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学业不良儿童前瞻记忆的实验研究

作者:董云英 周仁来 郭秀艳



  摘要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双重任务范式,探讨了在有无外部提示线索两种条件下,不同认知方式的学业不良儿童和普通儿童在基于事件、时间、活动三种前瞻记忆任务上的表现。结果表明:(1)所有儿童在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任务上的成绩最好,在基于事件和基于时间任务上的成绩较差;(2)在无外部提示线索条件下,学业不良儿童在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上的表现较普通儿童差,有外部提示线索能够促进学业不良儿童在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上的表现;(3)无论普通儿童还是学业不良儿童,场独立型儿童在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任务上的表现较场依存型儿童好。
  关键词 学业不良儿童 前瞻记忆 认知方式 提示线索
  分类号 B842
  
  1 问题的提出
  
  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是一种特殊的长时记忆,是指对预定事件或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例如,记住15分钟后给朋友打电话、记住回家途中经过超市买牙膏等。Loftus在1971年就开始了对前瞻记忆的研究。
  Einstein和McDaniel在1990年将前瞻记忆分为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和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前者指意向性行为在外在事件出现时再执行完成。例如,当你经过超市时买牙膏,而超市的出现就是外在事件。外在事件可以看成是促进回忆的外部线索。后者指意向性行为在将来某个时间点或某个时间段执行完成。例如,在晚上六点钟打开电视。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没有外部线索的提示,只有依靠自我发动来对时间进行监控,促进记忆的成功提取。Kvavilashvili和Ellis认为,中断进行中的活动是日常生活中前瞻记忆任务的重要特征,于是又提出一种新的类型: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例如,为了在某个时间给朋友打电话,我们可能会停下看电视这个活动。当然,有的时候这种中断并不是必须的,如果电话不是很重要的话,完全可以在看完电视后再去打。在后一种情况下,个体要记得在完成一个活动之后和开始另一个活动之前去做计划好的事。Kvalilashvili等人提出,让儿童在进行一项活动之前或完成一项活动之后做规定的事,更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儿童在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任务中的表现应该最好。因而,国内外研究中所采用的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的操作性定义是,在当前活动结束后,再执行另一项任务(前瞻记忆任务)。张磊对儿童在不同类型前瞻记忆任务上表现出来的差异结果表明:儿童在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任务中的表现最好,基于事件的次之,基于时间任务中的表现最差。
  前瞻记忆的神经生理基础与中央执行功能有关,而中央执行功能是工作记忆的主要执行系统。不少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儿童的中央执行功能存在发展缺陷,基于以上前提,我们推断:学业不良儿童的前瞻记忆水平应低于普通儿童。
  
  前瞻记忆成功与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年龄、任务中断与转换、认知方式和提示线索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前瞻记忆成绩的优劣。其中,认知方式可以分为场独立和场依存两种。以往的研究表明,场独立型被试在前瞻记忆任务上表现较场依存型好,原因在于前瞻记忆的完成需要个体对内部线索的觉察,而场独立型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内部线索,场依存型则倾向于依赖外部线索。那么,通过增加外部提示线索条件是否会简化场依存型的信息加工,从而改善场依存型的前瞻记忆呢?此外,给儿童提供外部的提示线索,可能有助于普通儿童尤其是学业不良儿童将注意集中到前瞻记忆任务上,抑制无关信息,不断回顾和刷新已有的意向性行为,从而改善其前瞻记忆能力。因而,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有无外部提示线索条件下,不同认知方式的学业不良儿童和普通儿童在三种前瞻记忆任务上的表现。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Einstein和McDaniel于1990年设计的实验室范式,基本逻辑是:给予被试双重任务,实验开始时告诉被试进行中任务(ongoing tasks),即对所呈现的图片做归类反应,接着告知被试前瞻记忆任务,即在完成一系列进行中任务时若碰到某个特定的图片Hello kitty(靶事件)就按下反应键。分别在有、无外部提示线索的条件下,采用2(学业不良儿童、普通儿童)×2(认知方式=场依存、场独立)、×3(前瞻记忆任务:基于事件、基于时间、基于活动)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前瞻记忆任务为被试内变量。
  
  2.1被试
  从安徽省两所普通小学的三、四、五年级选取68名儿童,其中从一所学校选取36名儿童,包括学业不良儿童18名,普通儿童18名,两类被试中场独立和场依存人数各占一半,平均年龄11.9岁,最大年龄13岁,最小11岁(SD=0.554),接受无外部提示线索条件下的前瞻记忆实验。从另外一所学校选取32名儿童,包括学业不良儿童16名,普通儿童16名。两类被试中场独立和场依存人数各占一半,平均年龄12.1岁,最大年龄14岁,最小11岁(SD=1.008),参加有外部提示线索条件下的前瞻记忆实验。实验前教会儿童认知钟。
  2.1.1学业不良儿童和普通儿童的选取:运用标准分比较法作为选择学业不良儿童的定量方法。首先,对三、四、五年级的学生施以CRT瑞文智力测验,并收集学生的最近一次期末考试成绩。然后,将智力测验和学习成绩的原始分转化为标准分,比较二者的差异,公式为:
  Zdif=Zx-Zy
  其中zx、zy分别是智力和学绩测验的标准分。如果Zdif的值大于Z0.10=1.28,则推断为学业不良儿童。运用临床诊断法作为选择学业不良儿童的定性方法:(1)让老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学业不良的定义进行数学学业成绩、语文阅读成绩、品德操行诸方面的综合评定,指出班级内哪些学生属于学业不良的儿童。(2)让家长根据学业不良的定义,对自己的孩子做出评定。同时满足以上两条标准外,还要满足两条排除性标准:一是排除智力落后(IQ<70)和智力超常(IQ>130)者;二是没有明显的躯体或精神疾病。普通儿童的选择方法是:在选出学业不良儿童后,在班级内随机匹配选取。对学业不良儿童与普通儿童进行智力测验,以保证两类儿童的智力状况等组(t=0.796,p=0.429)。
  2.1.2不同认知方式被试的选取: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北京师范大学修订的团体镶嵌图形测验(GEFT,常模参照测验)作为评定认知方式的工具,按照修订的施测、评分方法进行测量。根据学生得分从低到高排列,得分高的前30%名学生被确定为场独立型,得分低的后30%名学生被确定为场依存型。
  
  2.2实验材料
  计算机,电子钟,5种类别(花朵、水果、蔬菜、动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