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中直育英小学往事

作者:佚名











  丁力:我的学生李讷
  
  李讷少年时代是进城后入校读书的,我正做这个班的班主任。
  我原在建屏县下东峪小学任教时,虽与西柏坡近在咫尺,她留在毛主席身边,未来上学,故未见过面的。
  学校迁进北京城以后,学生不分班级,也不分男女生,仍然全部住校。因为它基本上慢慢变成了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子弟小学,家长实在太忙,无暇顾及子女。
  一天,李讷星期一返校,交老师一个纸包,似乎很珍贵,请代为保存。
  这很有点稀罕。
  当时,同学们陆陆续续返校,我正忙得不可开交,顺手把纸包放好,便让李讷回宿舍去了。
  夜阑人静,开始处理一天班里的杂务,忽然想起李讷让保存的东西,就又取出在灯下拆开纸包来看,万没想到,竟是叠成方块的一幅墨宝,上书:
  李讷儿: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毛泽东
  这就是后来全国少年儿童代代传诵学习的,毛主席亲手书写的对新中国儿童、中国革命后代的殷切期望、关怀和教导。
  当时,学校中央干部子弟较多,从来返校带回用的吃的东西,按校规都须交班主任代管,以免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所以,我看后也未多想,按李讷的请求,又替她保管起来了。
  大约转年,学校不知怎么知道的,才从我那里取走,略去了李讷儿三字,镶上镜框,悬挂在校部大门口的墙上,以鼓励全校师生,快出多出人才。毛主席关心的不只是李讷,而是新中国的小主人,一代人。
  不久,经过新闻媒介,很快传遍了全国。
  李讷为什么直交班主任,不向学校说呢?老师们都知道,毛主席的心意,不愿大家知道她是主席的女儿,好与一般同学一样,免得受特殊照顾,形成特权思想。从李讷身上,也可看出毛主席对中国革命后代的重望。在李讷之后入校的娇娇(李敏,李讷的姐姐)也是一样的。
  而后,周恩来总理也特别关照,不要用小轿车接送学生,各单位派个大轿车就行了。学校在扩建中,也逐渐相应招收了附近的工农子弟。
  这些做法,中央领导同志既关心革命后代,又用心良苦,也是符合毛主席本意的。
  李讷每周返校,与别的同学不同,从不由家里带任何东西。当时,就我记得的,除了这张条幅,还有一支用过的红蓝铅笔而已。
  那是一次李讷返校,高高兴兴来见老师:
  “老师,我送你一样东西好吗?”
  我未加可否,只是平淡地笑笑。不想使她扫兴,但也不愿违犯校规。学校规定,老师一般不要接受学生礼物,更不要接受贵重的礼物。
  “老师,这是我爸爸才从苏联带回来的呀,爸爸送给了我,我用过了很好使呢!送给您好吗?”
  原来是支粗粗的六棱红蓝铅笔,上边写着俄文字母,是苏联造的,且已用过。我学俄文,的确喜欢,也就破例留下了。
  这支半截红蓝铅笔,保存了很久,舍不得用,可惜动荡中丢了。这就是我所知道的,李讷所带的全部东西了。
  毛主席出访苏联回来,带给李讷一支铅笔,含义很深的。
  李讷与别的同学一样,生长在战争年代,生活比较差,小时缺奶,是喝豆浆长大的,体质较弱。上学后,正长身体,有时家里给带来几个苹果,由学校转交班里,我也总是把她到办公室里当面交给她。
  李讷的样子,是喜不自禁的,毕竟还是个少年儿童。她呢,也决不把苹果带回班里去吃,那样岂不又是特殊了吗?她抱着苹果,蹲在墙角里,大口大口啃咬起来。那模样,让当老师的,立刻会从心底涌起一种怜惜之情,都一样是自己的学生啊。
  若是别的同学,早拿上边走边吃回班里去了。
  每到这时,我不免一再嘱咐说:
  “李讷,慢些吃,这样会不消化的。”
  她还是很快就吃完了,抹抹嘴最后站起身来,说声谢谢老师,天真地笑了。还带点羞愧的样子,总是又“特殊”了一回吧?
  班里同学常常不断返校带回些东西,李讷也不免流露出质朴的羡慕之情。一次,班里一个女同学带回一支很漂亮的钢笔,李讷也刚返校报到,正在跟前,同学走了,她才悄悄对老师神秘地说:
  “老师,我也有好看的笔呢,就是家里不许往学校带。”
  她带着少年儿童好攀比的心理,说罢,天真地心满意足地走了。
  毛主席对子女家教之严,也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她每次返校,老师是最放心的,从来都是两手空空。对别人要问:
  “带了什么东西吗?”
  唯有对李讷,只问:
  “又听了什么好故事呀?”
   “老师,爸爸又讲了‘三国’呢。”
  这与李讷后来上北大学史,大约不无关系吧。
  只师生二人时,李讷有时也很调皮,一次用湖南话学着毛主席说:
   “勘务元(员),打水,洗脸!”
  她带着小女儿对慈父的深情,不自主地边说边流露出顽皮、撒娇的神态。
  可见,李讷在毛主席膝前,生活得多么幸福,父女问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和乐趣的。
  这时,师生也就会心地相对笑了。她在笑声中,语言的幽默和风趣,也特像主席。
  李讷在班里,显得聪明又好学,很喜欢看课外读物。不自觉地养成一种毛病,回家拿着书看,竟带着书进了厕所。大读特读起来,以致很久也不出来。
  家里,毕竟不是在学校,一切得按集体生活规律行动,而且是周末星期天,总是比较自由的。
  她在毛主席身边,又是小女儿,自然受到关注。一天,校园里很不平静,阿姨们争先恐后地往校长办公室的走廊里跑,一传十,十传百:
  “江青来了。”
  一阵工夫,校长传话,让我去办公室,不知出了什么问题。
  那时,进城不久,还是供给制,我穿的缴获傅作义部队的军装,布鞋布袜。
  我一进校长办公室,校长正与江青谈话,只听校长最后说:
  “我主张学生的教育,要善于诱导,要民主,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能力——”
  谈话已近尾声,校长转向我,作了介绍,然后说,你和江青同志谈谈吧。
  江青穿一身剪裁合体的西服衣裙,记得像是浅蓝色的,光泽很柔和。我不觉扫了一眼,可能引起了江青的注意,她解释说:
  “没法子,这也是工作需要啊!”
  心想,这话,倒是坦率的。因与我的服装,恰成反差。可能是我的表情,才引起解释的吧。
  之后,谈话进入主题。校长说了教育主张,她连连称是,并亲自送校长走出门。她和我的谈话,也只是和一般家长一样,反映了李讷在家里的表现,有些不安,请老师多多关照而已。
  我也事直地说了:“学校管理较严,又是住校过集体生活,特别对女生比较注意,尚未发现她到厕所看书的情况。”
  “如有必要,您写个座右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