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冰雪灾害后的反思

作者:朱相远











  “转型期综合症”
  
  据报载,今冬这场冰雪,为五十多年未遇。五十多年前,笔者正在苏州读中学,好像也见过如此严寒暴雪,但却无灾害的印象与记载。因为自然现象能否造成灾害,还取决于社会状态。如无人区的火山爆发或海啸,就仅是自然奇观而已,构不成灾害。
  三十年来,我国一直处于快速发展转型期,已初步形成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四“流”体系。它们如同人体的血液、淋巴、神经、经络四大系统,使我国社会变得气血通畅、代谢旺盛、精神焕发、肌骨强健,由旧时病夫成了奥运强手。
  然而,无奈国家大、底子薄、发展急,虽取得辉煌业绩,但也难免“萝卜快不洗泥”,在这四“流”体系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不协调的盲点、漏洞等潜在危机。与转型期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如消极腐败、诚信失落、环境污染等,都可称为“转型期综合症”。因此,当同样规模暴雪严寒再次降临时,就将这些潜在的危机激活,演变成一场现实的灾害了。
  
  人流与物流体系的不确定性
  
  在贫穷的“计划经济”年代,人的流动十分不易。农民终身困守于乡土,进趟城还要开证明。外出谋生,不算人流,而当作“盲流”,收容遣返。两地分居职工,惟获准年度探亲假,方可回家。外出旅游观光,更是天方夜谭。即使过年,交通也不拥挤。因“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到邻村走趟亲戚,就是很体面的社交活动了。因此,计划经济下,很少存在不确定性。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使人流量与日俱增,现今有两亿多农民外出打工,上千万学生异地读书,每年国内游客几亿人次。尤到年关春运,上亿人流,如同搬迁了整个的欧洲。
  现在“八纵八横”的铁路干线网,又修建了许多新线、复线,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三,且不断提速,可“夕发朝至”。公路网通到乡村,以高速路为主干的“五纵七横”,犹如大动脉,总里程居世界第二。民航机场有133个,每天有几千航班。尽管如此,由于人流的不确定性,一到放长假,尤其春运高潮时,仍显捉襟见肘,危机四伏。
  人流体系的巨大不确定性,很难掌控。此次暴雪,虽仅封断部分地段,却如血栓般,造成大面积偏瘫。由于气象预报未能同预售系统有效连接,造成车站、机场一面人满为患,一面仍继续预售,广州站内竟滞留二十多万人。京珠高速粤北段,冰封80公里,上万辆车排成长龙,几万旅客数日滞留于风雪中。湖南段共长522公里,却堵塞190公里,滞留2.7万辆车,8万多人。
  计划经济时,主张各地自力更生,每县都搞小而全,如“五小”工业等。地方上实行低水平的自给自足,基本上农产品不出县,工业品不出省,人们过着凭票供应的贫苦生活。
  改革开放后,各地打破地域界限,面向全国大市场,努力发展自己的特色商品。因此,物流的规模与日俱增。
  过去蔬菜水果,皆当地自产自销,什么季节吃什么。现在南方水果北运,东部水产品西运,各种返季节品种,地方特色食品,使餐桌上琳琅满目、吃遍全国。过去工业产品,在其全部循环过程中,主要时间停留于工厂内的生产过程中,如今大部分时间,停留在流通环节的运储过程中。
  因此,庞大的物流体系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重要的现代务业。它为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了血脉通和的作用。在全国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网络中,物流成了运输的主角。
  在转型期间,物流体系尚不成熟,需要磨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交通网的某个局部发生了梗堵,便立刻引起了许多地区生活必需品与工业配件、原材料供应的紧张。加上人们抢购备缺,更形成连锁反应。这次冰雪,不是发生在边远地区,而是华中一带的纵深腹地。这种局部“血栓”,就会扩大成“心梗”效应。
  
  能量流体系的不平衡性
  
  过去经济不发达时,我国人均能耗很低,能源结构比较简单,有能无流。民间照明为各种油灯,城里才用电灯,根本没有“家用电器”的概念。农村做饭烧水取暖,也多为秸秆柴草。城里才用煤球、蜂窝煤。大城市中的煤气,也绝非普通百姓所用。这些能源也多为就地解决。电力供应,主要靠县级小电厂维持一般的照明。除少数缺煤的省外,煤炭也多靠当地小煤矿。只有在大城市周边及少数工业区,才能看到高压线。因此计划经济时,倒不存在不平衡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能耗直线上升,能源结构也发生质的变化,县级小火电,早被淘汰出局,连一些中等火电站,也因节能减排不达标,而纷纷关闭。
  现在主要靠大中型水电站,3百多家大火电厂,及少数核电站,形成约3亿多千瓦的发电能力。依靠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南方等六大电网,构成全国的输电网络。同时还有3.8万公里的油气管线,及许多运煤铁路专线与港口。形成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能量大流动格局。这就造成能量流体系的严重不平衡性。
  五十多年后的同样暴雪,对于不平衡性的能量流体系,构成巨大威胁。北方是干雪,再大也随风飘落。南方湿雪加冻雨,形成雨凇、冰凌、冻团,塔成冰塔,线成冰线。承重远超过了原先设计的负荷,终使掉串、断线、倒塌等事故不断发生。高压线穿山越岭,一旦出了故障,山高路陡,抢修十分艰难。南方电网首当其冲,逼使6700多条线路中断,830多座变电站停止运行。贵州电网被迫解列成6片,造成大面积停电。湖南郴州电网,1月13日已成孤网,30日就宣告崩溃,全市5百万人,断电断水,陷入“孤城”之中,长达8天之久。尤其作为南北大动脉的京广电气化铁路,也因此而中断,更造成全局性的灾害。
  由于城乡生活已进入电气化,人们日常生活对电的依赖性,已到无以复加地步。突然大面积停电,又长达十几天,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难。五十多年前,笔者生活在苏州,由于当时生活清淡简陋,对电的依赖性很低。除感骤冷之外,并未感觉有什么困难。当时城中自来水也很少普及,居民皆靠星罗棋布的水井。记得厚冰覆盖的井台上,井口总冒着白汽,吊桶打上的井水,还达15度。如今城镇全用自来水,一断电就缺少压力,加上水管冻裂,造成用水困难。个别残存的水井,竟成了救急的明星。停了电,夜晚一团漆黑。商务部紧急调入了340万支蜡烛,但相对于两千几百万停电户,又能照亮多少家庭。
  电网短路,发电厂又因缺煤而纷纷停机,共停机3992万千瓦,比三峡电站还多。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央领导亲临一线,抓紧产煤、运煤,以保证355家直供电厂的燃煤贮存。终使平均贮煤达12天(平时为16天)。经过十几万电力大军的拼死抢救,牺牲了十几位职工,终在年前,使南方电网恢复了约70%。
  
  信息流体系的脆弱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