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从垃圾处理看日本环保

作者:白岩松











  
  中午又回到了大阪城里,在大阪观光局见到了三木女士和小凌。按照计划,接下来我们要采访的内容是垃圾处理。
  下午先到了位于大阪舞洲岛上的舞洲垃圾处理厂。它的外表像安徒生童话里的美丽庄园。
  舞洲工场大楼的二层和三层都对外开放,市民和游客可以自由地进入参观,因而也成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走在这个工厂的走廊里,你会发现像进入了森林一样,而且特别要注意的是,里面有很多专门为儿童设计、介绍环保知识的大屏幕,工厂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小学四年级的课程就有垃圾环保的内容,为了教育小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在设计上特别重视了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舞洲工场主要是对一些可燃垃圾和大型垃圾进行处理,这里每天可以燃烧处理900吨的普通垃圾、100多吨的大型垃圾,基本上是24小时不间断运转。虽然看起来工作量很大,但因为大部分流程都是自动化,所以每个班同时在这里工作的只有9个人。我们通过一个模型大致了解了垃圾处理的过程。
  首先,汽车会把已经分完类的垃圾拉到厂子里,然后投入到垃圾坑里,有两个直径六米的大黄色爪子把垃圾抓起来,一次能抓十多吨,然后投进一个焚烧炉。焚烧炉里的温度可达900度,经过分解、除臭等等,最后把它变成颗粒状的物质排出。经过焚烧炉焚化之后的这种粉末性的物质,体积只是原来的1/5,而重量只是原来的1/15。在排出的过程中,它的气体经过一系列高科技的处理,最后在烟囱里排出的时候,已经没有公害了。同时通过下水道被排走的废水,经过各种高科技处理之后,也已没有公害。
  而大型垃圾处理跟普通垃圾稍有不同,专门的切割设备会先将大型垃圾切碎成小块,之后,还会有专门的设备将垃圾中的铁和铝分离出来,并加工成颗粒状。经过这些处理之后,废品就又成了“宝贝”,可以直接出售。在这个垃圾工厂里,变废为宝还不只这一个方面。
  进了舞洲垃圾处理厂,你有两个感觉很强烈,首先,它是一个小型的印钞机。它现在发电达到了21990千瓦,能供家庭用的吸尘器——一个大约500瓦,共44000多部同时使用。不仅提供自己用,而且还能卖,每年有六亿日元的收入,这是很可观的!
  它又像一个儿童科技馆。它将所有处理垃圾的环节进行了透明化的密封,然后在外围建起了一个系统的科普观摩走廊,不仅美观清洁,而且各种关于环保的科普动漫琳琅满目,很受儿童和家长的欢迎。针对儿童心理进行的研究和设计,可以让孩子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儿童自己会学会垃圾分类处理,还会督促自己的父母做好垃圾分类。
  据了解,舞洲工场是自负盈亏的,虽然投资很大,但因其先进的理念和设计,却能保持略有赢利。
  总之,这家垃圾处理中心,可以将所有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百分之百的无害化处理,最后变成各种各样的再生产品,或者干脆变成了无害的灰土回归大地。
  在这之后我们的采访是与上述内容相关的社区垃圾分类。在旅行当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个普通的场景,如在日本新干线的站台上,会看到分得很细的垃圾箱。有投入垃圾塑料瓶的,有投入新闻报纸杂志的等等。还有收集其他垃圾的。普通的日本人如何在生活当中去环保呢?这一次采访,又让我们大开了眼界。
  我们去了一个地名非常有趣的地方,它在东京郊区千叶县,名叫“我孙子市”,是东京无数个卫星城中的一个。这个名字让中国人觉得好笑和难堪,但它并没有中文里的那种意思。历史上是来源于当地土著人的叫法,发音是“ai bi kao”,后来日本人将这个发音与汉字直接接轨,才变成了现在这种写法。
  我孙子市是一个只有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市,但在日本,它的垃圾回收处理工作却很有名。2005年,我孙子市的废品再利用率达到了40%。在10万人以上的日本城市中,排名第一。我们的体验就从这个城市的一个普通居民家里开始。
  因为收垃圾的时间是上午8点,所以我们赶早来到了千叶县我孙子市的一个居民家中,这个家庭的户主叫佐佐木。因为知道我们要来拍摄,佐佐木先生还特别给我们准备了一份资料。
  
