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身心障碍者自我决策研究及对当前特殊教育的启示

作者:吴 佳



  摘要 自我决策被认为是继专业化运动和父母争取权利运动后,促进障碍教育与福利发展的第三波障碍权利运动。它对身心障碍者未来的生活具有相当关键性的影响。文章对自我决策的理论内涵、发展、法律法规、研究成果和未来研究趋势做了综述,分析了自我决策对特殊教育和身心障碍学生的影响和意义,并针对当前特殊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培养办法。对于发展身心障碍学生的自我决策能力、增进积极的成果、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自我决策身心障碍特殊教育
  分类号 G760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特殊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们一直关注身心障碍者自我决策方面的研究,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强调和重视。而推动自我决策或教导学生掌握自己的生活,也已经成为是否提供完善特殊教育服务的品质保证。
  
  1 自我决策的概念、历史背景及理论内涵
  
  1.1 自我决策的概念
  自我决策(self—determination)一词,最早被放入特殊教育文献的是NirjeTM。1972年,他在标题为《自我决策的权利》的文章中指出,要让身心障碍者体验到任何人所应得到的尊重;对待身心障碍者时,要尽可能的考虑到他们的选择和希望。由此可见,自我决策是一种了解与认识自我,进而为自已做决定,并愿意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以达成自我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也就是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1.2 自我决策兴起的历史背景
  自我决策在特殊教育和障碍服务领域日益受到重视,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1)人本主义兴起导致障碍观点的改变进而引发残障运动;(2)法律规范制定;(3)相关研究的发现;(4)医疗技术和教学技术上的进步;(5)科技辅具的运用。其中最关键因素在于融合教育理念的推广、相关法律的规定以及有关生活质量方面的实征研究成果,致使自我决策成为特殊教育教学与提供相关服务时考虑的重点。
  
  1.3 自我决策的主要理论来源
  1.3.1 内在动机理论
  Deei(1992)认为内在动机是自我决策的驱力,自我决策行为完全是出自于内在的一种想获得、能选择、能认同的感觉,即兴趣。纯粹喜欢行为本身而不是其它目的。修正后的理论认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相辅相成,但前提是外在动机的价值不能与个人的价值观抵触。
  1.3.2 基本需求理论
  Ryan与Deei两位学者参考马斯洛(1943)自我实现理论,提出人类有胜任感、相依感和独立自主三大基本需求。强调需求、幸福以及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当需求被满足时才能促进幸福。
  1.3.3 成人独立生存理论
  Welmaeyer(1999)提出成人独立生存理论,指出:自我决策是教育目的概念化的最佳结果,是到达成年并实现成年人作用的生命过程中学到的一系列的态度和能力。认为自我决策能力者能具体展现出独立自主、自我调整、心理赋权,自我了解这四种特质。
  不难看出,各种理论间存在着共同点,一方面,个人对自己有明确的认知与了解,这是发展自我决策能力最基本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外在的环境因素在个人自我决策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具关键的角色。
  
  2 有关自我决策的法律法规
  
  1990年《身心障碍者教育法》(Individual Disabil,ifies Education Acts,公法105~17,简称IDEA),明确指出转衔的相关活动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爱好。1997年的修正案更用文字规定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三年级阶段的转衔计划,强调自我决策的实行,同时规定在讨论转衔服务时,要邀请学生参与他们自己的个别化教育计划。2004年,要求在提高身心障碍者转衔服务时,要基于学生的需要,并将学生的优势、喜好和兴趣考虑进去。
  1990年的《美国身心障碍者法》(Arrreriamas withDisabilities Act,公法101~336,简称ADA)也明确规定有关身心障碍者自我决策的提供与支持。支持身心障碍者融入社区,融入社区的意义就要求他们自己来做选择和决定,也就包含了自我决策。
  此外还有,1992年的《康复法》和1998年该法的修正案,保证支持、选择、机会平等和支持自我决策的公民权;1994年的《学校一工作机会法》与1994年《公元2000年目标:教育美国法》也均赋予身心障碍者权利;1998年的《劳动力与投资法》也强调身心障碍者与一般非障碍的社会大众一样,享有完全融合与统合于主流社会中的所有权利。
  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简称CEC)于1994年于其身心障碍者“转衔”的新定义中,加入“自我决策”理念。1998年,单独针对身心障碍者自我决策发表专论与声明,全力推广身心障碍者转衔阶段自我决策有关的教育与社会福利,以提升社会大众对身心障碍者独立与自主的支持与重视。
  美国教育部所属《特殊教育与康复服务部》(Offlee 0f speeial Education and Rehabilit—afire Services,简称OSERS)补充26项典型性的自我决策展示方案,大力促进自我决策理念和实际推广,肯定并证实了自我决策对身心障碍学生的影响。
  
  3 自我决策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3.1 自我决策的相关研究成果
  3.1.1 教师的态度对树立学生自我决策的能力至关重要
  有调查表明,教师评定学生的潜能影响自我决策及心理赋权,也影响学生的自主性。自我决策教学方案对做决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有正面的影响,教学后学生的能力有明显的提升。大多数教师都认识到自我决策教学的重要性,但相当少的教师会将其纳入个别化教学目标中,即便有,他们也没有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或者不知道什么行为和自我决策有关。
  3.1.2 自我决策的相关课程应运而生
  随着自我决策概念和运动的兴起,许多相关课程也陆续编制和发展。而在一些实验研究中,虽然采用的教学设计或强调的教学重点有所差异,但是结果都发现,自我决策可以通过有系统的课程教学来培养和获得,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导以及课程的学习,或多或少在自我决策各个不同向度上都有不错的表现。
  3.1.3 自我决策促进积极转衔成果
  自我决策在于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意识,设定目标和获得技能。使学生有较大的控制权来决定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因而在学生的生涯转衔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一个成功的转衔有赖于自我决策能力的养成,而转衔的成功与否,也密切影响着个体是否能达到就业、独立生活和社区融合的教育终极目标。因此主张在小学阶段就应开始自我决策技能的学习。
  3.1.4 自我决策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