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次贷寒流袭向中国艺术品市场?

作者:张 梦











  美国财长保尔森曾警告说,次贷危机在信贷市场引发的信心危机可能比过去20年中任何一次金融震荡持续的时间都要长,它影响了人们对全球金融市场的信心。在股票市场一路下跌、一再突破投资人心理底线时,寒流同样逼近中国艺术品市场。发轫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侵入至国际艺术品市场的同时,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不免也要打个寒颤。尽管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但征兆已经显现。
  在连续数年的高增长后,今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是否有大变化,许多藏家、拍卖行和市场观察家不再乐观。而对2008年艺术品市场看空的投资者,多数受1990~1992年金融危机影响。统计显示,在那两年间,艺术品价格曾下滑44%。
  专家指出,虽然世界各地的收藏家和投资者对艺术投资的热情和信心不变,但全球经济疲软的现实或许让许多身陷其中的玩家有心无力。因此,在经历连续数年成绩喜人的“牛市”后,中国艺术品市场很难在次贷危机的风暴中岿然屹立。
  
  中国艺术品拉响红色警报
  
  《2007年度拍卖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市场成交总额达236.9亿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41%,中国已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艺术品市场。2007年,股市、楼市的火爆将艺术品投资的光芒掩盖得严严实实。到了2008年,中国股市开始较大波动;同时,一直走强的房地产市场众说纷纭;那么近年火爆的中国艺术品市场,2008年会有怎样表现?
  2008年艺术品拍卖高峰如期而至,业内目光纷纷投向全球最大的拍卖行,其走势无疑成为今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然而,进入近乎癫狂状态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近来放慢了前进的脚步,中国艺术品收藏开始理性回归。3月17日,当中国内地拍卖公司正为4、5月份的春拍紧张备战时,远在纽约的苏富比拍卖公司和往常一样,先于中国完成其一年一度的春季大拍,但亚洲当代艺术专场却传来一丝寒意,其上拍的292件拍品,总成交额约人民币1.738亿,乍一看这还不错的数据,却是该公司去年秋拍同场成交额的一半。
  最令人意外的是,曾在国际拍卖市场被视为“硬通货”的张晓刚的作品,在今年纽约苏富比中竟有两幅流拍(分别是标号0088的《Untitled》和标号0154的《2001No》),其中一幅还是苏富比重点推出的封面作品。另外,一向为国际市场看好的艺术家如刘野、王广义、蔡国强、陈逸飞、季大纯,甚至徐冰的作品,也遭到与张晓刚同样的“滑铁卢”。这种中国热点艺术家集体遭挫的局面,近两年颇为罕见。
  而从最高成交价作品看,去年纽约苏富比亚洲艺术当代专场中张晓刚的《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以约合人民币2390.7万的高价独占鳌头,而今年最高成交价作品被曾梵志的(Mask se-ties No.11)夺得,价格912.75万人民币,不及去年的一半;位居第二的是张晓刚的《Bloodlineseries:Big Family No.8》,以约合人民币702.75万成交。反观去年,从第一位的张晓刚作品到第8位的曾梵志《面具15》,成交价均在900万以上,直到第9位的陈逸飞《上海之梦》,价格才落至今年第二位的同等水平,以774.54万成交。中国艺术品数件流拍,虽说是伦敦藏家对中国艺术品的选择较为理性,但从更深层面考虑不难发现,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的热度逐步消退。
  这些令人不能振奋的数据,很快在国内波动,它是否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神化的终结?是否成为春拍前的红色警报?
  从2004年开始,以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曾梵志等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价格的暴涨,引起大量境外资本的关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逐渐成为境外资本投资转型的焦点之一。
  在过去的12个月中,不仅拥有国际知名度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的价格翻番,多人晋级苏富比、佳士得“千万级排行”,作品价格超过百万的中国艺术家不断出现。由于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投资性非常明显,很多西方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浓厚兴趣,佳士得因此加强对中国新兴市场的攻势,苏富比也率先在纽约大规模推出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会。
  2007年底,由于大量境外资本的介入,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一系列难以置信的数字,尤其具有明显投机性的当代艺术领域,表现非常惊人。抛开张晓刚、岳敏君不谈,仅以当代艺术家杨少斌为例,其2003年的油画《新童话》,在2004年佳士得香港拍卖会上以9万港币售出,而2007年香港苏富比已拍出42万港币的高价。
  但随着华尔街未来可能的动荡和下滑,西方投资者不得不缩减在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场的投入。大量热钱的缩水,势必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行情产生影响。虽然这一影响目前仅表现在成交额增幅减缓上,但分析人士预测,2008年将是艺术品市场价格调整年,预计有15~20%的价格回落。当然,这是目前所有评论中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最悲观的论断。
  
  次贷危机殃及艺术品市场
  
  日前落幕的全球拍卖行拍卖中,高价艺术品备受冷落,买家们收藏作品时更具选择性。有专家认为,美国次贷风波引发西方金融动荡后,现已殃及艺术品市场。今年1月,专业搜集研究艺术品市场数据的艺术资本集团CEO伊恩·派克针对美国“次贷危机”表示,艺术品收藏家要更加谨慎关注整个经济走势,未来12个月就可知势态是否恶化,判断艺术品市场是否衰退。
  美国次级贷款风波袭来,金融市场人人自危。如此,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天价自然乏人支撑。尽管中国国内已涌现越来越多的艺术品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但不争的事实是,真正带火中国艺术品市场,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并非国内投资者,而是大量境外资本和炒家。美国次贷危机必然传导至中国艺术品市场,产生实际购买力和信心两方面的影响。喊“卖出”中国艺术品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大,去年纽约收藏家法伯将其1995年收藏的一批中国当代绘画卖出,获得的巨额收益引起广泛关注;而今年,纽约的收藏基金埃斯特拉要将200多件中国当代艺术品通过拍卖会出售。这个“卖出”中国艺术品的行动,似乎已经按下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金钱游戏的“旋转钮”:一方面有人认为,在此价格高峰卖出可获最大收益;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已在盘算高山后面是否有深渊。
  过去4年疯涨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似乎已到强弩之末,联系全球艺术品市场,今年似乎是个转折点,过去3年关于中国艺术品的消息差不多都是好的,总是一个又一个价格纪录的诞生。虽然价格走高的过程中一直伴随怀疑论的声音,但每年春秋的拍卖结果都让“看多”者得意。而现在情况似乎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