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美术教育对开发脑潜能、促进心理健康的独特作用

作者:张林勇



  摘要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本文专门探讨了美术教育对开发脑潜能和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独特作用,指出寻求美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应该成为未来美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美术教育 脑潜能 心理健康
  分类号 B842
  
  1 问题提出
  
  美术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实施培养受教育者形成对美术的整体性认识与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化行为。美术教育的任务是把美学理论渗入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之中,从而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而且还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1]为深化美术在对开发脑潜能和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尽管现行开发脑潜能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也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美术教育的作用,但专门探讨美术对开发脑潜能、促进心理健康的独特作用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特对此进行专门探讨。
  
  2 美术对开发脑潜能的作用
  
  2.1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潜能巨大
  最近的二三十年,尤其是20世纪末以来,脑科学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研究发现,人脑有1万亿个细胞,其中包括:1千亿个活跃神经细胞, 9千亿个“粘着”、滋润和隔离活跃神经细胞的其他细胞。1千亿个活跃神经细胞中的每一个,其本身就是一台真正的电脑,可以与其他细胞构成多至2万个连接,连接的可能数目也许比宇宙中的原子数还要多。而目前,人脑只用了其总能量的10%左右,尚有90%甚至更多的潜能有待进一步开发。
  
  2.2 开发脑潜能重在开发右脑,实现左右脑协调
  20世纪60年代以来, 科学家们通过对切断胼胝体的“裂脑人”的研究发现,大脑由左右两半球组成。左脑是依靠语言为主的分析、判断和抽象概括的中枢,是科学脑,主要分管逻辑思维、意识、线性加工、来自身体右侧的信息、机械记忆及与语言、逻辑、数字、数学、顺序和拼音文字等有关学术性的活动,俗称“学术性”左脑;右脑以形象思维为主,是直觉思维的中枢,是艺术脑,主要分管整体感知、创造力、触觉、动觉、潜意识、图像、音乐韵律、自然声、来自身体左侧的信息、情感、新颖性学习、三维空间记忆以及空间、想象、图案和汉字等涉及创造性的活动,俗称“艺术性”右脑。
  在左脑和右脑之间有一个每秒传输数百万信息的“交换中心”———小胼胝体。它拥有3亿个活跃神经细胞,将左右脑两部分连接起来。左右脑两部分通过该“交换中心”的电子、化学中继系统连接,能瞬时将信息传递开去。科学家们预言,两脑相比,右脑存在的潜力约为左脑的10万倍,如果左脑加右脑协同活动,其效果不是1+1=2,而是会增大5倍、10倍,甚至更多,即世界上流行的公式:1+1≥5。
  一直以来人们对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较为重视,左脑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对右脑则始终未得到充分开发,使右脑的“ 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3 美术教育通过激活右脑开发全脑潜能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美术教育中的名作审美和欣赏、图形和线形练习、颜色搭配和图案设计等,都是在激发和锻炼右脑的思维能力、图形识辨能力。实践证明[2],通过美术活动可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右脑活动能力在不同水平上都有所发展和提高。美术活动不仅促进了右脑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学生的交往能力增强,思维活跃。通过美术活动,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对美的鉴赏力等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特别是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提高得很快。同时研究也证明,利用多种形式的美术活动可以有效地刺激开发幼儿的右脑,使其大脑两半球的机能得到协调发展;美育有益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其增强感受力、培养观察力、提高记忆力、丰富想象力、发展思维力,促进创造力。美国涅狄格州Bryam市的米德小学,孩子们用一半时间学习各艺术课程,另一半时间上常规课。结果,他们在数学、语文和其他科目的成绩都有提高。欧美的其他学校效仿这一做法,也取得了同样的结果[3]。这说明,为开发右脑功能所花费的额外时间也有助于左脑功能的发展。
  
  3 美术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独特作用
  
  3.1 新课程标准对美术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定位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2003)在“课程性质(四)”中,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可以“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强调“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直接抒发各种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升华情感;促进交流,沟通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
  
  3.2 美术教育体现了心理健康内涵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疏导内心的情绪力量,经得起适量的打击与压力及善于接纳自己等。研究者常采用9项指标[4]: ①幸福感; ②谐调发展程度;含个人的内心及个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谐调; ③自尊感; ④个体潜能发展; ⑤个性成熟; ⑥人格整合; ⑦与环境保持良好接触; ⑧有效适应环境; ⑨环境中必要的自我独立。从上述9项指标来审视美术,不难发现其内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是一般学科所不具备的。美术教育既是欣赏美的活动又是实践美的过程,美不仅愉悦人的感官,更能激动人心,给人带来快乐和享受,美术教育可以培养有美感的国民, 让他们从最平凡的东西上见到美;也使他们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东西创造美, 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的态度; 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觉, 面对人生的苦难,因而有益于增强人的幸福感。美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它通过美的事物来调动主体的各种心理功能, 升华情感, 使其通过丰富的内心体验, 在心理上产生感动, 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从而促进自身内在的谐调发展以及自身与外在环境良好共生关系的建立;美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左右脑平衡和身心协调发展,是内心世界的与外在世界的共鸣,有利于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天人合一”谐调发展,由于美术教育是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一种有效形式,有利于促进自尊、自信和个性成长。可见,美术对心理健康具有实实在在的实践价值,系统全面地体现着心理健康的内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