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包容的智慧

作者:刘长乐











  不给别人留余地,可能自己没有立锥之地
  
  长乐先生: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学或者社会伦理学可以辅导人们,但是,我觉得佛教更有教化人心的作用。《华严经》就特别提倡佛教圆融的精神,而且强调“包容必均”的思想。
  星云大师:“包容必均”很难,社会中矛盾是难免的。在我们的家庭里,亲如父子也会有矛盾;夫妻那么相爱,彼此也会有摩擦。尤其中国社会的婆媳关系,几乎一半以上都是有矛盾的。这个很可惜。本来是因情爱结成一家的人,为什么造成矛盾、添加仇恨呢?就是由于没有共识,没有沟通,彼此没有爱心,彼此是用成见来看对方的。
  我举一个例子,端午节那天,一个婆婆叫媳妇包粽子。现在年轻的媳妇哪里会包粽子,不过婆婆指示了也不得不勉强去做。媳妇从早忙到晚,粽子包好了,慢慢煮,慢慢煮,终于快要煮熟了,总算对婆婆有交代,却听到婆婆打电话给小姑:“女儿啊,你赶快来,我叫媳妇包了粽子,你快回来吃。”媳妇一听,岂有此理,我辛苦了一天,才刚煮好,你就打电话叫你女儿回来吃。她一气之下丢开围裙,回了娘家。刚到门口,手机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女儿啊,今天我让你嫂嫂包了好多粽子,你赶快回来吃吧。”这时候,她不禁泪流满面。
  你看,原来天下的母亲对女儿就是对女儿,对媳妇就是对媳妇。自己本身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就不会有意外的纠纷。那么,婆媳关系产生了矛盾,怎么办呢?这就要学习跳“探戈”了。你进两步的时候,我就退两步;我进一步的时候,你也退一步。彼此都能进能退,就能和谐了。其实,不论友情、爱情或是亲情,人际间的相处要多包容,少排斥,给对方留一半的空间,自然会减少冲突摩擦的发生。
  长乐先生:和谐,其实是两方或多方相互体谅宽容的结果。
  星云大师:是啊,两方相斗,会造成两败俱伤,若是两人相让,则两人都有所得。让步不一定吃亏,从礼让中,才能和谐双赢。忍让一下,看似吃亏,实际上就是占便宜。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阎罗王对两个小鬼说:“你们两个可以到人间投胎去做人了,现在我手里有两个名额,一个呢,一生都要忙着给别人东西。另一个呢,一生都从别人那里拿东西,你们愿意做哪一个啊?”
  小鬼甲抢先跪下来说:“阎王老爷,我要做那个一生从别人那儿拿东西的人。”小鬼乙只能让步,选择了一生都要给予的那一个。
  阎罗王也不啰嗦,抚尺一振,宣判道:“下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间做乞丐,到处向别人要东西吃;小鬼乙投胎到富裕厚德的人家,时常布施周济别人。”
  长乐先生: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以佛教的因果论来解释,贫穷通常与悭吝贪得、不肯施舍、不能与人结缘有关。我们反观现实,只想获得、不能施予的人,一般都不会有很好的人脉关系;每次都为了最大利益机关算尽,不给对方留一点余地的人,最终可能导致自己没有立锥之地。
  星云大师:为一点小利就去害人,日久自然大家都不愿意跟你合作。为了得到一瓢水,不惜把整个水源都污染了,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长乐先生:儒家就讲,德是本,财是末,德是发财的基础。“外本内末”则会“争民施夺”。“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如果没有与民同乐的德养,即使有了巨大的财富,有谁愿意为你维护基业常青呢?如果人家都愿意跟着你,真心实意地为你出力,又何愁事业做不大做不强呢?这些道理,其实我们儒家的《大学》里讲得一清二楚,谁说我们的中国哲学里面没有经济韬略?这些都是根本的至理。
  星云大师:我们做人要学习吃亏、包容,常以慈悲布施之心待人,对于所拥有的一切,能知足、感恩,常想“我能给别人什么”,自然能够胸怀大众,心中常乐。
  
  最不听话的是我们的心
  
  星云大师:患得患失,不明就里,这样的惑,自古有之。佛法里的四圣谛——苦、集、灭、道,是佛陀教导我们知苦、离苦,解决宇宙人生问题的方法。形成苦的原因,不外我与物、我与人、我与身、我与心、我与欲、我与见、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这一切都起因于我们心中有了种种分别、执着、妄想,因此才会迷惑颠倒、烦恼重重。
  长乐先生:在当今嘈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要保持平静心态,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几乎是可望不可及的事。儒家也讲:“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惑也。”我们的心性的确是变化无常的。今天我高兴,就做一点慈善的事。明天我心烦,就大开杀戒。生命中充溢着这些反复无常、剪不断理还乱的惑。
  星云大师:所谓“管事容易,管人难;管人容易,管心难”,有时候,我们责怪别人不肯听自己的话,其实,最不听话的是我们的心,今天要求这样,明天希望那样,总是翻来覆去,心猿意马。讲一个例子,比如今天我在市场上买到一个青花瓷瓶,价钱公道,精雕细刻。回家以后,一会儿擦擦,一会儿端在手里看看,喜欢得不得了。朋友来了,拿出来展示,结果被他浇了一盆冷水,“现在谁还买这样的老古董?早过时了,你看人家买的玻璃摆设,那才叫有品位呢。”等朋友走了,再把瓶子端在手里看,这下真不得了,瓶子一下子变得很难看,原先精雕细刻的手工,显得粗陋无比,原先的价钱公道也变成了低贱不值。愈想愈气,拿起瓶子就掉。这时,又有一个朋友来敲门,他是个收藏家。他捡起地上的碎片一看,不禁惊呼一声:“这可是宝贝啊!”然后把这个瓶子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这时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在这个过程中,瓶子有贵贱、新旧的变化吗?没有。变化的只是我自己的感觉。为什么我会突然改变自己的态度呢?因为我听信了别人的话。那么,我为什么那么容易听信别人的话呢?因为我没有自信。为什么没有自信呢?因为在购买瓶子的时候,我根本不懂得它。那我为什么要买呢?因为人家说,这个瓶子可以升值,所以我一冲动就买下来了。冲动,就是心中产生了妄念。
  长乐先生:看来,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是否掌握了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如果我们没有能力自己判断,就会陷入恐慌、焦虑、浮躁,被人牵着鼻子走。所以,找回自己的心性,找到是非真假的判断力,就是从根本上夺回自己生存发展的主动权。
  惑之所以难耐,通常是因为我们已经付出了,付出前没有搞清背景实情,没有掌握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无论我们如何私下揣摩,患得患失,结果反倒损失更大。
  星云大师:我们的心除了反复无常外,疑心、自私、贪婪等毛病也不少。有一则笑话说:一位患有神经质的病人,总是疑心他的肚子里有一只猫在做窝,真是寝食难安。心理医师与精神科医生百般地治疗辅导,始终无法消除他心里的疑虑。后来医师们只得为他做一次象征性的手术。手术后,当病人从麻醉中醒来,医师抱着一只猫告诉他:“你肚子里的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