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大调水:用什么维系国家与民族的血脉

作者:朱幼棣











  东线:清水与污水
  
  进入新世纪后,跨流域调水的工程规模越来越大。
  南水北调——即把长江干流或重要支流之水,调到黄河、海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也是我国跨流域调水的“标志性”工程。现在,南水北调的中线与东线工程已相继动工,西线工程也呼之欲出。
  南水北调,需要修建多座扬水站,多级提水。根据初步规划,在2008年、2013年、2030年分别完成500立方米/秒、600立方米/秒和800立方米/秒的调水规模。——如此规模的流量,需要大量的电力,逐级提水。
  东线工程成败在于治理污染。如果一河污水向北流,净化处理后达不到饮用水标准,则南水北调将没有任何价值。其难度之大,超过了南水北调工程本身。
  例如,由于运河、洪泽湖等水系涉及河南、安徽等淮河流域的汇水区,淮河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干流几乎全部是四五类水,水质浓臭得像酱缸一这就不能不危及南水北调。
  每年雨季将临,淮河干流颍河、蚌埠等各河闸陆续放水,污染水团下泄,在下游形成长达数十公里移动的污染带,所到之处,鱼虾绝迹,甚至给洪泽湖带来了灭顶之灾。淮河污水团下泄造成的严重污染事故,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起,多次震惊了全国,在2003年还引起10年治淮成败之争。毫无疑问,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仍然任重道远,不容乐观。
  中央领导曾指出,南水北调东线是“先治污,后调水”。
  事实上,调水相关工程闸坝、扬水站等已陆续动工,有的已经完成,而治污步伐远远落后——不是预感,到2008年至2013年,极有可能是扬水站建成了,闸坝建成了,原有的调水计划无法完成。如果北调来的是滚滚污水,到时如何向全国人民交代?是选择延期、追加投入,还是修改原有的计划?——这一切都将大大增加调水的成本。
  
  调水沿线,水价如潮上涨
  
  根据计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08年最终调到北京的水量,只有10亿立方米,仅占计划调水总量的十几分之一。
  那么,其余100多亿立方米的水都到哪里去了?
  多数流向河南、河北一些地区。黄淮河平原,80%以上的水资源都用于农业灌溉。对农业来说,这点调来的水是杯水车薪。而实际上,灌溉庄稼,种麦子和玉米,也用不起每立方数元成本的昂贵的长江之水。
  现在农业用水浪费巨大,农业节水比城市节水有更大的潜力。能不能换一种思路,如果向农民和农业“买水”——农业少用一吨水,水务部门付给农民0.5或0.8元,不比千里迢迢的调水成本要降低许多吗?而农民则可以拿这些钱,建设现代化的灌溉系统。
  水务、自来水公司也是垄断行业,连年各地自来水提价涨声一片。据说,提价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此外还有“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上涨空间”等等。香港等地,水价是政府有补助的,公益性的,自然没有可比性。人们最愿意拿来比较的是日本。不说日本人均年收入,不说人民币的汇率与购买力评估上的问题。1999年,日本城市平均自来水价格141日元/立方米,平均供水成本181日元/吨,因为日本的自来水可直接饮用,几乎达到矿泉水和纯净水的标准,处理成本较高。即使按1元人民币兑换13.6日元计算,每吨水约10元人民币——要求大幅上调水价的人,总喜欢拿水价与瓶装矿泉水比较,为何不拿桶装矿泉水与日本自来水比较?城市居民拿出10元钱,能买到1吨可直接饮用的自来水吗?
  另外,日本2000年全国平均工业用水价格24.08日元,折合人民币不到2元钱。财政对工业用水设施的建设多有补助,中央负担的比例高达50%,这是为了促进工业的发展。我国城市工业用水的平均价格是多少?
  至此,我们就明白了,中国以改革名义的水价上涨,有可能走入一条不归路,最终将可能推动物价的全面上涨,制约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西线——青藏高原,长江黄河上游的“恶搞”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箭在弦上。
  需要把目光投向长江、黄河的源头,投向青藏高原。
  有气魄更大的、胆子更大的,放话“西藏之水才能救中国”。
  我们看一看规划中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引水工程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海拔高达3500—4200米,高寒缺氧,交通条件极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根据规划,从长江上游三条主要河流年共调水170亿立方米,其中从通天河调水80亿立方米,从雅砻江干流调水50亿立方米,从雅砻江和大渡河支流调水40亿立方米。主体工程的总投资4000多亿元,工期30年。
  长江黄河均发源于巴颜喀拉山,从地图上看,直线距离很短。有的支流末端相隔只有几公里。但两者在地形上高差很大,黄河河床高出长江80—450米。
  这是一个难以两全的矛盾:越往上游,江河的距离越近,但可供调的水量也越少;而把工程往下移,可调的水多,但距离远,地质构造复杂,黄河与长江河床高差更大,要使“水往高处流”并非易事。
  现在的方案倾向于采用自流方案。尚需在干流与支流上修建数座高坝,抬升几百米的高程,使长江水位高于黄河。但这其中有几个难点。仅举—例:昆仑山地区地壳极不稳定,为地震和地质灾害多发区。调水工程位于可可西里——金沙江地震带内,该地震带为青藏高原地震区强震带。另外,引水工程需要通过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带,冻融循环系数高,施工难度大,对明渠渡槽等施工质量都有影响。有方案提出,在雅砻江支流上的v型峡谷中,采用爆破山体壅塞河流的方法建筑290米的高坝,省工省钱,埋下几千吨上万吨炸药,一个大爆破,掀掉半边山,形成一个壅塞湖即解决问题。
  可壅塞湖一旦溃决,将对下游造成灭顶之灾。即使不溃决,工程对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及可能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隐患,足使人不敢轻举妄动。
  
  谁能给黄河输血?
  
  近年来,黄河的径流量不断减少,有人把原因归之于气候变化,这是最简单的办法。
  但根据气象部门的材料,近十几年的黄河全流域的年降水量虽有偏枯或偏丰的年际波动,但总体未显著减少。目前大致处于下一个丰水期的前期。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开发强度不断增大。城市和工业生产用水进一步增加;上游水能水电开发进一步加快。青海省境内黄河干流上就建有电站6座;三江源地区“小水电代柴”工程也全面展开。可以说,从源头地区起,黄河就开始走向了“衰老”。
  上个世纪50年代,黄河年均引水量是128亿立方米,到90年代增加到约300亿立方米。引黄用水量最多的是1989年,全河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