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听觉障碍高中生与普通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比较研究

作者:小 慧 安秋玲



  摘要 以马西娅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基础。运用EOM-EIS-II(中文版)对听障高中生和普通高中生进行了自我同一性测试。旨在通过比较研究提交听障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特点。结果表明;两组学生在自我同一性阶段上存在显著差异;两组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同一性状态以及人际关系领域的同一性状态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对两组学生.的同一性状态没有显著影响。最后从促进听障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自我同一性听觉障碍高中生普通高中生
  分类号 G762
  
  1 引言
  
  艾里克森最早提出自我同一性理论。作为艾里克森思想的集大成者,马西娅的研究拓展了艾里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的定义,并努力使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可操作化。她认为可以在系统的心理社会理论背景下观察、研究自我同一性,进而可进行实证研究。她以个体应对自我同一性形成任务的策略和结果对自我同一性下了操作性定义,所使用的核心概念是同一性探索和同一性投入。探索是指一种积极寻找自我信息的行动。投入指个体所持有的关于自我的强烈信念系统,它与个体的一系列特定的目标、价值和信念相一致。探索是对多种选择加以排序,而投入是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多个选项,并去执行被选中的选项(Marcia,1980 and Marciaeta1.1991)。马西娅把探索和投入分成高、低两种水平,两两交叉构成四种同一性状态即同一性混淆、同一性前闭、同一性延缓和同一性获得。同一性混淆是一种最不成熟、最低级的同一性状,而同一性获得是最为理想的同一性状态。
  目前自我同一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普通青少年如中学生和大学生,如张日异以中国青年(高中生和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自我同一性的实证研究。俞瑞康运用加藤厚编制的同一性测量量表对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进行了研究。但是很少有研究涉及到特殊儿童和青少年。本研究试图通过与普通高中生进行比较,从而深入分析听障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的特点,探讨性别因素对两类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从上海市高级中学抽取76名学生,从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抽取82名学生,分别进行了测试。被试的年龄分布范围为15岁到21岁,平均年龄为17岁。被试的人数分布情况见表1。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扩展了的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问卷(TheExtended objectiveMeasme of EgoIdenti.ty Status,EOM—EIS)。该问卷1979年由Adams,shed和Fitehi根据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以及马西娅的自我同一性状态思想为指导编制而成。包含有32道测题,涉及职业、政治观点和宗教信仰三个领域。在此基础上,1984年Grotevant和Adams将测量的领域扩展为意识形态领域和人际关系领域,共有64道测题,形成EOM-EIS-I。后来Bennion和Ad-sCl986)进行了修订,形成EOM-EIS-II。
  EOM-EIS-n采用6点计分,共有64道测题,两大领域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意识形态领域包含有政治观点、宗教信仰、职业和人生观;人际关系领域包含有友谊、交往、性别角色和娱乐活动。适用年龄为青少年早期至成年期(Allison和Schultz,2001)。我国吉林大学郭金山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修订,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安秋玲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初步修订,总问卷以及各份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835以及,577~760。
  本研究运用EOM-EIS-Ⅱ(中文版)对听障高中生和普通高中生进行了测试。之后,运用SPSS12.0软件进行了数据的输入以及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听障高中生和普通高中生意识形态领域自我同一性阶段的同质性检验
  
  如表2所示,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自我同一性,听障高中生和普通高中生在发展阶段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就前者而言,处于混淆阶段的人相对比较多但是没有超过半数,前闭和延缓阶段人数差不多。而后者中大多数人处于混淆阶段,少数人居于前闭和获得阶段。处于混淆阶段的听障高中生少于普通高中生,对于前闭阶段则相反。
  
  3.2 听障高中生和普通高中生人际关系领域自我同一性阶段的同质性检验
  如表3所示,对于人际关系领域的自我同一性,听障高中生和普通高中生在发展阶段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前者中大多数人处于混淆阶段,后者主要集中于混淆和延缓阶段。混淆阶段听障高中生多于普通高中生,延缓阶段则相反。
  
  3.3 听障高中生和普通高中生意识形态领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比较
  经过多元方差分析,得出Wilks’Lambda=0.642以及p=0.000,说明对于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同一性状态,听障高中生和普通高中生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为确定哪些同一性状态存在差异,进行了一元方差分析,如表4所示。两类学生在同一性延缓和获得状态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同一性混淆状态上存在显著差异,听障高中生低于普通高中生。在同一性前闭状态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听障高中生很大程度上高于普通高中生。
  
  3.4 听障高中生和普通高中生人际关系领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比较
  经过多元方差分析,得出Wilks’Lambda=0.557以及p=0.000,说明对于整个人际关系领域的同一性状态,听障高中生和普通高中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为了确定哪些同一性状态存在差异,进行了一元方差分析,如表5所示。两类学生在同一性延缓状态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其他三种状态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对于同一性混淆、前闭状态, 听障高中生高于普通高中生。相反,对于同一性获得,听障高中生极其显著低于普通高中生。
  
  3.5 意识形态领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性别差异
  如表6所示,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四种状态。两组被试中的男生和女生的同一性状态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没有体现出性别差异。
  3.6 人际关系领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性别差异
  如表7所示,对于人际关系领域的四种状态,两组被试中的男生和女生的同一性状态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没有体现出性别差异。
  
  4 讨论
  
  4.1 自我同一性阶段的差异
  意识形态领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受到社会、文化、政治以及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高中生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知识(如政治、宗教、职业和人生观)大多来自学校教育或者父母言传身教,这些知识与个体目前的生活相距比较远,比如高中生将升学作为现阶段主要的人生目标,没有深入考虑就业问题。自我缺乏积极探索与投入的需要和动力,所以元论听障高中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