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的台湾

作者:秦 风











  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1950年6月25日,为期三年的朝鲜战争爆发,这一场战争决定了亚太地区新的战略均势,也改变了台湾的命运。
  这一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北复行“视事”,以图稳住脚步,但实际上局势仍相当混乱,部队建制不全,由大陆拥进台湾的难民形成庞大的经济与社会压力。此外,更大的威胁是共产主义思想对民心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美国对于退守台湾的国民党的前途则抱持静观其变的态度,因此用“风雨飘摇”来形容台湾的局面,并不为过。
  1月1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发表“白皮书”,表明美国对亚洲局势的基本见解与立场。艾奇逊指称,美国承认在中国发生的事是一场真正的革命,蒋介石政府不是为军事优势所击败,而是为中国人民所拋弃。他还宣称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安全防线是由阿留申群岛,经日本到菲律宾,并未提及台湾,也未提及朝鲜半岛。这份“白皮书”对处于乱局中的台湾国民党当局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不过,美国行政部门接受共产势力崛起的做法也遭致两项反效果:一是激发美国国会内保守势力“麦卡锡主义”的兴起,埋下美国对中国政策急转弯的内部因素:二是鼓舞了共产主义势力的盲动躁进,使得朝鲜人民军全面南进,台湾问题也跟着迅速国际化,成了美国亚太战略中的一环。
  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与斯大林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使得美国拉拢中共的构想落空,双方壁垒更形分明。美国军方开始出现“台湾中立化”的建议,以免中共攻占台湾,进一步威胁美国的战略利益。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杜鲁门立刻派遣第七舰队驶向台海,并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由联合国考虑”。美国出兵台海为免干涉中国内战的口实,试图从国际法的角度将台湾的地位模糊化,作为“台海中立化”的基础。这种角度自然不为台湾的国民党当局所接受,不过客观上的确使得台湾局势迅速转危为安,外交部部长叶公超发表声明,欢迎美军协防台湾。7月,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访问台北。
  9月初,开战两个月,朝鲜军队便击溃了装备和士气均不足的南韩部队,先锋已抵达釜山的外围,全面胜利似乎唾手可得。但9月12日,麦克阿瑟挥军由汉城以西的仁川港登陆,朝鲜军队被联军一举拦腰截断,顿成溃散之势。美军大举增援,同时向南北进击,一个月内几乎便扫荡朝鲜半岛全境,北线美军甚至逼近中朝边界的鸭绿江。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参战。第一批部队约26万人在彭德怀的指挥下渡过鸭绿江,接着第二批、第三批梯次投入,迅速对美军分割进击。两次大规模战役后,美军溃败南撤,志愿军将战线推至北纬38度线附近。1951年1月,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再度攻陷汉城。但由于志愿军没有制空权,机械化程度低,运输和补给能力有限,无法维持长时间的进攻,这些缺点又正为美军所把握。因此,美军在重新稳住阵脚后,改采齐头并进、稳扎稳打的战略,一个月后又夺回汉城。
  此时,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与美国总统杜鲁门之间却开始发生严重分歧。身为军人,麦克阿瑟希望以优势的军事手段获得完全的胜利,他建议对中国东北使用原子弹,摧毁中共的军事工业,甚至建议征调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参战。杜鲁门则以世界全局为考虑,担心战争扩大,将迫使中苏同时卷入,造成第三次世界大战。在杜鲁门眼中,不仅麦克阿瑟的想法危险,其直言犯上的姿态亦令人难忍。杜鲁门与麦克阿瑟之间的不和逐渐白热化。4月11日,杜鲁门总统终于发表声明,解除了麦克阿瑟的职务。被解职的麦克阿瑟返抵美国时受到盛大的欢迎,纽约市百老汇大街五彩缤纷,美国人民热烈欢迎这位英雄人物。麦克阿瑟在国会发表演说,其中“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一句话,更成了历史名言。
  麦克阿瑟去职后,由李奇威将军接任联军总司令。7月,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开始进行,战事呈现胶着状态,大抵上发生在北纬38度线附近,亦即回到战争爆发前的界线。由于政治上双方均无意再扩大冲突,所以军事投入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战局打打谈谈。一直拖到1953年6月8日,停战谈判才达成最后协议,双方大致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划分南北朝鲜,南北朝鲜也正式成为分裂国家,横亘半世纪直至今日。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区域冲突,不仅象征了东西方进入长期冷战的开始,同时对美国、南北朝鲜及台海两岸等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朝鲜战争对台湾的影响尤为深远,台湾从此成为美国西太平洋防线的一环,国民党再度获得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支持。从1950年下半年起,国民党军重新整编,以美援武器装备将原来残缺不全的二十个军缩编成十二个军及六个独立师,为配合美军在朝鲜半岛的作战,国民党军多次突袭大陆东南沿海岛屿,并且派遣小股兵力潜入大陆设立游击基地。不过蒋介石计划大规模参加朝鲜战争以及全面反攻大陆,仍然因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无法实现。
  在经济方面,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在5年内即获得了5亿美元以上的援助,除了缓解军队给养的压力,当局也有足够的信心全面推动土地改革,发展农业,改善基础建设,为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由于美军协防台湾,加上日后“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终使台湾转危为安,得以继续生存下来,开创出日后的台湾经济发展奇迹。
  
  越战与台湾
  
  随着越南战争的扩张与升级,坚持反共国策并配合美国围堵中共的台湾国民党当局,也逐步卷入越南战火之中。1968年2月底,蒋夫人宋美龄女士发起救助南越难民的号召,全台人民热烈响应,纷纷捐出衣物、食米和现金,台湾与南越的关系逐步走向高峰。
  对台湾而言,历史上与南越、韩国的关系并不深,不过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冷战结构却将三个地方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以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为后盾,共同对亚洲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围堵。到了19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中南半岛共产党武装活动日益升高,美军正式介入越南战场,台湾与南越更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关系,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层面几乎全部涵盖,南越可说成是台湾最重要的亚洲“盟邦”,在台湾战后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1968年1月31日,南越共产党领导的“越南民族解放阵线”和北越部队向南越各重要城市发动“新春攻势”,美军与南越部队亦予以全力反击。2月间,双方进行激烈的巷战,尤其是在西贡市,具有象征意义的“总统府”和美国“大使馆”都遭到了猛烈的攻击。在顺化市,大约12万的市民无家可归,全市已沦为废墟一片。虽然越共最后被击退,但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