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解读全纳教育,建构全纳学校

作者:杜晓萍



  摘要 “以人为本”的大特殊教育理念倡导“人人都有特殊需要,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人人都关心特殊教育,人人都享有特殊教育”的思想。它涉及到教育领域内内容、途径、结构和策略等多方面的变革与调整,其共识是:给全体适龄儿童提供适当的高质量的教育;其信念为:教育所有儿童是普通教育系统的责任。因此,现有普通学校必须改革,全面采取全纳教育做法。本文从人本特教的视角解读全纳教育的涵义,提出从更新教育目的、营建支持性的学校氛围、提供补充性的资源以及重构课程、教学和评价等四个维度构建全纳学校。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大特殊教育 全纳教育 全纳学校
  
  1 “人本特教”新理念及其对全纳教育内涵的发展
  
  2008年改革开放30年之际,在总结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成就的同时,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不禁会思考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那就是:中国特殊教育的未来路在何方?
  
  1.1 人本特教新理念的核心思想
  孟万金教授在系统总结古今中外特殊教育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国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大特殊教育理念,主张“尊重个体,尊重差异”,倡导“人人都有特殊需要,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人人都关心特殊教育,人人都享有特殊教育”的大特殊教育体系。“人人都有特殊需要”揭示出“人本特教”生长的客观基础,“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揭示出“人本特教”必须大力发展的主观愿望;“人人都要关心特殊教育”揭示出“人本特教”赖以发展的社会条件,“人人都能享有特殊教育”揭示出“人本特教”的崇高目标和不懈追求。这说明特殊教育内涵的发展已经超越了盲、聋、弱智、肢体残疾、超常等传统领域的局限,向着普通教育系统渗透和融合。也就是说,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界限在未来将被打破,特殊教育将真正成为“人人需要、人人关心、人人享有”的大特殊教育。
  以人为本的大特殊教育理念是我国政府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重大构想。广义上,以人为本的大特殊教育理念所讲的“人”,指的是受我国法律保护的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受教育者,亦即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一切人”。狭义上,以人为本的大特殊教育理念则不再受传统的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二元体制的局限,坚持“让所有学生受益”的原则;不再囿于专门针对残疾问题或仅涉及特殊学校,而还可能为普通学校中的学生提供额外帮助;不再仅以残疾学生为主体、以补偿残疾学生的缺陷和满足残疾学生的需要为己任,而是以班级和班级集体中的每个学生为本位,以提高对所有学生的教育质量为使命,在处理学生的个别化教育需求与班级集体中其他同学的关系上主张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结合,即在班级整体教学质量优先的前提下,尊重和保障每个人的个别化教育需求得到满足,正确协调个人和班级集体的关系。实现这一崇高目标则是通过尊重个体、尊重差异并对多样化做出回应等能提供平等受教育机会的策略,建立无歧视无排斥的学校环境,以保证每个儿童均能在学校中接受到高质量的、适当的教育。坚持这种以人为本的大特殊教育理念,就能实现教育领域内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是在更大范围内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价值观。这种以人为本的大特殊教育理念彰显了中国“以人为本”思想在价值观问题上的优势,在萃取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精华的同时弥补了西方人本主义不可能妥善解决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的价值观缺陷。
  
  1.2 “人本特教”新理念对“全纳教育”涵义的丰富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种国际化教育思潮。全纳教育做法指的是通过增加对学习、文化和社区的参与,解决和应对所有学生的需要的多样性,以及减少教育内和教育外的排斥现象的一个过程。它涉及到内容、方法、结构和战略的更改与修正,其普遍思想涵盖了适当年龄组的所有儿童,并认为正规教育系统应担负起教育所有儿童的责任。在教育实践领域,它缘起于世界特殊教育改革,后扩展至普通教育领域。随着其理念为世界各国所广泛理解和接受,全纳教育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和新的研究领域。但是由于研究的视阈各不相同,人们对其内涵的认识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研究者对“全纳教育”的涵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英国全纳教育专家托尼·布斯(Tony Booth)认为,全纳教育研究要探讨的不是“一体化”与“隔离”(integra-tion-separation)的问题,而应探讨的是“全纳”与“排斥”(inclusion-exclusion)的问题。英国另一全纳教育专家帕特丽莎·波茨(Patricia Potts)也提出:“全纳意味着增加参与并减少主流社会的排斥”。北美两位全纳教育专家杰克·皮尔波因特(Jack Pearpoint)和玛莎·福雷斯特(Marsha Forest)则提出“全纳就是如何处理多样化,如何处理差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纳”视为“一种以积极回应学生多样性、将个体差异不是视为问题,而是视为丰富学习的机会的动态方式”。
  中国特殊教育专家孟万金教授提出的“人本特教”新理念则再一次旗帜鲜明地表明:走向全纳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单纯技术或组织上的变革,同时也是一次有明确哲学思想的运动;从几个方面丰富了全纳教育的内涵,与国际上的全纳教育思潮遥相呼应,真正体现了“面向全球教育发展,立足中国教育实践”、“全球思考,地方行动”的教育研究宗旨。这与我国普通教育界的教育专家黄志成教授先后提出的“将各种类型的儿童都纳入普通学校,共同接受普通教育,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减少和避免被排斥的状况”、“全纳教育是这样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之全纳教育主张不谋而合。与国际上的全纳教育理念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全纳教育的诠释相一致的是,这些共识也都认识到推进全纳教育本身就是要改进教育和社会体制,以此应对教育结构和管理的新趋势;涉及到改进投入、过程和环境,以便在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层面和支持学习过程的系统层面两个层面促进学习;认识到教育上的全纳教育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式,目的在于给每个学生以适合他的教育和最好的发展机遇。
  这就要求既要在教育系统又要在学校层次上变革。只有通过改革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系统,通过改革学校,才能实现国际上的全纳教育理念与国内的人本特教新理念所提出的崇高教育目标。因此,现有普通学校必须改革,遵循人本特教新理念的构想,全面采取全纳教育做法,建设全纳学校。
  
  2 从人本特教新理念的视角建构“全纳学校”
  
  国际上的全纳教育理念与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本特教新理念指导我们建设全纳教育学校,全纳学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