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丰盈的寂寞

作者:徐葆耕











  很早就有人讲:“人生识字忧患始。”鲁迅先生讲:“人生识字糊涂始。”一个人有知识以后对问题的考虑就比较复杂。理工科的稍微好点儿。罗素说:学理工的人生活相对快乐一点,因为他想的事情比较简单一点,越是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想的事情越复杂。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更复杂。
  我们的先辈,他们为知识分子设计了许多理想的生活模式,我想至少有四种,给各位介绍一下。第一种叫“启蒙型”,是欧洲启蒙运动之后所展现的知识分子的一种生活理想。第二种叫“宗教型”。第三种是中国的,叫做“君子型”,从孔孟开始。第四种是隐士型,从老庄开始。
  启蒙式的,举个典型例子,《浮士德》这本书被称为“近代人的圣经”。也就是说浮士德的生活模式是近代人的生活理想。
  浮士德的生活是什么理想呢?叫做“人生的意义在于五彩缤纷”。要勇敢地尝试各种人生,去体验它,使我们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我昨天去北大办事,看到北大的世纪大讲堂那里有十几个大的海报,有的是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日本指挥家的专场交响乐;曹禺《原野》改编的舞剧;还有高晓松的新电影;一个很长的横幅上写着“北大原创音乐剧:一流大学必须从澡堂抓起”。旁边还有很多横幅,宣传其他节目。我想这也是“五彩缤纷”。这是一种生活。
  第二种是宗教型的生活。这种生活和启蒙式生活几乎是对立的。前面那种强调你的各种想法、欲望,都应该勇敢地尝试,在尝试中选择、提升自己。宗教是把人的欲望都看做低级的东西,甚至是有罪的,人应该压制自己的欲望,做善事,使自己将来能进入天国。我们可以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列夫·托尔斯泰伯爵。他是一个贵族,生前誉满欧洲,但是他觉得不应该过这种贵族式的生活。他开始是像农民一样每天劳动,为了对待农民的态度问题上的分歧跟妻子吵得一塌糊涂。最后他82岁的时候离开了贵族庄园。出走以后他坐火车买三等车的票,和普通农民坐在一起,感觉很愉快,但是愉快没两天就客死在一个小火车站。我们应该设想,他的内心是感到安慰的,因为他终于走出了那个贵族庄园。这样的一种生活我们有时候很难理解,这是一种欧洲宗教式的知识分子的理想生活。
  第三种君子型,《论语》整个都在讲:怎么做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立德立言立功立业”,要有一套道德规范。一个人如果实现这些道德规范,我就获得道德的快感。这是君子型的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比如文天祥、林则徐,包括一些现代的知识分子,其实从道德上讲,都是接受儒家这些思想,忧国忧民。雷锋未必念过《论语》,但从道德传承上讲,跟儒家的君子思想有很大关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第四种跟君子生活是对立的,即隐士型的生活模式。大家很容易想到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在人间住着,但是我可以听不到任何车马的喧闹。因为心远地自偏,心离世界远了,自然我处的位置就会显得很偏僻。我们说“大隐隐于市”,越是大隐就隐在人多的地方,我们的学长钱钟书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学者。
  除了这四种类型,还有两种理论模型。一个是冯友兰先生的关于人生追求的模型。这个模型是四个境界:第一是自然境界。人活着就是维持生存,维持生存需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讲礼义廉耻,只有动物性本能。第二是功利境界。这个境界讲人要求功名,获取利润。第三是道德境界。不光是求取个人的功名利禄,还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给别人做好事。第四是天地境界。这个境界超越了前面三种,是一个很自然的和天、地相融合的人生境界。另外,还有一位西方心理学家叫马斯洛,他讲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第一是生理需求。吃饭、穿衣等等;第二是追求安全;安全之上还需要有爱,有人爱我,我还要去爱别人,还要有一个归属,我是属于哪个单位的,哪个民族的。要有爱和归属。第四层次就是尊重需求,渴望受到尊重;最高的境界叫做自我实现:到了这个层次人的潜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人也进入一个自由天地。这个境界的人有一种情感的高峰体验,是一种非功利的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是从上帝那里得到,从你参与的造福于祖国、人民和人类的事业中得到,也可能是从你最热爱的女人那里得到,也可能从广阔的自然天地中得到。这种体验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是人生的非常珍贵的体验。
  回过头来讲四种生活理想。这四种模式都有缺点。比如说浮士德自己要充分发展个性,要体验各种生活,恋爱的时候就一下子因为他而死了三个人。宗教式的生活模式,对个人的欲望采取压制的态度,这种压制往往走向反面。因为人的自然欲望是不可抵抗的,用强力的办法来压制,是不行的。君子式的生活强调你对父母有义务,对子女、对国家、对朋友等的义务,而对于人自身的正常享受、欲望,在孔孟的时候还有一定的位置,到程朱理学就“存天理,灭人欲”了。这样的结果是培养了一些两面派。说老实话,这种两面派今天还有。如果讲一些人的正常享受的欲望,人家就觉得不体面,讲出来的都是冠冕堂皇的话。所以说中国有培养两面派的传统,这是跟我们的君子型精神传统的负面影响有关系。隐士型的生活也存在问题:强调无为,强调出世。国家的发展需要很多人去做事,你不做事,站在旁边还要嘲笑那些做事的人,你还照样吃饭。所以鲁迅就说:真正的隐士其实不多,很多隐士实际一只眼睛还是瞄着世俗的功名利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考虑知识分子的理想生活模式?如果我们能把看起来对立的东西找到一个适当的中和的点,能否把前面讲的四种生活模式会通一下,从而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我称这种会通的模式叫“丰盈的寂寞”。
  我们可以把“丰盈的寂寞”做成这样一个公式:丰盈是指实际生活里的很多事情,在这个层面上应该是丰盈的;寂寞指的是我们的思想,即“做”和“思”;“做”和“思”之间需要一个中介,中介就是心灵的和谐。这样我们就形成一个理想生活的“金字塔”。第一层是丰盈的生活体验,丰盈不是说你有几辆高级轿车,或者多么大的房子,主要指生活体验,衣食住行都包括在内,很丰富。中间这层是心灵的和谐。最高塔尖是你的境界——“寂寞”。
  什么叫“丰盈”?就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为前提的个性自由发展,充分激发和释放自己的生命本能,敢于冒险和实践,这是丰盈这个层面。为什么把个性自由发展作为核心?因为《共产党宣言》讲,我们的最后的理想是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我们奋斗的最美好的社会是个性充分发展的社会。当然我们今天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