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中学生学校幸福感特点

作者:田丽丽 张权权



  摘要 采用问卷法对1339名中学生进行学校幸福感调查。结果表明:(1)中学生对其学校生活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在学校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感的同时,也体验到较多的消极情感。在学校满意度六个维度上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教学、学校管理、成就感、课业学习;(2)女生的学校满意度高于男生;(3)学习成绩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校幸福感的影响不同,但大体趋势基本如下:中学生的学校幸福感随年级增高而降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校幸福感低于成绩好的学生。
  关键词 中学生 学校幸福感 亚群 分类号 B849
  
  学校是青少年在求学期间停留时间最多的场所,是除家庭以外的最主要的成长环境,具有影响青少年个体生活历程的潜在可能。反观实际,我国的学校教育多重视教学和学习对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业成就方面的影响,对学生对其学校生活的主观评价和在校情感体验等学校教育的心理社会结果的关注却很少。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对于以学校生活为主要生活内容的青少年来说,获得学校幸福感理应成为其学校生活的主要目标。
  
  学校幸福感是学生在与学校中的人、事、物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心理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结果,指学生基于自定标准对其学校生活的评价与体验,由学校满意度、在校积极情感和在校消极情感三个成分组成。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每年都定期进行大规模的学生学校满意度调查,据此调整下一阶段的学校工作。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学生数量居于世界之首,但关于学生学校幸福感的研究还少有发表。特别是在当前强调全人发展的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对其学校生活的评价与主观感受更是评价教育结果和学生学校生活状况的不可或缺的指标。本研究以中学生为被试,目的在于了解中学生学校幸福感的总体特点,比较不同亚群中学生学校幸福感的差异,为提高中学生学校幸福感,丰富学校教育评价体系提供实证性支持。
  
  1 方法与对象
  
  1.1 被试
  采用便利随机取样的方法,在广州市的五所普通中学抽取25个班级的学生共计1374人为被试。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339份,问卷回收率为97.45%。有效被试的年龄介于11-20岁,平均年龄15.64岁(SD=2.11)。其中,男生650人,女生689人;初一年级294人,初二年级258人,高一年级406人,高二年级381人;独生子女697人,非独生子女642人。
  
  1.2 研究工具
  1.2.1 青少年学校幸福感量表该量表由研究者自行编制,全量表由60个题目组成,包括学校满意度、在校积极情感和在校消极情感三个分量表。学校满意度指学生基于自定标准对其学校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分量表包括成就感、学校管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学、课业学习6个维度共计36个题目,题目的反应方式为对题目描述内容同意程度由弱到强的1-6级计分。得分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在校积极情感指学生基于自定标准在学校生活中感受到的轻松、愉快、幸福等正性情绪体验,由7个描述积极情感体验的形容词组成。在校消极情感指学生基于自定标准在学校生活中感受到的郁闷、沮丧、无聊等负性情绪体验,由7个描述消极情感体验的形容词组成。在校积极和消极情感分量表题目的反应方式均为情感体验出现频率由少到多的1-6级计分,得分越高表示此种体验越多。田丽丽、刘旺的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
  
  1.2.2 学习成绩自我知觉单题测量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所处等级情况,即:在上、中、下三个等级中选出与自己成绩情况相符或接近的一级。以220名中学生为被试一个月后的重测信度为0.82。其中,自我报告成绩为下等的学生356人,中等的学生503人,上等的学生480人。
  
  1.3 施测与数据处理
  采用集体施测,在各班班主任的协助下由同一硕士研究生做主试进行。采用SPSS 11.0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2 结果
  
  2.1 青少年学校幸福感的总体特点
  在《青少年学校幸福感量表》的反应方式中,3表示“有些不同意”,4表示“有些同意”,因此设定3.5为不同意与同意的性质分界,将被试在学校幸福感各分量表的平均得分与3.5的分界线进行比较。表1表明,被试在各分量表的得分都达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
  采用重复测量(repeated measure)方差分析的方法对中学生在学校满意度六个维度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表2),中学生在各维度的得分存在显著的总体差异(p<0.001)。进一步的多重比较结果(表3)显示,除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之外,学校满意度各维度的得分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两两差异(p<0.05)。六个维度的均值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教学、学校管理、成就感、课业学习。
  
  2.2 不同亚群中学生学校幸福感的特点
  2.2.1 一般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中学生学校幸福感的影响: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
  
  以学校满意度、在校积极情感和在校消极情感为因变量,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为自变量进行2(性别)×2(是否独生子女)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和年级的交互效应(Wilks’LambdaF性别×年级(df=3)=0.43,p>0.05)不显著,各自的主效应(Wilks’LambdaF性别(df=1)=4.47,p<0.01;Wilks’LambdaF是否独生(df=1)=152.31,p<0.001)均显著。单变量检验(Univariate Test)的结果(表4)显示:性别在学校满意度上存在主效应,表现为女生的学校满意度高于男生;是否独生子女对学校幸福感的三个维度均存在主效应。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事后多重比较(Post Hoe),结果显示:独生子女的学校满意度高于非独生子女,且体验到的在校积极情感多于非独生子女,消极情感少于非独生子女。
  2.2.2 学校变量对中学生学校幸福感的影响:年级和学习成绩
  以学校满意度、在校积极情感和在校消极情感为因变量,年级和学习成绩为自变量进行4(年级)×3(学习成绩)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和学习成绩的交互效应(Wilks’LambdaF性别×年级(df=6)=3.15,p<0.001)以及各自的主效应(Wilks’LambdaF年级(df=3)=74.35,p<0.001;Wilks’Lambda F学习成绩(df=2)=20.85,p<0.001)均显著。采用条件筛选的方法进行单纯主要效果的检定。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Bonferroni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