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老词心解

作者:廖志林











  安 检
  通过重要的关口要进行安检,似乎已成为国际惯例。9·11事件之后,各国机场的安检都变得更为严格。
  可是,有一件事情让人觉得很是奇怪。在国内机场,安检之前,你完全按照工作人员的吩咐,拿掉身上所有必须要拿掉的东西以后,通过安检门,警报几乎没有不响的。如果你是初次坐飞机,安检员会示意你站到一个木台上接受人工检查。凡是坐过几次飞机的,不需安检员示意,都会自觉地站到一个木台上重新接受人工检查。那举起双手投降的样子,让人感到很是不舒服。
  我常常想,是否皮带扣鞋扣上面的铁件之类作怪。响了也就响了,反正不是天天坐飞机,难受就难受吧。毕竟也是为了安全。
  出过几次国以后,这种难受就觉得是不应该的了。在国外,同样是机场安检,你只要按要求拿掉身上的东西,通过安检门时,警报肯定是不会响起的。
  我常常想,莫非国内的安检设施太落后了,以致不得不用人工和难受来弥补这种落后的缺陷。或者,国内的安检设施也是与国外一样的先进,为了安全起见,故意用警报的声音作为人工检查的理由。若是第一种情况,哪怕减少一些机场利润、老总年薪、员工福利,也得改善安检设施,让文明的旅客顺畅地通过安检。若是第二种情况,那就是国人对国人的不信任与不尊重了。
  后来偶尔看到消息,国外国内都有安检门查不出禁带物品的情况,也有人工检查后还是没能查出的情况。禁带物品即使主观上不用来伤害他人,但总潜伏着危险。如果主观上就想用来伤害他人,那可是天大的事。
  我常常想,什么时候人们自觉到不需要安检呢?
  后来偶尔又看到消息,没有携带违禁物品上飞机的旅客,有用皮带在卫生间上吊自杀的,也有一时气急赤手空拳将无辜者打死打伤的,还有上飞机前就准备伤害他人但不带违禁物品的。
  我常常想,这些方面的安检又该怎么做呢?
  
  成 熟
  我是一个很有表现欲的人,一旦有想法,就非要表现出来不可。开座谈会。很明显,领导们都敬仰不已的顾问所说的观点完全错误。当主持会议的一把手准备以顾问的观点定调时,我还是直接而负责任地阐明了与顾问截然不同的观点。当然,我的观点没有被采纳。
  会后,顾问立即找了领导,领导立即找了我,并严厉地批评我是如何地不成熟。
  开党委会。涉及敏感话题,几个党委委员都发了言,但都听不出是赞成还是反对。他们的水平真高,我可做不到。按排序,我倒数第二个发言。问题很简单,小学生也知道该怎么做,于是,我不仅挑破了这个敏感话题,还非常清晰、坚定地表明了我的观点。领导最后作总结,当然与我的观点完全相反。
  会后,领导找我,严厉地批评我是如何地不成熟。然后,不无关心地说,没看准的事情,不要随意表态,成熟点。
  单位会餐。趁着酒兴讲了一些笑话,让整桌人高兴得直用筷子、杯子敲打桌子。整个餐厅的眼光全聚集到我们这个方向。
  事后,领导找我,严厉地批评我是如何地不成熟。然后,不无遗憾地说,公开场合注意点形象,你是副职,但也是单位领导,成熟点。
  举行文艺晚会。按不住表现的欲望,来到台上学了狗叫,那台下的掌声是相当地热烈。下班回家,电梯挤,就从楼梯下,最后还有四级,一时高兴,当作一级跳了下去,这一跳,似乎让自己年轻了十岁。接送的汽车过了报废期,常坏,于是就跑步上班,背了个儿子小学用过的破书包,热了就剥一件衣服往里扔,高兴时还学学李娜唱唱青藏高原。
  于是,领导不停地找我,摇头说,你能不能成熟点呢?
  年终考核。上级组织反馈意见明白地写着:不够成熟。不成熟的人怎么可以当领导呢?怎么取得别人的信任呢?
  我终于意识到不成熟的危险,于是,开会熬住不说,场面上熬住不说,走路不紧不慢。领导碰到我,带着赞许的目光肯定地说,你开始成熟了。
  我开始考虑,我是不是该远离这种成熟。这样的成熟太可怕,憋死人。那一年,我才三十岁。
  
  规 律
  养在大棚里的花草、盘景,鲜艳翠绿,极具生命力。可一搬到家里,虽然也是精心呵护,但过不了几天,定然枯萎失色,也就慢慢死去。
  路边的野花、杂草,人踩牛吃,天旱时,几个月不见雨水,天涝时,连续几天浸泡在泥水中。晒也不死,涝也不死。
  大棚里的花草、盆景,要水的时候给水,要肥的时候给肥,甚至连温度也是它们最喜欢的。于是,它们的生活有了规律:它们无需自己适应环境,因为环境会适应它们。因此,一旦离开大棚,环境改变了它们的规律,它们无法生存,因为它们没有养成适应其他环境的能力。
  路边的野花、杂草,它们知道天旱时几个月不见雨水,天涝时连续几天浸泡在泥水中,于是它们把根深深扎入土中,没有雨水的时候,就从地里汲些水分,雨水太多的时候,就用庞大的根系和身边的土地趁机积聚水分,既排泄积涝,又有备无患。于是,它们的生活有了规律:它们必须适应环境,因为环境不会适应它们。因此,不管天涝天旱,它们都能生存,因为它们具备适应任何环境的能力。
  这让我想起了人类。
  生活特别讲究规律的人,他们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对更差,健康与生存能力也就更差。特别讲究卫生的人,一不小心就拉肚子。特别注意保暖的人,一不小心就感冒。特别讲究时间的人,一有更改就失眠。特别讲究运动的人,一停下来就发胖。
  垃圾桶里拣食来吃的乞丐,从来不拉肚子。冬天露着肚皮的小孩,从来不感冒。不定时睡觉的人,倒床就睡。没打算减肥的人,身材总那老样子。
  看来,生活不要过于讲究规律,也许是生活的一条规律。
  
