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凝聚着侨胞爱心的水立方

作者:孙晶岩











  在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里,在北京城市中轴线的西侧,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建筑,她像一座典雅的水晶宫晶莹剔透,像一个蓝色的方盒子柔美端庄,像一个弹性的冰果冻清爽宜人,她就是奥运会主场馆之一——国家游泳中心。
  国家游泳中心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叫做水立方,建筑面积79532平方米,设坐席17000个。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她将承担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比赛项目。
  水立方不同于其他奥运场馆,她是全球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捐款修建的。这是一座港澳台侨同胞用爱心凝聚的水晶宫。
  
  北京奥运,要有我们的一份子
  
  筹办2008年奥运会之初,北京市政府不鼓励捐款修建奥运会场馆,有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北京市政府有信心、有能力办好这届奥运会。之所以这样做是担心自发的捐款变成一种变相的摊派,然而这个想法提出后,遭到了很多港澳台侨同胞的猛烈“炮轰”。
  印尼华侨黄先生说:“2008年奥运会不仅是你们北京的奥运会,也是全体中国人的奥运会。我希望能够给我们一个机会,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参加奥运会。可你们的决定使我们海外华侨想表达热爱中国之情都无处表达,我们全家强烈抗议不让我们华侨为奥运会捐款的决定。”
  港澳台侨同胞纷纷表示:“北京奥运,要有我们的一份子!”2008年奥运会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众多港澳台侨同胞的眼球,作为北京市侨办主任,乔卫反复思考着怎样才能在奥运史上留下他们对祖国的心意?
  2001年国庆之夜,北京市人民政府举行盛大招待会欢庆建国52周年,澳大利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邱维廉先生作为海外来宾代表在招待会上致辞。他说:“今年,中国申办奥运已经成功了,我提议由海外华侨捐款建立一个标志性的奥运场馆建筑,以体现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办奥运的民族团结精神。”
  这是海外华侨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出由华侨捐款修建奥运场馆的建议,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2002年7月25日下午,北京市委的领导聚集在一起开会,乔卫代表北京市侨办向市委领导汇报了港澳台侨同胞提出要为奥运会捐款的事情。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北京市委书记一锤定音:“由华侨同乡会、校友会等海外社团自愿捐款修建一个中华牌体育馆,这是华侨爱国心的体现。根据大家的意见,现在确定用港澳台侨同胞捐款建一个奥运场馆,费用1亿美元左右。”根据会议精神,北京市政府选定了捐款修建国家游泳中心。
  国家游泳中心看台一共有17000个座位,赛后要拆掉11000个座位。总投资需要十亿两千零八万元人民币,先由北京市政府垫支,港澳台侨同胞的捐款来一笔顶一笔。水立方的征地费、场馆设计费是政府出的,北京市侨办接受捐款所需的旅差费、接待费、上网办公、捐款证书等及要拆掉的11000个座位的费用近2亿元,全部由北京市政府出。港澳台侨同胞的捐款纯粹用于水立方工程建设,需要9亿多元人民币。
  乔卫像陀螺一样开始了高速运转。作为全球华人为水立方捐款方案的策划者、第一责任人和工作总协调,乔卫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不是在献爱心,而是在尽孝心
  
  2003年夏天,北京市侨办邀请60多家海外华文媒体总编来华报道“非典”过后的北京。7月15日晚,北京市侨办在北京饭店举行为奥运捐款新闻发布会,这是市政府第一次公布这个消息。开始,与会者并不知情,以为还是谈“非典”的事。乔卫向众多大牌记者介绍了北京市政府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情况,宣布从即日起北京市政府正式接受港澳台侨同胞为修建国家游泳中心捐款。发布会上,整个会场鸦雀无声,连地上掉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最后他微笑着说:“我要发布的内容就是这些了,下面请大家提问!”
  他本来以为大家会马上举手接二连三地提问,出乎他的意料,场上无人举手,却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掌声持续了一分多钟,场上呼啦一下举起了几十条手臂,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乔卫的脸上。媒体人思维敏锐,犀利的提问一个接着一个:“请问,什么人可以参加捐款?”
  他说:“这次捐款有一个特点,就是有非常明确的门槛。我们这次捐赠只对港澳台侨同胞。我们在对外介绍情况的时候,很多中国驻外大使、中国驻外总领事也非常希望捐款,但是他们没有资格。”
  新闻发布会结束后,乔卫回到房间休息。过了一会儿,门铃响了。他打开门,只见一位来自日本的记者走了进来。他从兜里掏出一个信封递给乔卫说:“乔主任,我是日本乐乐中国电视台的记者欧阳乐耕,全家人旅居日本。最近我父亲得了癌症,我陪父亲回国治病。刚才参加了新闻发布会,您讲得特别好。我带的钱不多,除了医药费和差旅费,只有1000美金零头。我把这些钱捐赠给你们,请务必收下!”
  乔卫郑重其事地接过钱,表示感谢。
  欧阳乐耕问:“请问我是第几号捐款人?”
  乔卫说:“你是第一号现金捐赠者。”
  欧阳乐耕说:“太好了!我捐款不是在献爱心,而是在尽孝心!”
  “尽孝心”这三个字深深地触动了乔卫的神经。有一次,乔卫来到东南亚某国,和一个华侨老板谈为水立方捐款的事。这个商人不会讲普通话,只会讲英语和闽南语,乔卫无法和他沟通,便请了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林婉然当翻译。
  华侨老板说:“我愿意参加捐赠。”
  乔卫问:“您准备捐多少?”
  华侨老板说:“我回去考虑一下。”
  寒暄了几句,对方礼貌地告辞了。乔卫回到宾馆房间打开电视机,过了片刻,电话铃声响起。他抓起听筒,女翻译的声音震得听筒嗡嗡作响:“乔主任,我要找您谈捐款的事情。”
  乔卫心想:这华侨老板的动作真快,到底是海外效率。他爽快地说:“林小姐,你上来吧,我在房间等你。”
  林婉然走了进来,递给乔卫一个信封说是捐款。乔卫打开信封,里面装有1400美元。他心里有点纳闷,不露声色地对林婉然说:“林小姐,为奥运会捐款,钱多钱少都是一份心意。本来,我这次出访只是了解情况,不接受捐款。但大老板既然已经出手了,我应该给大老板一个面子。钱我收下了,请你向大老板转达我的谢意。”
  他觉得自己说得挺得体,谁知林婉然却不高兴地说:“乔主任,您为什么谢他呀?这是我们家的捐款。我们家有14口人,每人捐100美元。我们希望把我们全家的姓名在奥运场馆上刻在一起。”
  这太令人意外了,乔卫觉得自己特别对不起这个小姑娘。他如鲠在喉,含着泪水说:“林小姐,你的这笔钱我更得收下了。请代我向你全家人表示感谢。”
  说着,他顺手从桌上撕了一页信笺,给林婉然开了临时收据。
  还有一次,乔卫在酒店里与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