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外祖父与旧梨园

作者:沈 宁











  作者拥有一个特殊的家庭背景。他的伯父是着名民主人士沈钧儒,外祖父是有“蒋介石文胆”之称的陶希圣。
  
  京剧的渊源起自湖北,是由湖北名伶带入北京,创造发展而成。这是我外祖父陶希圣的讲法,他是湖北人,所以到北京之后,立刻就成了京剧戏迷。
  民国初年,外祖父15岁的时候,到了北京,考入北京大学预科。那个时期,皮黄和梆子,已经在北京盛极一时,其中最高地位者,非谭鑫培和侯俊山莫属。当时杨小楼尚在其次,梅兰芳和郝寿臣才刚露头角。
  因为做学生,除读书之外,别无他事可做,那时的北京大学又在市内,交通方便,所以外祖父和他的一班同学,经常到处听戏,特别是听谭老板和侯老板的戏。外祖父说,抗战以后到了南京,乃至后来到了台湾,他就很少再听京剧,因为他民国初年听过谭老板的戏,养成了对京剧的太高眼界,无法欣赏后来的那些戏剧表演了。
  在外祖父的眼里,谭鑫培可以说是京剧的开山始祖。现在80岁以下的人,除了专门研究京剧者之外,恐怕已经不知道谭鑫培是何人,因为他1917年就去世了。他原名金福,字望重,堂号英秀,湖北省江夏(今武昌)人,生于1847年。幼年时跟随父亲到了北京,进入金奎科班学艺。他的父亲名叫志道,演老旦,因为声音好,有“叫天”之称。于是其子谭鑫培就得了艺名“小叫天”,但是他在科班学的是老生。出科之后,他搭入永胜奎班演戏。变声期倒仓,改演武生,先在京东一带乡村演出。后来回到北京,进入三庆班,演武生兼武丑。三庆班主程长庚看重谭鑫培,收做义子,并任之为武行头目。
  几年之后,谭的嗓音恢复,重新开始演老生。这样的舞台经历,使得他文武兼备,唱念做打,样样精通。他年轻时的戏坛,著名前辈有程长庚、余三胜、王九龄、卢胜奎等,谭鑫培继承他们的长处,汲取徽派和汉派各种精华,不断改进老生唱腔。但他在三庆班里,仍主要演武戏,直到班主程长庚去世。谭鑫培离开三庆班,加入四喜班,不久自组同春班,从此专攻老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细腻婉转,开韵味派先河,人称谭腔。当时与孙菊仙和汪桂芬,并称“老生新三杰”。
  那些年,北京城里处处传说:家国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另外还有“无腔不学谭”一说。谭老板也到上海去演出过几次,深受欢迎,上海人称他“伶界大王”。梁启超赠诗“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卅载轰如雷”。
  据说全凭谭鑫培的成就,所以规范了老生体系,从而奠定整个京剧的格局。他的谭派在京剧史上,一直被尊为主流,后来的老生名角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杨宝森等,都是从谭派衍化出来的。
  谭鑫培在京剧舞台上驰骋60年,上至宫廷,下至村野,到处赢得观众的喜爱和崇拜。连慈禧太后也是他的戏迷,听过他的戏后,赐黄马褂一件。那黄马褂是只有皇族才能穿的颜色,足见清廷对谭老板的尊重。
  外祖父也算幸运,赶上听了谭老板最后一出戏《击鼓骂曹》。外祖父说,那天是在煤市街中和园。他买了池座之后廊子上的坐位。先听了郝寿臣的《法门寺》,杨小朵的《白奶记》等几出戏,到了老谭出场,那池座与包厢的客人还未曾到来。