  过 度
  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一定的度,都不能过度。
  讲到“度”,我想起了两样东西,它们是汽车和电梯。
  各类汽车和电梯,都标明它的载重量,这载重量就是它们能够承载重量的度。
  国产的汽车和电梯,多装些货,多乘几个人,超过它们的载重量,大凡它们还是能够运行。许多国人对它们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表示赞赏。刚好多了一些货物,用两辆车太费,挤一下,装了,运走,还可以省些过路费。刚好多了一两个人,挤一下,一起上电梯。
  然而进口的汽车和电梯,你多装些货,多坐个人,超过了它们的载重量,大凡它们就自动拒绝运行。许多国人对它们的这种懒惰的反抗表示反感甚至不可思议。
  因此,国产的汽车和电梯,规定的载重量不是它们载重的度。你可以在它们载重量上往上加货加人,加到不能运行,然后小心地卸货卸人,卸到它们勉强运行,这就是它们载重的度。进口的汽车和电梯的载重,你得老实按照它们标注操作。
  看来,不同的人生产的东西,都会带着不同的人的思想。
  讲到“度”,还有一方面是无法用数据标明或者很难统一标明的。
  比如喝酒吧,好心人都会劝你不要过度,过度了碍事也伤身体。但这种度是因人而异的,酒量好的人,一次喝它一两斤高度白酒也不醉,酒量差的人,喝不上一杯啤酒也醉,有的干脆连酒都闻不得,一闻就醉。就是同一个人,由于健康情绪等原因,在不同的时候,表现出不同的酒量。
  又如讲话吧,特别是评价性的,那度也不容易把握。同样评价一件完全一样的事情,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就有不同的度。这种度,是由人们主观设置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到了度,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过了度。
  看来,没有或不能标明“度”的事物,越发让人难以琢磨它们的度。
  
  快 乐
  老家池塘的堤坝比前边的田地要高出一些,下了暴雨,池塘满水了,汩汩地往外面的田地涌水。
  不是人为的话,要池塘自然流出水来,池塘就得自己先积满水。这让我想起了美国威廉菲尔曾经说的一段话:“真正的快乐,不是依附外在的事物上。池塘是由内向外满溢的,你的快乐也是由内在思想和情感中泉涌而出的。如果你希望获得永恒的快乐,你必须培养你的思想,以有趣的思想和点子装满你的心,因为,用一个空虚的心灵寻找快乐,所找到的,也只是快乐的替代品。”
  我们常常听到普通的人们在抱怨自己不快乐,职称没评上,房子买不起,女朋友跟人跑了。也常常听到富裕的大款们依然在抱怨,好吃的菜太少了,好说话的人不多了,好玩的事没有了,如此种种,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内心没有装满有趣的思想和点子,让空虚占有。
  有个知名机构对抱怨程度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中国国民的抱怨程度在世界上排列倒数第二,我不禁有些愕然,平时的生活中,抱怨声不绝于耳,居然能排在倒数第二,可见其他国家的人们对他们的生活是有多么的不满。
  一个富翁醉倒街头,警察提出送他回家,他说自己没有家,警察很疑惑,指着远处的豪宅问,那不是你的家么。富翁冷冷地笑道:那是我的房子。
  真正的快乐是源自于我们的内心,把内心的池塘装满了,快乐才会源源不断。
  
  日 子
  从母亲把你生下开始,直到老去,人们都是在过日子。
  还不懂事的时候,是母亲在帮你过日子。母亲给你乳汁,你给母亲日子,乳汁少了,日子多了,你渐渐地长大。
  读书的时候,是老师在帮你过日子。你怨恨老师作业布置太多,老师在半夜里认真地批改你从人家那里抄来的作业。日子带着你的乏味、老师的苦心走过。
  工作的时候,是自己在过着自己的日子。你想把工作做得好些,让人家不说你是在混日子。你想把工作做得强些,让日子成就自己的事业。你要帮助不懂事的孩子过好日子,让他有一个健康的身心。你要帮助体弱多病的父母过好日子,以报答他们对你的哺乳养育。你要帮助正在读书的孩子过好日子,你还要帮助亲戚、朋友甚至不相熟悉的人过好日子。于是,你总感觉自己的日子真不好过。
  退休以后,打算好好过几天日子,可总是放心不下孩子们,没有父母的帮助与支持,他们的日子撑得下去么?就在这样的担心之中,日子还给了父母。
  是凡人,在人世间,日子就这么过。
  日子也真不那么好过。
  (摘自《老词心解》,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9月版,定价:2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