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艺术中的孤独和寂寞

作者:赵鑫珊











  刘女士一路哭
  
  刘女士,香港人,35岁,早年嫁给了比利时人。丈夫是比利时一家公司驻上海的商务代表。家住雁荡公寓,在1990年,这是上海少有的高级住宅。
  刘女士有两个女儿,业余爱好是德国艺术歌曲,特别是舒伯特的作品。曾师从上海音乐学院著名的周小燕教授。
  几乎每年她都要开场私人音乐会。常拉点赞助,如比利时驻上海领事馆出资。
  亲朋好友、新闻界和音乐界的客人约一百多位都是为了友谊才来相聚,捧场,热烈鼓掌的。因为论水平和天生的嗓子,她只能是业余。她的确酷爱歌唱艺术,尤其是西方歌剧。
  刘女士聪明、敏感,这是不用怀疑的。我估计,她的内心既有寂寞,也有孤独。寂寞是经线,孤独是纬线。两者相交织,成了混纺,营造了她的复杂的灵魂状态。
  音乐会结束,还举行了简单的自助餐,算是答谢来宾。
  在回家的路上,刘女士是一路哭,泪流满面。她告诉我和我的妻子:
  “为这场音乐会,我准备了三个月。尽管最后也赢得了朋友们的掌声,但掌声过后又怎样呢?人生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的内心又是空荡荡的,比过去还空,而且是失落,惆怅……”
  十多年过去了。刘女士对自己灵魂状态的这番描述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因为我也有类似的情形。
  她的这段内在经历深深触及到了“人性”。
  这里面有许多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的大学问。
  掌声过后,她开始有种失落感。她惆怅。我想,这里有如下几点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归根到底是人脑现象),正是本书稿想着重刻画和表述的主题:
  1 寂寞和孤独不是一次性地,而是无穷多次性地卷土重来,反扑,折磨人。于是大小游戏才没完没了,天天不间断。扑克、麻将对许多人如同日月运行,日出于东,月生于西,才支撑了他(她)们的人生之旅。
  刘女士不能算是艺术家;充其量只是半个艺术家。但她所玩的游戏毕竟属于较大、较高层的游戏。可见,她的心灵已经触及到了孤独层面。
  2 这个例子又一次说明,不是静止占有,而是不断追求,超越自我,才使生命朝气蓬勃。
  充满希望的旅行比到达目的地更能让人兴奋,刺激。
  比如从4月1日起你就在筹划、准备“五一”放长假去海南岛游玩。这时你每天都生机勃勃。等你到了海南岛,尤其是假期一结束,你会说:“也不过如此呀!”
  你重新又会陷入寂寞、空虚和单调,再盼望“十一”长假。
  3 音乐会一结束,回到家,刘女士又在迫不及待地筹划,在钢琴旁练习一套新曲目,准备明年再开一次音乐会。地点在香港或布鲁塞尔……
  如果不这样干,她有可能会发疯或自杀。——所以说,歌唱艺术对她是个救生圈。   刘女士为什么有这种行为?她自己也不清楚。还是去问问她的脑结构吧!在我们人生之旅的全过程,我们的一举一动,爱与恨,以及喜怒哀乐,都受脑支配。脑是主人,我们是奴仆。
  我也有刘女士的状态或情形。我是一个日夜站在寂寞和孤独交接处的人。我寂寞,也孤独。
  这两个轮子一大一小,不对称,日夜在推着我走。我好像觉得寂寞这个轮子大些;孤独轮子略为小些。
  当一部书稿刚结束,我又在列出一部新书的写作提纲。不写作的真空时间决不会超过三天,否则我就是一个无家可归者。
  我习惯在咖啡馆构思一部新作。
  上海没有山谷、山坡和林中小道,否则我会携带一个小本子,到荒野去列出新作的大纲和主题。
  我之所以要这样做,全然是受脑的指挥和命令;也是一种健康的“强迫症”吧。
  是寂寞和孤独合起来强迫我。
  估计香港人刘女士也是健康“强迫症”。她在掌声过后又要为来年开一场新的私人音乐会去努力。
  神话西西弗斯正好刻画了这种生存状况:
  推巨石上山。快到山顶,巨石又滚下来。
  接着再往上推。在推的过程中,寂寞、空虚和无聊,以及孤独感,都暂时逃遁了,生命之旅才显得有勃勃生机,充实。
  推巨石上山于我便是服一次甜美的苦役。
  我每写一部书都是服这种令我兴奋、充实的苦役。
  伏案写作到人静夜深时,我会感觉到天地间有一种悲壮的孤独或孤独的悲壮弥漫:
  “大江阔千里,孤舟无四邻。”
  这时候,我就想哭。刘女士哭出声,我不出声。这是男脑女脑的不同造成的区别。
  
  西方插图艺术的陌生化效果
  
  许多年,我非常推崇西方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文学作品(尤其是童话、寓言和神话)的插图艺术水平,包括杂志封面和里面的插图。
  如果说,文字是个较大的救生圈,这些配合文字的插图则是一个个较小的救生圈。两者合在一起,对当年上亿读者驱散苦闷、单调和寂寞是功不可没的。
  早年,我在北大朗润园美国教授温德(R.winter)客厅和书房便欣赏到不少插图,给了我终生难忘的印象。
  我想起今天的“动漫狂热”对日本、韩国和我国青少年一代的席卷。无数个日常生活的沉闷、单调和寂寞被“动漫”击碎了。——毕竟是件好事。不过就艺术性而言,还是过去西方的插图水平高,且高得多。至于我国文学经典作品里的插图则极差,差得我都脸红!
  西方插图艺术家大胆运用了变形手法。变形即大胆夸张,又深入到了事物的本质。
  诗歌的变形便很典型:
  早晨是雾,
  中午是路,
  黄昏是断桥,
  到了月夜
  却是人生世界的
  一片朦胧和糊涂。
  所以诗人是发明家,但又不离开事物的本质,并道出了难以言说的本质。——他只靠把人生世界陌生化的手法,最大限度地唤起了人们的感知,使熟视无睹的事物具有陌生面貌,产生惊讶,恢复对人生世界的感觉或新鲜感,击碎枯燥。
  早年我从西方报刊看到一幅插图,给了我难忘的印象:
  一个约摸10岁的男孩独自一人趴在荒野草地上,旁边枯枝上有两只鸟。我好像听到了这个男孩在哭,在抽泣。原因估计有两个:
  1 医生检查出来,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血癌,活不了半年。男孩在抱怨、恨父母,为什么要把他抛到这个世上来?来匆匆,去匆匆,多荒诞!
  2 男孩天性中有种孤独感。他觉得每天日出、日落,还有一弯月孤苦、凄凉地斜挂在天边,他受不了这景象的怪异和荒诞!
  面对这根本的荒诞和怪异,小男孩内心深感孤独。母爱也驱散不了他的孤独感。他只好经常跑到山谷、草地上去独自哭……
  后来,小男孩爱上了音乐,成了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的曲子所表述的思想感情仅两个字:
  孤独
  孤独驱迫他跑到音乐艺术世界中去找安慰和解脱。
  应该承认,有两种音乐:陈述寂寞心情的,描述孤独灵魂状态的。
  我偏爱后者。它深刻,推动我摆脱平庸,走向成熟,直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