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中国民谣

作者:贾兴安











  历代民谣,是收藏中国历史最真实的时代标签,亦是显现民间情绪的晴雨表。
  
  “月亮地,白呱呱,爹织布来娘纺花,赚个钱儿,买个瓜,爹咬口,娘咬口,咬了俺孩儿的手指头,俺孩儿俺孩儿你别哭,打恁爹的嘴巴骨。”这首也许是流传于中国广大乡村的童谣,诞生在我人生最初的记忆里。当时我可能正在啼哭,奶奶或者母亲将我抱在怀中,坐在月光如洗的院子里,一边抖搂一边如此振振有词念叨着哄劝我。现在我想,这种小曲儿或者顺口溜似的童谣,不仅仅只是唤醒了我自己的人生,自呱呱坠地那天起,人人都是浸润在这种慈祥和蔼、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童谣声里长大的:“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闹着要媳妇儿;你要媳妇儿做个啥,做鞋做袜通腿说话。”从哄孩子哭闹,到稍明事理后诙谐地逗他要媳妇儿,童谣是我们最初入人类极其复杂的现实生活。农家院子里长满了果树,枝头硕果累累,但还未完全成熟,我们垂涎欲滴,真想摘下来尝尝滋味,大人们不让,于是就狡黠地指着果树有板有眼地道:“小枣树,耷拉枝,上边坐了个小白妮;要吃桃,桃有毛,要吃杏,杏又酸;要吃栗子面单单,要吃核桃上西山。”对此我们还敢再闹着吃吗?绝对不敢了。曾几何时,我认为这种童谣只流行于生我的小村子或我家乡那一带,但待我长大远离家门,走南闯北以后,尤其是业余里做了几年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整理工作后,才惊讶地发现,上述的几段童谣,在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中国的广大地区,除个别字与词发音不同外,居然完全一致地传播过。
  童谣亦是民谣,即民间歌谣,因此《辞海》解释为“民间流行的歌谣”,而“谣”又为“不用乐曲的歌唱”。《诗·魏风·姚有桃》曰:“我歌且谣”,毛传说:“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可见,谣就是民间不必配曲或者不用乐器伴奏的歌,歌要合辙压韵上口,像诗,所以民谣便是我们俗语说的顺口溜了。
  在没有任何物质载体或者渠道的传播下,一首民谣能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迅速而广泛地流传或者普及,并达到家喻户晓、人人朗诵的程度,实在让人匪夷所思。“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喝得同事背对背,喝得老婆不让睡;老婆告到纪检会,纪检书记也正醉,他说该喝不喝也不对。”像这种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广布于全国各地的民谣,没有广播,不见报端,更无从得知最先由谁人的嘴里发布,却一传十,十传百,百传万,万传亿,像风一样,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吹遍了大江南北的角角落落。企图探求民谣之所以不胫而走、流播风行的因素,实在是一个相当艰难深奥的课题。不过,在对中国民谣的系统搜集、考查、梳理、研究过程中,我们却可以发现,由民间口头创作的民谣,短小精悼,言简意赅,流传得越快或者传播得越广,越是那种最直接表达和反映民众思想及情感的现实之作。如果将这些民谣集中展示出来,我们还会察觉,每一个时期或者每一个阶段流行的民谣,都是那个时代生活的生动写照,以及当时平民情绪的集中宣泄。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民谣,是中国社会的口头史志,亦是时代进程中熠熠闪光的标签。
  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六十年代后期才开始懂事或多少有了些思想,所以不知道从前的旧社会是什么样子。当然,我们有书籍,有电影,有戏剧,还有我们的父辈们的痛说革命家史。我们知道那时候的过来人苦和穷,吃不饱穿不暖,整天讨荒要饭。
  但是,说一干道一万,时至今日,我只深深记住了那首叫做《不平歌》的民谣:“泥瓦匠,住茅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老婆喝淡汤;种粮的,吃米糠;磨面的,吃瓜秧;炒菜的,光闻香;编席的,睡光炕;卖油的娘子水梳妆。”不用再说别的了,这就是穷人的那副“穷”样子。穷人不但穷,还要受冤屈,有民谣为证:“从前中国有皇帝,不许百姓放个屁;皇帝随便能打官儿,当官儿的随便打衙役;衙役下乡了不得,打骂百姓出毒气;百姓里面也分级,也有高来也有低,富的就把穷的打,老哩随便打小的;到处打得哭啼啼,冤死没人敢评理。”这即是穷人祖祖辈辈的可怜和无奈。民国时期,土匪横行,官府也对土匪进行围剿,但只是例行公事甚至相互勾结而兵匪一家。老人们常在村中怨声载道讲这类故事,说那时候如何兵荒马乱,如何匪患无穷。如今,很多故事我早已忘了,但与之相关的一首民谣却记得,曰:“兵剿匪,瞎胡闹,围村庄,放空炮;百姓哭,土匪笑;土匪来了吓一跳,土匪走了兵又闹,谁人能睡安生觉?”
  抗日战争开始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浴血奋战,深得人心。在解放区,就诞生了《说八路》的民谣:“说八路,道八路,八路待咱有好处;共产党,八路军,叫咱穷人翻了身;翻了身,真是好,雇工增资穿大袄;有了事,就开会,说说谁对谁不对;打官司,很简单,区长县长随便见。”那几年,在华北大地的村村寨寨,还流传着“当兵好,当兵好,当兵能穿对襟袄;对襟袄,五个扣,当兵能吃猪羊肉;猪羊肉,喷喷香,当兵能扛机关枪;机关枪,安梭子,打得鬼子挺腿子”的民谣。当兵打仗是艰苦的或者说是残酷的,但此民谣轻松而又风趣,它不讲保家卫国的大道理,只说当兵“穿对襟袄”、“吃猪羊肉”、“能打机关枪”,真是好,以此号召小伙子们奔赴抗日前线。我相信,这首民谣比任何一篇参军动员令更具号召力,也相信,它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以及所携带的民间文化背景。因为,当时人们都还穿着清末民初遗留下来的大襟袄,只有当兵才能穿上制式的对襟服装。到了解放战争时,类似的民谣显然出现了一些变化,它尽管还是以民间生活为起点来结构全章,但却多了某些政治术语,这是由于那时社会形态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民谣就有了:“擀面杖,两头尖,擀成大饼圆又圆;有葱花,有油盐,又是香来又是成;哥哥杀敌上前方,把个饼儿带身边;饿了你就吃个饱,杀敌犹如虎下山;等到打垮蒋介石,回家咱们再团圆。”杀敌上前方,打垮蒋介石,实在是形势使然,民心所向。
  解放战争中,有一首辱骂国民党蒋介石的民谣,日:“空军飞机真操蛋,一架两架上前线;其余都到哪去了,原来另外有航线;飞美国飞台湾,飞日本飞安南,运金子运银元,姨太太俏丫环,少爷小姐一大串;到外洋买房子,舒舒服服再过半辈子;为了总统的位子,断了多少人的脖子,烧毁了多少房子,丢尽了多少面子,还要打肿脸充胖子;总统钻在云彩里,说坚持就是胜利,俺们说放你娘那屁。”
  在我故乡的村街路西,有一处高台,碎砖烂瓦间长满了荒草,人称庙台,小时候我常和童伴们在这里玩耍,可从没留意过这地方为什么叫庙台。去年,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