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研究述评

作者:冯 维 裴 佩



  摘要 网络成瘾是青少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成瘾行为,它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伤害性。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心理干预、药物干预、社会干预三个视角考察了国内外近年来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有研究的问题与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 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
  分类号 B849
  
  青少年网络成瘾是近年来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网络成瘾是个体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聊天交流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制作成瘾和网络信息收集成瘾。青少年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严重损害,导致其学习兴趣丧失、生物钟紊乱、学习精力不足、自我评价能力降低、思维迟缓、社会活动减少。人际交往技能退化、学习和生活不能正常进行。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如果不给予及时干预,其网络成瘾的状况则会继续升级,导致在网络中沉迷而不能自拔,甚至出现妄想和轻生行为。因此,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进行有效干预至关重要。
  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主要是切断其网络成瘾行为发展的连续性,改变阶段性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索,以便能够减少网络成瘾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避免网络成瘾行为出现消极的发展结果。许多研究发现,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进行有效干预能够减少或消除网络成瘾行为的发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本文拟从心理干预、社会干预、药物干预三个角度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以期对后续的研究有所启发。
  
  1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
  
  研究发现,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仅采取控制上网频率、缩短上网时间的措施,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他们之所以滥用网络,是因为对网络有错误的认知观念和行为,因此,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1.1 认知干预
  认知干预是美国心理学家贝克(Beck)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认为当事人的心理紊乱是由错误认知观念引起的,通过对其错误认知观念的矫正或改变,能促使其情绪和行为上的改善。
  认知干预主要有:(1)认知重建。对网络成瘾青少年采取“导”而非“堵”的态度,引导他们充分认识网络成瘾后的严重后果,改变其顽固的不合理认知观念,如“游戏真棒”,“上网真好玩”,“再没有比上网更刺激的事了”等,使其能够端正上网动机,改变对网络的态度。(2)自我提醒。要求网络成瘾青少年将上网的利弊按程度轻重排好顺序列在一张对称的纸上,每天做思想斗争10~20次,每次3~5分钟,尤其是在网瘾发作时更应如此。(3)想象法。让网络成瘾青少年想象上网成瘾后的种种严重后果,如成绩下降、被同学看不起、被别人羞辱、对不起父母和亲人等,在网瘾发作时让“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进行辩论,让内心的道德感、责任感与罪恶感、失败感斗争,从感情上战胜自己,痛下戒除网瘾之决心,增强自己的戒网动机。(4)自我暗示。当网络成瘾青少年出现上网的念头时反复进行自我暗示,如“不行,现在应该学习,等周末再说”、“我一定能戒除网瘾”,每当自己抵制住了诱惑,认真学习,度过了充实的一天后,就进行自我鼓励,这样不断强化,形成良性刺激,加强自己的意志,使上网欲望得到抑制。语言暗示既可通过自言自语,也可将提示语写在日记本上或贴在墙壁、床头、电脑等显眼处,使之能够经常看到、想到,鞭策自己。我国吴绍兰、郑振宝等人将青少年网络成瘾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和联合心理认知护理疗法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实验组通过联合心理认知护理疗法干预后,其积极应对因子得分高于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说明对网络成瘾患者给予正确的认知心理护理,能够改变他们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纠正他们的认知偏差,有效戒除其网瘾。联合心理认知护理疗法要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张朝、于宗福采用认知治疗方法治疗网络成瘾者,经过治疗后,患者领悟到了自己过度上网来自于错误的认知,并建立起了正确的认知方式,取得了一定效果。高磊、李振涛采用内观一认知疗法对网络成瘾者进行干预,干预前后分别进行文章完成法(SCT)、容纳他人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进行测查评定,治疗7天后,效果明显,说明内观一认知疗法对于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有良好疗效。
  
  1.2 行为干预
  行为于预以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坚持效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把人的行为和外在的环境视为考察对象。行为干预主要有:(1)强化法。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如果在一种行为之后得到奖赏,那么这种行为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就会持续和反复出现。根据此原理,当网络成瘾青少年没有上网,执行目标无误时,就给自己一些奖励,相反,则给自己惩罚。以减少和消除上网的行为。(2)行为契约法。网络成瘾青少年与师长共同商定签订戒断网络的行为契约,他们是契约的遵守者,师长则是契约的执行者或监督者,行为契约要规范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培养其自我约束能力。(3)厌恶疗法。该疗法是把要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如电击、催吐剂、厌恶想象等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反射作用,达到使成瘾者最终困感到厌恶而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例如,让网瘾成瘾者想象沉迷网络后自己萎靡不振的颓废样子,想象其他人对自己的冷落和轻视,使其厌恶自己的过度上网行为,激励他们找回自我,增强自我效能感。需要注意的是,给予的厌恶刺激必须要有足够的量才能使他们产生心理痛苦,且持续时间较长,否则难以见效。(4)松弛疗法。通过肌肉放松、想象放松、深呼吸放松等方法的训练,使网络成瘾者学会精神及躯体特别是骨骼肌放松,来应对戒除网瘾发作时出现的紧张、焦虑、不安、气愤等不良情绪,振作精神。(5)自我管理法。激发网络成瘾者的能动性对自己进行管理,可采用的方法有规范生活法、计划时间法、日记法等。
  更多研究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是采用认知行为的综合干预。如youngnsj(1999)从时间控制、认知重组和集体帮助的角度,通过打破定式、外部阻止物、制定合理改变目标、节制、提醒卡、个人目录、支持小组和家庭治疗等一系列认知行为方法对网络成瘾者进行干预收到了良好效果。
  Davis(2001)采用定向、规则、等级、认知重构、离线社会化、整合、通告等认知行为方法对网络成瘾者进行为期11周的干预,使他们逐步形成了正确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我国杨容.邵智、郑勇对中学生网络成瘾者进行了认知行为的综合干预,他们采用网络成瘾量表、SCL-90量表、SDS抑郁量表进行干预前后评价,结果显示,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在这些量表上的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