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波澜壮阔的全民教育实践

作者: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与改革课题组











  1996年5月7日,在“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正式实施之际,国家教委、财政部负责人分别同河北、山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安徽、陕西、江西、黑龙江、四川12个省主管教育的副省长,签订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责任书,这标志着这项旨在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宏大的教育扶贫工程进人正式实施阶段。
  1998年5月7日,教育部、财政部负责人在人民大会堂分别同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西藏、云南、广西、贵州9省、自治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负责人签订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责任书。三年内,中央和地方投入54.9亿元,在上述地区的469个贫困县修建14942所中小学。政府签订义务教育项目责任书,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从来没有过的行动。由此不难看出,中国政府推动义务教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实施。推进全民教育,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和科技水平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根据这一基本国情,我国制订并实施了具体的“施工”方案,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实施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战略,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发展全民教育,促进农村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全民教育的快速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教育发展之路。
  
  根据国情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
  
  在实行全民教育、奋战“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进程中,中国政府始终首先明确自己的责任,建立了以政府为主的教育投入体制。同时,根据中国国情,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探索出了一条从我国国情出发,符合我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1981年。山东平度。
  初春,县教育局长丁日新骑着他那辆大“金鹿”,来到了宅科乡党委书记孙喜迎的办公室。
  “我是来找你孙大炮算账的。”他们是老相识,丁日新爱叫老孙的外号。“校舍改造搞了一年多,你这里却面貌依旧。我今天就是要推推你这大象屁股。”
  “谁叫你们县里把学校统得那么死,一点权力不放?”孙喜迎一边倒茶一边说,“中学你们统了,小学你们包了,连幼儿园也不放过。你有本事统,就该有本事建嘛!”
  “说得轻松,县里哪来这么些钱?”
  “没钱不要紧,把学校交给我!我就不信,一个堂堂的乡党委建不起几所学校{”孙书记的这番话,引起了丁日新的深思。作为一个搞了大半辈子教育、又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教育局长,他对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早有痛感。既然孙书记有这个愿望,何不在这里做个试验?
  “这样吧!”老丁对老孙说,“我把国办初中下放给你,与乡里的联中合并,建立中心中学。乡完小也下放给你,建立中心小学,腾出旧完小校舍,加以维修改造,建立乡中心幼儿园。”
  “你说话算数?”孙书记听罢高兴地问。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丁日新斩钉截铁地回答。
  “好I不出半年,我保你学校变个样!”
  初秋的宅科,遍地金黄,异彩流苏。半年之后,丁日新再次来到这里。放眼望去,占地70多亩,按教学、生活、运动、生产四大结构布局,配套设施齐全的中心中学和中心小学。奇迹般地出现在宅科大地。中心幼儿园也面貌一新。孙喜迎书记说到做到。他和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利用麦收之后和三秋大忙之前这段农闲时间,发动全乡人民艰苦奋战,不到三个月,建起了两校一园。
  宅科的经验,给县委、县政府很大启发:我们过去办教育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包得过多统得太死,大家都躺在国家身上吃“皇粮”。
  1982年,平度县委、县政府决定:国办初中全部下放,与乡镇驻地联中合并,建立中心校,实行三级办学,分级管理。
  丁日新和孙大炮当然万分高兴。但他们哪里知道,正是他们当年在谈笑中聊出来的这番话,日后竟浓墨重彩地写进了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壮丽史篇。
  这篇题为《平度启示》的报道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的那段历史的真实风貌,平度就是当时历史的缩影。
  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体现了国家意志,也集中体现了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决心。这一时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家经济被搞活,人民生活逐渐解决温饱问题,刚刚步入经济发展快车道的各级政府、刚刚从贫困线上走出的人民群众、刚刚从百废待兴中走过来的中国社会,都更加迫切地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感到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大家要求办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
  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是时代递给我们的希望之绳!也就在这时,全国各地纷纷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集资办学,许多地方还创造出了解决教育资金来源的“国家拨一点,群众集一点,勤工俭学出一点”的经验,简言之就是“三股劲拧成一股绳”。
  1985年春天,国家教委受中央委托起草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初稿被送进了中南海。在政治局,在国务院,在书记处,决策者们整日整夜地开会,对文件中的每个观点、每项提法逐段逐字地分析着,论证着……这份对我国现代教育进程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历史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写道:“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该决定还提出:“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并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捐资助学。”
  因此,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开始,中国的义务教育开始了艰难的发展,最初只能要求先实现有课桌无危房,结合我国国情,依靠人民办教育。这就是中国当时改革和发展教育的方针、政策。它总结了我国办教育的经验,反映了全国人民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智慧、意志和愿望,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武器。
  
  众志成城:人民群众的全民教育行动
  
  20世纪90年代第三个夏天,中国的人口大省,地处中原的河南省传出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1979年至1992年6月,全省发动群众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102亿元,名列全国第一,不仅基本消灭了学校危房,做到了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一无两有”),而且96%以上的学校实现了校舍、桌凳、大门、围墙、操场、厕所“六配套”,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河南人算了笔账:河南人民仅用了10多年时间,就完成了单靠国家拨款50年才能消灭的中小学危房,70年才能实现的“一无两有”,100年才能完成的“六配套”。这就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奇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