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羞愧发展研究述评

作者:李健芳



  摘要 羞愧作为一种自我意识情绪,在社会和自我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羞愧产生的途径是多样性的。有关羞愧发展的理论和研究表明羞愧在诸如抑郁、攻击、社会焦虑、与免疫有关的健康问题的发展中可能是一个敏感的因素。跨文化研究表明,对羞愧的理解也存在文化上的差异。文章介绍了羞愧的发展理论、羞愧倾向性个体差异的根源研究、羞愧的发展结果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 羞愧自我意识情绪情绪社会化抑郁攻击
  分类号 13849
  
  1 引言
  
  一个日常生活充满无用感和无能感的人,我们把他描述为“易于羞愧”。一个易于羞愧的人通常处于情感苦恼状态,并且因为语言、思维、交往障碍不能适应日常生活。从长远来看,羞愧可能在精神病理学和身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考虑到羞愧令人痛苦的本质和它在身心健康中所起的潜在作用,了解羞愧如何发展以及它如何影响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我意识情绪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与其它自我意识情绪相比,羞愧一直被忽视。有关羞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与内疚的区分以及羞愧产生的年龄阶段上,对羞愧在行为和发展中的作用相对关注较少。然而,羞愧与发展心理学的许多研究主题休戚相关,这些主题包括纪律如何影响儿童,家庭矛盾和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儿童等。本文回顾了羞愧的发展理论、羞愧倾向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羞愧的发展结果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并探讨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2 羞愧的发展理论
  
  2.1 机能主义理论
  机能主义理论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认为情绪有适应功能,能够增加生存的机会。在Barrett(1995,1998)的羞愧机能主义发展模型中,羞愧的适应目标是为了通过学习和维持社会准则和对他人服从来维持他人的接受和维护自尊。羞愧有三个功能:行为调节(通过解脱或远离自我来减少评价暴露),内部调节(强调关注社会准备和自我归因),社会调节(与他人交流尊重)。羞愧通过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渐进产生。随着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他们获得了更多更复杂的标准、规则和目标;他们赋予了更多对他们自身价值重要的标准、规则和目标;他们变得更能意识到自我并具有了自我评价的能力;他们发展了应对情绪反应的新技能和能力。这个模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羞愧体验和自我发展之间存在双向关系。通过其内部调节功能,羞愧把注意指向自我,激发自我评价,有利于自我知识的发展,这反过来又在道德行为和人际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其它机能主义情绪理论家认为情绪的社会调节功能在羞愧的出现中起关键作用。Camoos,Thein,和Owen(2004)提出,情感交流不仅调节情绪,也可能是情绪的构成成分。自我意识情绪可能是通过对重要的他人作反射评价,由基本情绪(出生时就具备)构建而成。更具体的说,羞愧可能通过失望、痛苦、反对、厌恶,或父母和其它重要人物表达的蔑视,由反射评价构成。这些理论家认为,如果羞愧有预兆,那可能是“儿童在任务中遭遇失败时体验到的失望和挫折”。羞愧从预兆情绪发展为能代表更多意义的反射评价并内化为自我发展的一部分。
  
  2.2 认知归因理论
  认知理论主张认知评价过程激发羞愧的产生,并认为对整体自我的评价促进了羞愧。归因模型认为,羞愧由内外部的消极归因激发。根据Lewis(1992)提出的发展认知归因模型。自我归因的不同类型伴随着不同的情绪:集中于整体自我的消极自我归因引起羞愧。而集中于某一具体行为的消极自我归因则引起内疚。产生羞愧体验必须具备三个认知条件:第一,自我意识或反省自我的能力(“客观自我觉察”),这要到一岁半或两岁时才能出现。第二,儿童必须将习得的文化规定下的标准、规则和目标内化。一旦标准被内化,儿童就能预期他人的反应。评价自己的行为,从而体验到羞愧,这大约发生在两岁半到三岁之间。自我评价的性质依赖于第三个认知必备条件,即对事件原因的归因以及自我是负有责任的(内部归因)还是不负责任的(外部归因)。整体自我归因指向整体自我,而具体自我归因指向具体品质或行为。根据这个模型,自我意识情绪是具体/整体归因和成功/失败评价的产物。如归因是具体的就产生自豪或内疚,如归因是整体的则产生自傲或羞愧。因此,羞愧是对失败的整体自我归因引发的,本质上是一种对不受欢迎、没有价值、或有根本缺陷的整体自我体验。这个模型的一个主要观点是认知评价过程而非情境引发情绪。自我意识的发展使羞愧成为可能,而社会化经验和性格倾向特点(影响具体/整体归因)导致羞愧体验的个体差异。
  
  2.3 对象关系/依恋理论
  对象关系理论假设社会关系是一种基本的生物需要。Bowlbv(1973)没有明确强调羞愧,但他在指出自我的内部工作模型与依恋对象是互补关系时强烈暗示了依恋与羞愧间的关系。一个不被父母需要的儿童可能不仅感觉他不被父母需要,而且相信他根本不被任何人需要。Nathanson(1992),Kaufman(1989),和Schore(1996)提出了整合模型,把依恋理论与情感理论以及婴儿发展方面的研究合成在一起。根据这些理论,羞愧是一种从最早的婴儿期就能直接体验到的感情,它不受抽象认知过程的调节,它不需要自我反省。
  Nathanson和Kaufman的模型都以情感理论作为基础。Nathanson(1992)认为,从出生开始,羞愧就由婴儿联结感阻断引发。羞愧是种“内驱力辅助”情感,意味着它能减弱或减少与基本需要相联系的积极情感。Kaufmau(1989)提出羞愧是由人际关系间反应的相互关系的失望预期或“人际关系间桥梁”的破坏激发的。Sehore(1996)的调节理论强调照顾者在调节婴儿的状态中起关键作用。在情感交流中,照料者配合和同步婴儿的内部状态,调节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帮助保持婴儿情感积极和愉快状态。到14~16个月时,婴儿与照料者分享积极情感的预期得到发展,这种预期的发展使羞愧成为可能。不良协调经常发生,并被用于故意约束和限制愉快状态,从而促进自我控制的发展。不良协调破坏婴儿的预期,导致积极情感的突然紧缩并迅速转变为消极状态,婴儿体验到羞愧。为了调节羞愧体验,婴儿需要重新协调或通过照料者“相互作用补偿”。如果照料者是可依赖的,自我就是有效的。而没有修补的不良协调和羞愧的重复体验将导致不安全依恋、调节障碍羞愧和羞愧倾向性。
  
  3 影响羞愧倾向性发展的因素
  
  导致羞愧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激发羞愧产生与发展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对成人的追溯性研究指出羞愧与父母过度控制的早期经验有关,与不安全依恋、兄弟姐妹偏袒、虐待、父母儿童间相互作用和气质等有关。
  
  3.1 不安全依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