  从资料上我们了解到,我孙子市从1981年就开始实行垃圾的分类回收了。当初只是分为报纸、杂志、瓶、罐等7类,而如今则细到了17类,比如说瓶类还分为无色瓶、茶色瓶、其他瓶等等。佐佐木家的垃圾就根据这些分类被装到了不同的袋子里。佐佐木妻子指着一个箱子给我介绍说:这个箱子是放普通的生活垃圾用的,包括容器、塑料包装、盒子等。如果是瓶子,还要把瓶子和盖子分开。她又指着一个小袋说:这是放不燃垃圾用的,比如电灯泡、体温计、圆珠笔等等。佐佐木的妻子告诉我们,除了要将可燃和不可燃的东西分开以外,像一些可以回收的垃圾还得处理一下才能送走。比如说旧报纸要码放整齐并捆好,一些瓶瓶罐罐要清洗干净。而哪天回收哪类垃圾也得记清楚了。这些信息,当地有关部门会通过发放宣传册等方式提前通知大家。
  那么平常生活垃圾是不是随时满了,就随时倒?佐佐木妻子说:不是每天都可以倒,是一周可以收集两次,我们这个地区是星期一和星期四。平时的生活垃圾比如说食品、剩饭、剩菜,这样的东西他们都埋在院子里面,让它发酵成为一种肥料。也可以把这些垃圾全部放在一个小塑料袋里面,把它系紧,然后再放到一个桶里。
  生活垃圾一周回收两次,这已经算是比较频繁的了,而有些种类的垃圾,回收的周期就要更长些。像塑料的包装容器,一周收集一次。像瓶子、罐子这种东西是一个月收集两次。
  上午8点钟,到了该送垃圾的时间了,佐佐木的妻子把这些分装好的垃圾都放到了自行车上,准备送到小区指定的垃圾点去。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将垃圾放在各自小区指定的回收点里,再由相关部门统一来回收。我们注意到,因为消耗的数量有限,佐佐木的妻子是将一些瓶瓶罐罐放在一个袋子里拿来的,但是到了这以后,她又细心地将不同的瓶子放在了不同的回收袋里。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佐佐木的女主人完成了一个垃圾分类,在这样一个小型的垃圾集中站里头,据资料显示,一共有17种垃圾,根据不同的类型,因此每一个家庭可只带6种或者8种到这里来详细地分类。
  我们在这个垃圾回收点附近观察了一会儿,发现每个人似乎都在遵守着同样一个规则。虽然只是个垃圾站,但这里却并不显得有多凌乱,更不会臭气熏天。
  在这个垃圾回收点我们还看到,垃圾袋的上面都蒙上了一个网罩,以尽量保持这里的清洁,而收、放网罩等工作就是由当地的家庭来轮流负责的。比如说像佐佐木家,每年差不多能轮上三次。佐佐木说:一般我们是从前一天晚上就把这些东西准备好,因为有一些人很早就把垃圾拿过来,所以8点半钟左右把这些袋子、网子都摆好,等到当天垃圾收集车收集完以后,再把这些东西收回去。
  8点半之前,居民们把垃圾投放到指定地点,9点到10点之间,我们见到了十辆运送不同垃圾的垃圾车。在拍摄的过程中,有一件事引起了我们的好奇,有一位赶来送垃圾的女士,在这里转了一圈后,又将带来的垃圾拿走了。这位居民告诉我们:因为这个罐子已经结束收集,车都已经拉走了,这一次没赶上,这些垃圾可能要在家里存放一到两个星期。
  垃圾分类这种做法并不是这个城市所特有的,有些城市垃圾分类甚至已达到了几十种。这种看似烦琐的做法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合以后,已经被绝大多数日本人所接受,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
  佐佐木说:自从开始这样分别收集垃圾以后,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说注意少生产垃圾,同时还会尽量节省,环保意识也增加了。因为垃圾处理得好,城市里边比较干净,人们的清洁意识也提高了,所以经常有人义务地在清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