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中国大学生对残疾人态度的调查研究

作者:肖 放 落合俊郎 朴在国



  摘要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我国大学生对残疾人的态度进行了综合性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对智力残疾人的态度由“社会性、能力评价、能力以外评价、外向性、温和性”等五个因子构成;对智力残疾以外残疾人的态度由“社会性、评价、希望-期待、亲近感”等四个因子构成;对残疾人的行动倾向态度由“交流愿望、承认-接受、交流自信、拒绝心理”等四个因子构成。调查对象的性别、与残疾人接触程度及人权意识程度等影响对残疾人态度,其中人权意识程度还直接影响对残疾人的行动倾向。
  关键词 残疾人 态度 行动倾向 影响因素 分类号 G760
  
  1 研究背景
  
  当我们提到对残疾人的看法时,经常会想起著名的残疾人作家、福利事业家海伦·凯勒的一句名言:最使盲人感到重压的并不是目盲本身,而是明眼人对他们的态度(The chief handicap 0f the blind isnot blindness,but the attitude of seeing people towardsthem.-Helen Keller)。海伦以她的亲身经历叙述了一个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所受到的歧视。这种来自社会的歧视态度不仅仅直接影响到残疾人的成长与社会生活,同时也无形地压抑着残疾人的自强、自立与社会参与意识。2001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Intem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ICF)理论模式中已经开始强调社会环境因素对残疾人的影响,同时在实现福利社会的大环境中,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QOL)问题已逐渐被重视起来。对残疾人的态度问题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福利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关于态度的定义,最为心理学家所认同的是Krech等在Rosenherg&HovlaudL的理论上确立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态度三成分说”。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就是对行动的影响。对残疾人态度的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统计能力的提高,在态度的多要素、多元结构分析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我国,郑曦利用美国的“公众对残疾人态度测量表”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对残疾人的态度等,在对残疾人态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另一方面,由于能力程度等各种复杂原因,对智力残疾人的态度比对智力残疾以外的残疾人(肢体残疾、视力听力障碍)消极、负面。在一体化的教育过程中,也显示出学校老师对肢体残疾及视听障碍儿童的态度比对智力残疾儿童要积极、正面。对两者的认识和接受程度的差异,直接影响两者态度及改善两者态度的方式、方法。但目前对两者认识结构的比较研究还不多。
  本研究首先通过调查,对我国大学生对智力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以外的残疾人态度,对残疾人行动倾向进行结构分析,其次将态度对行动的影响等进行若干讨论。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北京、吉林、四川、南京的六所四年制综合大学的学生。发放问卷1150份,回收问卷1106份(回收率96.1%),其中有效问卷1017份(有效率92%)。利用授课时间,当场发放回收。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男490人(48.2%)、女509人(50%)。理工552人(54.3%)、经济商20人(2%)、人文社会187人(18.4%)、教育221人(21.7%)、其他19人(1.9%)。17-18岁72人(7.1%)、19-20岁471人(46.3%)、21-22岁327人(32.2%、)23-24岁120人(11.8%)、其他9人(0.9%)。上述信息不清楚者18人。
  
  2.2 调查问卷构成
  
  作为心理学中的常用态度测量法,本研究使用语义分化量表(sD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和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分别对智力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以外的残疾人进行态度测试。问卷包括①SD法对智力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以外的残疾人态度测试项目(37项);②对残疾人的认识项目(相关知识、文化意识、宗教等18项);③现实社会生活中对残疾人的态度测试项目(21项),共三大部分。所有项目构成内容是参考有关研究及以中、日、韩三国大学生为对象的预备调查结果组成。SD项目由37对正反意形容词组成。为了不打乱回答对象已形成的对智力残疾和智力残疾以外的残疾人态度的空间认识构造并减轻回答者的脑力负担,我们尽量以左侧为积极的或好的印象、右侧为消极的或不好的印象的形容词的顺序进行排列(积极与消极的左右顺序并不影响结果)。采用“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的5点评价法(图1),对最终问卷还进行了以检验总体适度为目的的模拟调查。
  
  2.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进行基本统计分析,运用AMOS进行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分析。参考有关研究资料及紧扣本研究的目的,在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分析(复回归分析)时作为解释变量的项目如下①性别②文理专业(理:理工,文:经济商、人文社会、教育)③年龄④对智力残疾人接触程度⑤对智力残疾以外残疾人接触程度⑥人权意识维度⑦对残疾人援助态度维度③对“前世”认识维度。三个维度变量都具有中等程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表1)。从各解释变量相关分析结果得知,人权意识一援助意识维度间存在较高的相关(.509)。考虑到人权意识决定援助态度的因果关系,在回归分析时援助维度不作为态度的直接解释变量。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基本统计结果
  
  图2是对智力残疾人和对智力残疾以外的残疾人各项的均值得点。经过因素分析确认无负性效果项目,得点越低态度越为积极、正面,得点越高态度越为消极、负面。低于中性中心值3的得点项目中,智力残疾人为21项(56.8%),智力以外的残疾人为(78.3%)29项。在均值差有显著性差异的31项中,有28项对智力以外的残疾人的积极正面态度高于智力残疾人(90.3%),有3项对智力残疾人的积极正面态度高于智力以外的残疾人(9.7%)。
  本调查结果和国外的同样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结果相符,都显示出对智力残疾人态度比对智力残疾以外的残疾人的态度要消极、负面。产生对智力残疾人否定态度的原因很多,但其根源在于从古到今人们的潜意识中,认为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肢体残疾等智力以外的残疾,是一种缺陷或是某种不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复、改进或者克服,而对智力残疾,则会由对能力的否定最终发展为对智力残疾人人格的否定。
  
  3.2 对智力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以外的残疾人态度的因素分析
  在因素分析之前,根据平均值和标准差进行估算,确认所有项目均不存在偏态(ceiling effect and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