  台上,谭老板指着曹操开骂之后,接着骂张辽。这时,忽然有个人走上台来,到谭老板身边,咬耳朵说了几句话。那老谭演的弥衡,忽然之间,把道白增加了一百多句,把张辽骂得直瞪眼睛,不知如何是好。黄昏时候散戏,外祖父随大众走出戏园,才听说袁世凯死讯,北京已经宣布戒严。那谭老板在台上忽然多骂的那一百多句,原来是骂袁世凯。
  谭老板痛恨袁世凯,自有他的道理。那满清的皇太后还都晓得尊重他,至民国初年,那些军阀却连起码的文化修养都没有,不懂戏,更不懂尊重艺术家。1917年4月,广东督军陆荣廷到北京,军阀江朝宗要请他看戏,在一个叫那家花园的地方办堂会,指定要谭鑫培出演。谭老板那时年纪已长,又生着病,已卧床好几个月,很想辞谢那个堂会。不料惹了江朝宗,派一批警察到谭家,把谭老板从病床上拖到那家花园。那天演的是《洪洋洞》,讲杨六郎从重病到死亡的一段故事。谭老板与角色同病相怜,演到悲愤之处,眼泪真的流下来。堂会之后,谭老板回家,心力交瘁,不久就辞世而去,那年他71岁。
  民国五年,湖北发生大水灾,在北京的湖北同乡,举行三天赈灾活动,包括京剧界人士的三天赈灾演出。外祖父说,那是他最早打开眼界的一次观赏。他听了李万春的《铁公鸡》、梅兰芳的《游园惊梦》、孙菊仙的《逍遥津》、侯俊山与余叔岩的《八大锤》。侯俊山(老十三旦)那时业已退休,住在张家口,此次应湖北同乡之请,也到北京,剃了胡须,重新登台,除与余叔岩合演《八大锤》之外,还演了一出花旦戏《辛安妇》。
  余叔岩的出头,是在谭鑫培退休乃至去世之后,一般戏迷及大众怀念不已之时。此公出台,其风度之高,风韵之清,直可追踪谭老板,有些地方还胜似一筹。余叔岩也是湖北江夏人,跟谭鑫培同乡。在湖北同乡的赈灾会演上,余叔岩先到天津演了四天戏,拿回现洋3000元,作为北京赈灾演出的后台花费。他自己演出《打棍出箱》,那大舞台下是人山人海。每一位须生,如谭富英和马连良,以及后辈李盛藻等等,都把草帽盖着脸,悄悄入座学戏。
  外祖父回忆,当时他在北京大学的班上,有专门喜欢捧角的四个同学,称为四霸天,都是小一号的评戏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喜欢捧童伶,以捧红一个角儿为目标。其中一个陈先生,邀请外祖父到大栅栏庆乐戏园听尚小云与崔灵芝。尚小云是皮簧青衣,崔灵芝是梆子青衣,当时都还是未出科的学生。当时规矩,捧角人请客听戏,奉送戏票和座位,只有一个条件,就是跟随他喊好。外祖父不会也不愿喊好,到了大家都喊好的时候,就张嘴敷衍。
  那时候荀慧生的戏名,叫做白牡丹,善演花旦小戏,如《小放牛》、《胭脂虎》之类。因为捧他的观众太多,还分为两派,互相竞争,白牡丹一出台,台下立刻大乱,甚至飞茶壶。外祖父说,他最喜欢去的戏园,是庆乐园和吉祥园,他最欣赏的是白牡丹那些小戏,可惜到他成了名以后,就不再演那些小戏了。
  程砚秋原名艳秋,经同仁堂的乐十三爷和罗瘿公捧出,老青衣陈德霖提拔,才露头角。有一次在东安市场吉祥戏园,配老乡亲孙菊仙的戏《朱砂痣》,也是老乡亲提拔他之意。
  按外祖父的说法,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三人,后来与梅兰芳同称四大名旦,可以说是不伦不类。梅兰芳与余叔岩齐名,执梨园之牛耳,在程砚秋、尚小云、苟慧生等之先,非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所能并肩相比的。但是余叔岩始终不愿与梅兰芳为伍,民国五年以后,北京经常有堂会,可余叔岩往往不肯与梅兰芳同台出演。
  梅兰芳非科班出身,是他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