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弱智儿童语义范畴的特异性损伤

作者:方燕红 朱秋莹 张积家 李涌愈



  摘要 通过图片命名任务,以实龄相同的智力正常儿童为参照,考察弱智儿童语义损伤的模式和语义发展的特点。结果表明,和正常儿童比,弱智儿童无论是生物范畴还是非生物范畴均表现出语义知识损伤,即出现双重损伤,但损伤程度轻于脑损伤患者。同非生物范畴比,弱智儿童的生物范畴损伤更为严重。弱智儿童生物和非生物的语义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其中非生物的语义在高年级达到较高水平。
  关键词 弱智儿童 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 生物 非生物
  分类号 G764
  
  1 问题提出
  
  物体范畴包括生物(如动物、果蔬)和非生物(人造物)两大类。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category—specific semantic deficits),是指脑损伤病人识别某个或某些特定范畴物体的能力出现选择性损伤,而识别其他范畴物体的能力则保持相对完好的一种神经心理现象。研究表明,大多数脑损伤患者表现为生物范畴受损而非生物范畴相对保持完好。在同一测验中,脑损伤病人在生物范畴上得分明显低于在非生物范畴上。相反的损伤模式,即患者非生物范畴知识的选择性损伤而生物范畴知识相对保持完好的现象也时有报道。在一个范畴内,还存在着子范畴特异性损伤的现象。例如,在生物范畴内,多数患者出现了动物知识损伤而果蔬知识则相对保持完好,少数患者果蔬知识损伤而动物知识相对保持完好;在非生物范畴内,有的患者识别较小的“可操纵”物体(如办公用具和厨具)困难大,识别较大的人造物体(如交通工具)困难小;有的患者乐器知识损伤程度大,家具和衣物知识损伤程度小。脑损伤病人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的发现,为研究语义的认知神经机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因此引起了众多研究者关注。
  特殊领域语义知识观(domain—specific semanticknowledge)认为,语义知识在人脑中按照范畴来组织。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根据对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意义,知识分化出一些重要领域(范畴),如动物、果蔬、工具等。这些领域拥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神经组织,表现为对特定知识的范畴适应性,形成一些语义知识模块,如动物语义知识模块、果蔬语义知识模块、工具语义知识模块等。当脑损伤波及这些特异性的神经组织时,会使与之对应的语义知识也受到伤害,从而呈现出该范畴语义知识的特异性损伤。感觉一功能理论认为,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反映了生物体和非生物体赖以识别和命名的特殊信息的差异。概念知识按感觉通道(视觉、听觉、运动等)组织,感觉特征(尤其是视觉特征)和功能特征在识别生物体和非生物体中作用不同。生物范畴的成员依赖感知觉特征(如形状、颜色、声音等)相互区别,非生物体范畴的成员依赖功能,联想特征(如有什么用途、如何制造的,或运动特征)相互区别。因而,物体的感知特征知识损伤会导致生命物体识别及命名损伤,功能特征知识损伤会导致非生物体识别及命名损伤。两种理论都获得了相应的实验证据。
  研究表明,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有一定的神经生理基础,不同损伤模式与不同脑损伤部位有关。生物范畴损伤主要发生在单纯性疱疹脑炎患者、头部受伤患者、突发性脑血管病变患者及早老性痴呆患者身上,非生物范畴损伤通常发生在突发性脑血管病患者身上。局部脑损伤导致局部脑机能受损,引发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然而,大脑整体机能低下的弱智儿童在识别物体时是表现出范畴特异性损伤还是表现出范畴整体损伤?如果表现为范畴特异性损伤,弱智儿童与脑损伤患者的范畴特异性损伤模式是否相同?这些都是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揭示语义损伤的实质,为脑损伤病人及弱智儿童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提供有益的指导。
  脑损伤患者语义损伤的研究均采用个案研究范式。通过图片命名法,考察脑损伤患者损伤的语义范畴,通过字词分类、真假物体判断、特征决定等方法考察脑损伤患者损伤的语义类别。本研究采用大样本被试,以同龄智力正常儿童为参照,考察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语义存储的异同,以确定弱智儿童是否出现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及损伤模式。同时,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弱智儿童的语义损伤情况,了解弱智儿童语义发展的特点。
  
  2 方法
  
  2.1 被试
  广东佛山顺德启智学校弱智学生45名,组成低年级学生(一、二、三年级)组、中年级学生(四、五、六年级)组和高年级学生(七、八、九年级)组;对照组被试是实龄与弱智儿童匹配、智力正常的中小学生45名,跨越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二7个年级,也组成低年级组、中年级组和高年级组。弱智儿童和智力正常儿童的基本情况见表1。正常儿童大脑均未损伤过,也未得过脑膜炎等疾病。
  
  2.2 材料
  舒华修订的标准化图片170幅,其中动物图片50幅,果蔬图片45幅,人造物图片75幅。实验前让40名正常儿童采用7点量表分别评定动物图片、果蔬图片和人造物图片的熟悉性。7表示对图片非常熟悉,1表示对图片非常不熟悉,匹配三个范畴图片的熟悉性,选取正式实验用的图片116幅,其中动物图片40幅、果蔬图片26幅、人造物图片50幅。t检验表明,动物图片与果蔬图片熟悉性差异不显著,t=0.88,p>0.05;动物图片与人造物图片熟悉性差异不显著,t=1.09,p>0.05;果蔬图片与人造物图片熟悉性差异也不显著,t=0.92,p>0.05。每张图片大小均为6cm×8cm。
  
  2.3 程序
  个别施测。将图片依次呈现给被试,要求说出图片代表事物的名称。指导语为:“小朋友,老师和你做个游戏,你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吗?”(弱智被试)或“请说出图片所表示事物的名称。”(正常被试)。在答对的图片后面打“√”,在答错或回答不知道的图片后面打“×”,并记录被试的回答内容。如果儿童不理解实验要求,主试再作讲解。数据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总体分析
  弱智儿童和正常儿童对动物、果蔬和人造物三类范畴图片命名的总体情况见表2。
  
  由表2可知,弱智儿童对动物、果蔬和人造物三个范畴命名的平均正确率低,标准差大,表明弱智儿童命名三类物体的能力低,个体差异大。同龄正常儿童对动物、果蔬和人造物命名平均正确率高,标准差小,表明正常儿童命名三类物体的能力高,个体差异较小。比例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弱智儿童对三类物体的平均命名正确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儿童,表明弱智儿童对动物、果蔬和人造物三个范畴物体的命名能力均低于正常儿童,弱智儿童的动物、果蔬和人造物知识都出现不同程度损伤,即出现了生物范畴和非生物范畴的双重损伤。这一结果与脑损伤研究中发现的某个范畴的特异性损伤现象不同。但是,弱智儿童在三个范畴上语义损伤程度都比脑损伤病人轻,他们的命名正确率均达60%以上,而脑损伤病人在受损范畴上的得分大概只有10%~30%。比例差异显著性检验表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