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等级社会:应试教育的社会基础

作者:许纪霖











  考研变高考的深层困境
  
  一年一度的硕士生报考又开始了。哪些学校的大学生是考研的主力呢?《中国青年报》近日的一篇报道说,如今北京、上海等地各大名校的研究生来源,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院校,特别是以前从师专改制的基层师范学院。为什么那些学校的学生考研特别厉害?原来,不少地方性大学像高中一样,将考研录取率作为衡量办学好坏的中心指标,所有的课程都按照应试的路子设计,学生考上了研究生,按照考取的学校的档次,可以得到学校1000~5000元的奖励。记者由此感叹,高校变考研基地的本科教育重蹈高考覆辙!
  作为在研究生教育第一线工作的教师,我读了这篇报道以后深有同感。那些考研基地出身的研究生们,除了笔试成绩比较理想之外,在面试及以后的学习之中,大多在知识训练上表现出惊人的无知,且对专业缺乏起码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像许多出国的中国留学生一样,只是抱着一个移民的美丽梦想,通过读研这一敲门砖,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说实话,我对这些来自底层的考生本人充满了同情和理解,他们像当年路遥的著名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一样,除了离开封闭的农村和内地,到生气勃勃的大城市生活,还有什么更多的幸福之路?如今的中国,由于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上的严重不平衡,已经成为一个高度等级化的社会。日前与在美国任教的著名人类学家阎云翔教授聊天,他分析说:在美国,社会也有分层,但每一个阶层的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中国这个等级社会里面,在底层生活,往往缺乏为人的尊严,唯有想办法挤进上层。而成为都市人,又是进入上层的第一步。于是,底层社会的莘莘学子们,纷纷踏上考研一条路,拼命往这个等级制社会的高处流动,以获得为人的起码尊严。
  考研对他们来说,几乎成为人生成败在此一举的生死抉择,竞争中的公平问题便分外突出。按照理想的研究生招生模式,应该像欧美那样,导师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以便按照各个专业的学术标准取人。然而,由于目前中国的大学缺乏与此相适应的制度,而学院精英们的专业自律和职业道德水平也得不到社会的信任。为了实现考研中的公平竞争,那个全国划一的应试模式便一直延续至今,而且随着考研人数的激增和按照总分高低这一应试原则录取,竞争的惨烈有日益强化之势。虽然这几年增加了面试一关,但由于在总分数中权重很低,基本无法改变应试的基本格局。考研变高考,地方性大学成考研基地,某些地区性师范学院,被誉为专攻考研之学的“新东方”,便不甚奇怪了。
  耗费了大量纳税人资源的研究生教育,本来是为培养专业研究和应用性人才,如今却像高考一样,承担了额外的非学术性使命。当研究生教育蜕变为本科教育的补课,其深层的社会学的意义无异是一种城市对乡村、沿海对内地的赎罪。这样的赎罪周而复始,无休无止,它通过制度化的周期性选拔,给底层精英一个向上流动的空间和机会,从而缓和了城乡的阶层冲突。不过,当基层的地方性院校纷纷成为大都市名校的考研基地的时候,乡村对城市、内地对沿海的依附性关系不仅没有弱化,反而以一种制度化的方式更加巩固。
  地方院校也好,众多考生也好,只要考研没有成功,就永远地埋没在等级社会的底层。众多学生在考研基地所学到的,只是一样本领,就是类似在“新东方”学的那套TOEFL、GRE敲门术,不是成功,就是失败。它所戕害的,不仅是广大的基础教育,而且也是高端的学术研究。
  就像大家呼吁了多少年的改变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如今反而愈演愈烈一样,只要中国的城乡等级关系不改变,只要国家对教育的投资继续向少数名校倾斜,这类考研变高考、高校成考研基地的现象,将有进一步弥漫的趋势,我已经在杞人忧天:再这样搞下去,特别是硕士点遍地开花的时候,是不是该轮到考博变高考、研究生教育也一并应试化了?
  
  不合理的应试教育为什么被合理化了?
  
  那些考研基地出身的研究生们,从他们的素质而言,都是聪明的人才,但四年的本科应试教育,将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活活糟蹋成了考研机器,我们要追问的是:这究竟是谁之罪?
  大家都公认,这一切完全是由不合理的应试制度造成的。但问题在于,无论是家长、学生、老师,还是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大家都批评和痛恨应试教育,为什么这几年应试教育不仅没有弱化,反而被变本加厉地再生产出来?一种人人都认为不合理的制度,为什么能够存在下去,并且在继续蔓延?
  一个等级社会,需要一个大家认可的、形式合理的筛选制度,以保证这个社会的底层精英们有机会往上流动,让他们看到希望,不至于沦落为社会的边缘人,流落江湖铤而走险。这一建制化的设置,在传统中国,是科举制度,在今天就是以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乃至各类升等考试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应试教育网络。当年多少人感叹科举制毁灭人才,但依然维持了一千二百年。如今人人明白应试制度有弊病,但在目前腐败严重的社会里,却是众多选拔制度中,唯一的形式合理、比较公平的竞争方式。
  不过,这一形式公平的应试教育,在实质上是极其不合理的,如果说,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大多数精英封闭在圣贤的思想中,缺乏创新能力,最终使得中国落后于欧洲的话,那么,如今这一新的应试制度,同样在摧残人才、摧残中国人的智慧,并将进一步拉大中国与世界在知识创新能力上的差距。这是在一个等级社会中,为了形式上的公平所付出的实质性代价,为了等级社会的制度性稳定而不惜摧残个人的自我创新。
  以城市和沿海为中心、农村和内地为依附的等级性社会,在学历认同上是通过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等级性文凭体制所安排的,在这样的体制中,地方高校缺乏自身的价值,缺乏自主性,成为依附于重点高校的升学预备学校。而在美国,许多州一级的大学、学院,乃至社区学院,具有与哈佛、斯坦福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人生追求,学生们不必非通过升入长春藤名校,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但在中国,不仅国家重点与地方高校存在着等级性网络,而且将这一等级性关系放大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之中,不少考入国内顶尖名校的学生,大学四年将目标定位在出国,专攻托福、GRE这类洋应试工具,而对专业知识不甚了了,我在国外,不止一次地听到教授们对某些中国留学生的抱怨。
  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在教育建制,还是在人们的社会心理中,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等级性教育网络,地方院校-211高校-重点大学-985高校-欧美大学,这一金字塔形的结构形成了诱惑学生们往上爬的阶梯。越往上走,越能拥有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