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全纳教育视野下聋人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探讨与尝试

作者:童 欣 曹宏阁 康顺利



  摘要 从全纳教育来看,聋人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是和谐社会的体现,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是扩展聋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积极有效途径。通过对参加辅修专业学习的聋生其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聋生有成为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学有余力的聋生有能力通过全纳教育模式参加辅修专业的学习,并获取学位。但如果没有外界的支持和帮助,聋生通过全纳学习形式完成第二学历的学习,难度很大。为此根据聋人的思维特征、认知结构,通过校内资源整合,制定接受教育的特殊方法和教学策略,提供必要的助学措施,以建立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为将聋人大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也为实现我国聋人高等教育全纳教育模式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完善聋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全纳教育 聋人高等教育 复合型人才 主辅修 学习支持系统
  分类号 G760
  
  1 全纳教育和复合型人才
  
  1.1全纳教育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于2008年11月25日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会议主题为“全纳教育:未来之路”。它成为了世界全纳教育发展历史上新的里程碑。
  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作出反应的过程。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为共识,以常规体制负责教育所有儿童为信念,全纳教育涉及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结构和教育战略的变革和调整。可见,全纳教育是在普通教育系统中提供所有学生教育需求的支持,由普通班教师与特教教师间采取协同合作,提供个别化教学,且提供特殊教育及相关服务,让身心障碍学生得以在空间、社会及教育方案上融入到普通教育环境中。确保有特殊需要者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成功,使其成为一个有贡献且能完全参与社会的人。
  目前长春大学以“残疾人公平共享高等教育资源”为题进行全纳教育的研究,并于2006年9月正式启动全纳教育,有多名视障学生已经正式成为长春大学人文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采用了通过学生参加其他学院课程学习的手段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具体到聋生而言,在全纳教育过程中需要利用外界刺激、内心积极的组织,“情境”、“协作”、“探究”和“意义建构”等各种学习方法制定一些特殊的教学策略,并根据聋生特殊的生理条件建立教学和学习支持系统,从而帮助聋生完成辅修专业的学习,是一种渗透着人文精神和运用高科技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形式。可以说,全纳教育为聋人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值得探讨与尝试。
  
  1.2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合理的知识和智能结构、敏锐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这类人才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二是具有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知识和智能结构。面对当今社会技术的不断更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互相渗透,越来越多地需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国内高等教育中研究的课题。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涉及到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以及主辅修制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辅修制对聋生来说难度最大。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聋人工学院已经在课程建设、实践环节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注重聋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授予天津理工大学特色专业的称号。由于双学位制、主辅修制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对聋生通过全纳教育方式完成辅修专业学习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2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2.1教育公平的体现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它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均等、受教育过程机会均等、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因此高校的所有教育资源应面对所有学生,高校的所有教育机会也应面向有特殊需求学生,而不仅仅是健听学生,以此体现受教育过程和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公平原则。所以构建完善的聋人高等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2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关系,本科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更是如此。国家为保障残疾人就业,于2003年制定实施了《残疾人就业保障条例》,2007年2月国务院又颁布了第488号令《残疾人就业条例》,以法律形式保障残疾人的劳动和就业权利。而在残疾人当中,由于聋人与外界沟通信息的主要通道受到了损害,所以同等学历中聋人就业问题更加突出。聋人高等教育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办学模式依然延用独立学院开设专业的模式,由于独立学院资源有限,几所聋人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范围较窄,基本上以艺术设计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主,专业设置和聋人的教育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就目前国内聋人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虽然给聋生选择学校和专业权利,但几乎没有选择专业的条件,实质只是选择学校。基于此,我们特地在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全体在校生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从天津理工大学现有专业中(除了已有的两个专业外),又挑选了几个认为较为适合聋生学习的专业供选择。
  参与问卷调查人数共171人,除了提供可选择的前四个专业,聋生自己希望学习的专业达37个之多,可见,聋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愿望依然非常强烈。但是二级学院办聋人教育,其设置的专业、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等都存在校内重复建设的问题,很难具备根据聋生需求增加更多专业的条件。所以在高科技教育教学手段不断完善的今天,结合我校情况,通过全纳教育模式培养复合型聋人大学生无疑是目前缓解专业设置和聋人的教育需求之间矛盾的办法。
  
  3 国外现行聋人高等工科教育培养模式及主辅修制情况
  
  目前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聋人高等教育中,基本采用全纳教育模式培养聋人大学生。例如美国“中部田纳西州立大学(Middl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北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0f No,hemColorado)”,他们采用专业手语翻译,记录员等方式以帮助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加劳德特大学(Gallaudet University)”是专门培养聋人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在加劳德特学习的学生,不但享用校内的全部资源,而且可以享用华盛顿的全部资源进行学习,可到其他大学选课学习,实现了与其他大学资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