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特殊需要视野中对特殊教育研究的思考

作者:盛永适



  摘要 “特殊需要”已成为当代特殊教育的核心概念,关注并建立基于“特殊需要”的特殊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它既为批判和审视以往传统教育实践中对残疾、障碍现象的歧视倾向和根源提供新视角,同时也为实现“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目标、反思特殊教育理论研究、加快特殊教育学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启示。
  关键词 特殊需要特殊教育研究学科建设
  分类号 G760
  
  1 特殊需要概念的提出与确立
  
  需要,是人的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永恒主题;特殊需要则是生命基于个体的差异性,所表现出对其生存发展的特殊条件的依赖。然而。“特殊需要”(Special Needs)作为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概念,却是在20世纪中后期,在全民教育运动和融合教育理念的主导精神下,频繁出现于特殊教育领域,这主要源于特殊教育的服务范式的不断转移。“特殊需要教育”(special Needs Education)概念的由英国学者提出(Guilford,1971),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要满足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 Needs)。20世纪70年代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以融合为导向的“回归主流”(Main Streaming)、“一体化”(Integration)等特殊教育改革运动,伴随着对特殊教育的反思,以医学主导的隔离教育模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1978年英国的沃诺克委员会在对英国特殊教育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向英国政府提交了《沃诺克报告》,该报告首次提出了特殊需要教育(Special Needs Education)的概念。此后。“特殊需要儿童”(Child with Special Needs)、“特殊教育需要儿童”、(child with Special Education Needs)或“特殊需要教育”的概念逐步取代了“特殊儿童”和“特殊教育”的概念,成为特殊教育理论中重要的专业性术语,并逐渐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传播到其它国家和地区。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发表《萨拉曼卡宣言》,声明:“每一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有获得可达到并保持可接受的学习水平的机会;每一个儿童有其独特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会议通过了以“全纳”为导向的《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强调指出:“特殊需要教育体现了所有儿童日可以从中获益的已被证明是合理的教育学原理,并设想人的差异是正常的。学习必须据此来适应儿童的需要,而不是去适应预先规定的有关学习构成的速度和性质的假设。”自此“特殊需要教育”亦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中的重要概念,“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亦成为当今特殊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改革活动的依据甚至“旗号”。基于特殊需要教育的思想,在我国大陆以及香港、台湾得到重视和传播,并在大陆地区付诸于以随班就读为主的实践探索。
  
  2 特殊需要教育概念引发的问题与启示
  
  通过对1989年以来能够检索到的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整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特殊需要”思想不仅已经在当代特殊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中不断地展现出来,而且已成为特殊教育理论主张的支撑点。国外的研究集中在对“特殊需要教育”提出的背景、原因及其合理性解释上,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特殊教育对象的扩大。特殊儿童不再限于残疾儿童,“特殊需要”适应了更广的范围;(2)以“残疾”、“缺陷”称呼特殊儿童,是具有歧视性的标签,“特殊需要”是一个切当的中性词指称;(3)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独特需要,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特殊需要只是量上的区别,而没有本质的区别;(4)普通学校必须应以一种满足其特殊需要的教育教学思想来接纳所有特殊需要儿童,实施“全纳教育”(hlelu8ive Education)。概而言之,国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概念的提出来解决特殊教育改革发展中,特殊教育服务的对象的变化和服务范式的转移问题,但并没有对“特殊需要教育”本身作深入系统学理探讨;另外,对“特殊需要”也只是从日常生活、学习的一般需求上理解,对特殊需要与特殊教育的关系缺乏充分的认识和论证,更谈不上从学术的或者说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审视、演绎阐释特殊需要教育问题。从国内研究的现状来看,包括大陆、港台的有关文献中,虽然有不少题名冠以带有“特殊需要教育”词语,但主要是对国外有关研究情况的介绍和宣传,有些文献也只是在提及此概念时作了一些零星的解释发挥,至今没有相关专题的系统性研究。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特殊需要”的理解非常模糊,最突出地表现在“特殊需要”概念的泛化上,进而导致特殊教育概念的泛化,模糊了学科的界限,隐含着特殊教育学科的危机。
  如前所说,基于“特殊需要”教育思想虽然已经在当代特殊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中不断地展现出来,但是对于特殊需要之于特殊教育的基础性地位缺乏充分的认识和正面的论证;虽然意识到特殊需要应成为特殊教育理论主张的支撑点,但对特殊需要的内涵、特征仍缺乏应有的关注和充分的学理阐述,更谈不上在理论上构建以特殊需要为基础的特殊教育模式并转化为相应的实践。我们认为,“特殊需要教育”的概念不仅反应了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轨迹和走向,更重要的是它从生命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上也隐含了特殊教育的内在逻辑和本质特征,表明了以满足学生特殊教育需要为价值取向的学科立场和时代特征。因此,特殊需要不仅在客观事实上,同时在理论的思维上也应已成为特殊教育理论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石,建构基于特殊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那么,什么是人的特殊需要?什么是特殊需要教育?为什么要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特殊需要教育应秉承的基本价值观和日的是什么?如何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这正是后续研究需要努力做出的系统、深入的思考和应答。
  
  3 基于特殊需要的研究理论基础与方法
  
  以特殊需要视角研究特殊教育,是对传统特殊教育研究的挑战。以往的特殊教育研究主要聚焦于特殊教育对象,关注的是缺陷、残疾的生理现实,并据此发现、提出和解释特殊教育的本质、规律并用之来指导特殊教育的实践。传统的研究视角不仅导致学科的认识模糊,也疏离于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而以特殊需要为视角的特殊教育则把特殊教育活动上升到生命存在与发展的层次,其整个特殊教育的体系和思维模式应以生命的特殊需要为基石建立起来。基于此种认识,我们认为有必要从生命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层面思考人的特殊需要,以及社会历史环境对人的特殊需要的影响,分析特殊教育与生命发展的特殊需要的关系,深化我们对特殊教育的内涵及价值的理解。本文主要探讨以特殊需要为视角的特殊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