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北京胡同的空间形态

作者:王 彬











  北京是六朝古都,早在公元九世纪的四十年代,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契丹人便在今天的广安门一带建立了都城,称南京。二百多年以后,金海陵王完颜亮,在辽南京的基础上,扩建新的都城,称中都。又过了几十年,金朝衰落,我国北方的另一支少数民族蒙古人崛起,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向中都进发。从金大安三年(1211)到贞祐二年(1214),四年的时间里,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四次围攻中都。最后一次,中都陷落。城陷之时,据说,有六万名女孩子害怕落入蒙古大兵的魔爪而跳城墙自尽。很久以后,在中都的城垣下面,还堆积着雪白的骸骨。
  但是,成吉思汗并不想在中都长住,而是放一把火,把中都烧掉。四十余年以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在中都的东北营建大都。大都的设计师是刘秉忠。他设计的大都,既继承了《考工记》中的营国思想,又根据《易经》有所变化。
  
  大都的道路系统
  
  按照《考工记》的思想,营建都城的时候,要在每面的城垣上开辟三座城门。在都城的内部修筑九条南北方向的道路与九条东西方向的道路。南北方向的道路称经,东西方向的道路称纬,用当时的表述是:“九经九纬,经涂九轨。”一轨,是一辆乘车的轴距,九轨,是指九辆乘车。能够驰骋九辆乘车的道路,便是首都的干道。
  大都基本遵循了这个原则,但是略有变化。今天北京旧城(二环路以内)的主要道路还是大都时代的延续,只是拓宽、延长了而已。
  干道之间,分布着微观道路系统:纤细的火巷与胡同。今天的东四、西四、南锣鼓巷一带,专家考证,基本是那时微观道路的遗存。
  按照当时设计者的规划,大都的道路分为四种状态,在宽度上而依次递减。首先是大街,其次是小街,再次是火巷,最后是胡同。这四种状态的道路,有三种称谓保存下来。比如,东四北大街是城市的次干道,东边的朝阳门北小街是次于道。如果去掉“东四北”与“朝阳门北”,则这两条道路便只剩下“大街”与“小街”。胡同就更不用说了。只是数量最多的火巷之称却没有延续下来,被后世统称为胡同,不知道是什么道理。
  其中大街二十四步阔,折合今36.96米;小街十二步阔,折合18.48米。那么,火巷与胡同呢?至今没有查考到文献记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物工作队在光熙门一带进行考古,发现那里的街巷的宽度约在9.24米,相当元人的六步。有一种意见认为,这就是胡同的宽度。是否这样,有待进一步研究。我则认为,这个宽度应该是火巷的宽度,胡同的宽度应该是三步,折合今之尺度为4.5米左右。如果用这个尺度作为判断的依据,那么东四一带的胡同有可能是火巷的遗存,而西四一带有可能是胡同的遗蜕。
  明以后,胡同作为北京道路的特殊名称大量出现,并且成为主要称谓。随着时代的发展,火巷消失,胡同日益增多,发展到今天,一些纤细的道路,诸如巷、条、里、院、夹道、廊下等,虽然不叫胡同,但是,在北京人的观念里,还是被视为胡同。甚至以“街”为称的道路,如果狭窄,也往往被看作胡同。
  那么,什么是胡同?或者说,胡同的空间形态是什么样子?
  
  东西走向与南北平行
  
  来过北京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北京的大街基本是笔直的、平坦的,南北、东西纵横交叉。
  与其相比,北京的胡同也大都是笔直的、平坦的,而且绝大多数采取东西方向,南北平行的原则。这样的胡同布局反映了北京特殊的地理环境。
  北京位于东经116°25'28''与北纬39°54'23''之间,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北是蒙古高原。北京冬季刮西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刮东南风,燠热多雨;春季多风沙。冬至正午日照的最大角度是27°,夏至日照的最大角度是76°。日照最长日是15时1分,最短日是9时20分。
  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北京的住宅以坐北朝南为宜。这样朝向的住宅适宜采暖通风。住宅朝向决定胡同的走向,住宅既然是坐北朝南,胡同自然以东西走向为宜,于是根据这个原则在南北干道与次干道之间开辟东西方向的胡同。以东四地区为例。这一带胡同的西口是东四北大街,是城市的干道,东口是朝阳门北小街,是城市的次干道。在这两条主要道路之间开辟胡同,从东四头条到东四十条,均为东西走向,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相互平行。
  东西走向保障了住宅的朝向,南北平行则保障了每一所住宅都可以均匀地得到阳光的照射。
  如果干道之间,或者干道与次干道之间距离过大,不便于居民出行,则开拓一条南北方向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与主干道或者次干道之间,依然按照东西方向的原则构筑胡同。比如,南锣鼓巷地区介于交道口南大街与地安门外大街两条城市的主干道之间。但是,这两条干道的距离过大,于是开辟了南锣鼓巷,在南锣鼓巷与交道口南大街之间构筑菊儿胡同、后圆恩寺胡同、前圆恩寺胡同、秦老胡同、北兵马司胡同、东棉花胡同、板厂胡同、炒豆胡同。
  东西走向与南北平行的原则基本适用于北京旧城其他地区的胡同。
  
  长度与宽度的悬殊比例
  
  胡同是一种狭长的形态,长度超过宽度。以东四头条到九条(明代叫头条胡同、九条胡同)为例,其中,头条长193米,宽5米;二条长386米,宽9米;三条长722米,宽8米;四条长726米,宽7米;五条长781米,宽7米;六条长715米,宽9米;七条长724米,宽9米;八条长717米,宽8米;九条长718米,宽7米。
  上面已然说过,这一带胡同的东口是朝阳门内北小街,西口是东四北大街,前者是城市的次干道,后者是城市的主干道,基本是笔直平坦的道路,介于这两条道路的胡同,在东西长度上自然大体相等,在宽度上也适当接近。同一地区的胡同群落基本符合这个原则。东四头条与二条,之所以在长度上相对于三条等胡同短了许多,是由于后世在这两条胡同的东部修造了新的建筑物,把它们截断了。如果不把这两条胡同计算在内,那么三条到九条的总长是5103米,平均长度729米;总宽55米,平均宽度约7.8米。长与宽的比例是9279%。
  西四一带的胡同是:砖塔胡同长805米,宽4米;羊肉胡同长820米,宽6米;西四北头条长600米,宽5米;二条长595米,宽4米;三条长527米,宽5米;四条长503米,宽4米;五条长478米,宽5米;六条长495米,宽4米;七条长430米,宽4米;八条长424米,宽6米。总长5677米,平均长度567.7米,总宽48米,平均宽度4.8米。长宽比是11806%。
  大栅栏地区的廊房头条到甘井胡同是:廊房头条长285米,宽4.5米,二条长285米,宽4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