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近年来我国数学学习障碍研究述评

作者:向友余 华国栋



  摘要 近年来,国外对数学学习障碍的研究从诊断模式、神经心理、认知发展、社会化等特征以及干预策略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我国从80年代开始研究学习障碍,近年来才对数学学习障碍有较多关注。本文论述了我国近年来在数学学习障碍的诊断、认知特点以及干预策略方面的研究,并与国外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数学学习障碍 诊断 认知特点 干预策略
  分类号 B842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纳教育理念的普及,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为每位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有关学习障碍儿童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自摩根于1896年发现词盲现象,美国学者柯克(S.kirk)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LD),并从医学角度确立学习障碍的概念以来,有关学习障碍的研究一直受到医学界、教育界、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数学学习障碍(Mathematics Learning Disability,MLD)近年来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虽然目前关于数学学习障碍还没有寻找到一个核心缺陷,但已基本上确立了它的类型标准,以此来帮助诊断数学学习障碍并发展适当的干预策略。例如,Geary根据特定算术任务的作业成绩以及相应的神经心理层面提出MD亚类型模型:语义记忆数学障碍(Semantic Memory MD)、过程性数学障碍(Procedural MD)、视空性数学障碍(Visuospatial MD)。同时国外学者对数学学习障碍在工作记忆、数概念与计数知识、算术策略等以及数学学习障碍的干预策略方面也作了较系统的研究,累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大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学习障碍进行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数学学习障碍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不系统,较零乱。因此本文将就我国近几年关于数学学习障碍研究在诊断与成因、认知特点和干预策略等主要方面作一分析,以便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较,找出差距,获得启示。
  
  2 数学学习障碍的诊断标准及成因研究
  
  2.1数学学习障碍儿童的诊断标准
  数学学习障碍(Mathematics learning disability)是学习障碍的一个亚型,是因数学能力的缺损而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落后,即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或同年级的水平的现象,表现为数学领域的学习困难。其诊断标准主要依据学习障碍的诊断模型,即根据美国学习障碍联合委员会(National Joint Committee of Learning Disability,NJCLD)设定的纳入(标准化成就测验分数显著低于正常水平)、排除(学习困难不是由其它诸如感官问题、智力发展落后或文化差异等原因导致)和需求(需要接受特殊教育辅导)三个确认标准,只是这种诊断是针对儿童数学学业成就。目前在我国的一些研究文献中对数学学习障碍儿童的筛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2.1.1成就-智力差异比较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注重学业成就和智力水平的共同核心地位,并以其差距作为评定数学学习障碍的主要标准。如张树东、董奇在诊断发展性计算障碍的儿童时,认为诊断依赖于对儿童算术技能的评价,如果某个儿童的心理潜能与算术成绩间不一致或算术成绩的年级水平低于他实际所在年级2个年级水平,就可以把他诊断为发展性计算障碍患者。陈英和等人在对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加法策略研究时,选用瑞文智力测验分数以及最近大型数学考试成绩的平均分数,采用Clarizio和Philips提出的诊断学习障碍问题的差异比较法(即通过学业成绩与智力成绩的标准分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来确定数学学习障碍儿童。还有研究者在探索数学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特征时也采用了成绩-智力差异法或标准分比较法来选择被试。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其判断标准充分体现了学习障碍诊断标准中的差异标准。但由于太注重潜能与成就之间的差异,即个体内差异,而忽略排除标准和特殊教育标准,从而容易挑选出因感官功能障碍和文化、教育刺激不足而引起的数学学习困难学生。
  2.1.2以学业成绩为核心的排除法
  这是一种以学业成绩为核心,并逐一排除其他因素的方法。通常的做法是按照一定比例选出数学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然后作智力检测,排除低智力生,最后辅助临床评定排除其他因素。这种方法在一些研究文献中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以学业成绩为基础,排除低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朱莉琪在对数学学习困难学生解决简单加减法的认知特点的研究时,选择被试的标准是:①数学成绩居全班后5名;②教师对其数学能力的综合评定为“差”;③智力测查结果正常。李晓东等人在研究数学学习困难生解决比较问题时,也采用了相同的筛选模式。即由数学教师按数学能力把后10名的学生抽取出来,作为研究的对象。然后对所有被试进行瑞文推理测验,表明智力正常,经语文老师评定其语文能力也正常。另外,也有研究者根据学生最近数学期中考试中的年级排名(如后50名)或期末数学成绩分数(低于50分)挑选数学学习困难学生。这种选择被试的方法,虽然操作简便易行,但很容易把数学学习障碍学生扩大化,难于考虑到文化刺激不足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第二种情况是,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辅助临床评定排除感官障碍以及文化刺激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如张云仙等人在研究数学学习不良儿童的估算情感特征时,选择被试的标准是:首先,依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数学两科成绩为准,从高分到低分排列,语文成绩处于中等或中等水平以上,数学成绩取年级后端10%为学业不良儿童;其次,以张厚粲等人修订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对后端10%的被试进行智力测查,所选被试智力正常(IQ≥90);再次,采用临床诊断法,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学业不良儿童的定义对学生进行学业成绩、品德操行诸方面评定,再通过与学生本人座谈,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表现及家庭情况,排除因动机低下、情绪障碍或家庭原因导致的数学学业不良。除此之外,程灶火和龚耀先以及俞国良等人在诊断数学学习障碍时都利用了数学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核心评定指标。目前使用得最多的诊断方法是采用这种以学业成绩为核心来确定其数学学习障碍,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个体问差异评定法,忽视了个体内差异,有可能排除因心理过程缺陷及能力表现不充分的个体。
  2.1.3以临床诊断为核心的筛选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以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的学习行为表现为核心进行分析诊断。先是初筛,然后根据学习障碍的定义逐一考察。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对行为进行临床观察或学习行为检核,筛选出可疑的个案;然后再对可疑个案进行智力或能力以及心理缺陷的检测,最后选出符合条件的个案认定为数学学习障碍。刘昌在对数学学习困难儿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