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提高农民收入是关键

作者:厉以宁











  
  中国城乡要协调发展,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相对较低;区域要协调发展,而西部特别是西部的农民收入较低。提高农民收入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确是一个关键问题。
  提高农民收入的办法是很多的,现在国家采取很多措施,比如说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这是全国都很重视的问题。另外,国家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比如说,两种基地的建设,农田水利的修建,等等。技术方面我们的确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仍然是制度创新。
  去年一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师生们在全国各省市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的制度创新有了新的情况。现在我把光华管理学院调查中发现的新情况给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是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
  为什么说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呢?因为它和我们过去印象中传统的农业合作化不一样。传统的农业合作化是自上而下的,是政府强制推行实施的,先是建立了高级社,后来又搞人民公社。结果它得不到农民的真心拥护,而且对生产发展也不利。但从去年开始——有的地方更早一点,新型的农业合作组织已经在全国开始建立了。它是农民自发组织的,是自下而上的。它不叫合作社,很多地方起的名字都不一样,比较多的叫专业协会,比如在甘肃定西市,协会名字多种多样——马铃薯协会、花卉协会、苹果协会、养牛协会、养鸡协会、蔬菜协会等等。在有的地方,还起了比较特殊的名字,叫经济共同体,还有的干脆叫农工商公司。
  农民为什么要建立合作组织,比如专业协会呢?三个原因。
  第一,现在农村普遍实行的是订单农业,即公司下订单给农民,农民按照公司的规定种,随后公司收购,这叫公司加农户。可是农民有不满——公司是强者,单个农户是弱者,强者和弱者打交道,弱者总是要吃亏的。比如说公司到收购时,可以评等级,降价格,他们判断不合格,农民无话可说;还有的时候,公司告诉农户没现金,不然就拉回家,不然就打白条,等公司有钱再偿还。农民没办法,就只有打白条了——过去是交粮给政府打白条,现在是给公司打白条。所以农民就想办法,要维护自己的权益——组织起专业协会就好办了。协会包括几百户人家,有的包括上千户,因此也就成为强者。强者和公司打交道,就是强者对强者——要打官司就打吧,我可以聘律师,咱们按法律处理。所以第一个好处就是农民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第二,农民感觉到自己只在生产领域内得到一些好处,流通领域的好处却全没拿到,于是就想分享流通领域的好处。但是单个农民力量太弱,因此就组织起来了。组织起来之后也搞流通,就不再搞公司加订单,而是自己找销路。有些协会自己有车队,自己有仓库,自己有信息源。农民分享了流通领域的好处。不但如此,协会还可以组织进行初步加工业,把产业链延伸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下一步农民进城就业开了门路。
  第三,这些新型合作组织可以作为新技术向农村推广的基地。比如在甘肃,马铃薯种子要退化,这个问题农民没办法,但是协会就请来了专家帮忙。怎样能把牛养得更肥呢?协会来想办法。这样农民就感觉现在组成的新型合作组织,完全符合农民利益,因此自愿,而政府起的是推进的作用。
  这是我们刚才讲的农村变化的第一个——新型合作组织。第二个是科技特派员制度。
  科技特派员和过去的科技下乡是不一样的。科技下乡是某一天科技人员到农村,张贴些图片,卖些书,放场电影,举办个讲座,告诉农民怎样嫁接树木,怎样养鸡等等。这对农村有作用,但影响不大。现在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另外一回事情。全国的农业科研单位有很多科技人员,农业的高等院校、中专也有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他们知道怎样来种某种作物,怎样来养某种牲畜。他们自愿报名,担任科技特派员,被分派到各乡里去,在那里和农民一起搞农牧业。而最后利益分享——或者可以说,他们用知识技术入股了。
  在科技部介绍这个经验的时候,有两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有一个地方种葡萄,可是农民不知道怎么种,不知道改良土壤,结果葡萄很小,也很酸。怎么卖啊?五毛钱一簸箕。这样农民有什么收入啊?他们没赚到钱。科技人员去了,就告诉农民改良土壤、种好葡萄的方法。农民都照他说的种,葡萄就大了,甜了。科技特派员又说了——葡萄不能一簸箕一簸箕地卖。怎么卖呢?要订做纸盒,要有自己的商标,三块钱一盒,这样收购的人也容易买。每卖一盒葡萄,科技人员提成一毛钱,也就是卖三块钱提成一毛钱,这样农民富了,科技人员也富了,这叫利益共享。这个科技人员最后要走的时候,农民都挽留他,但是他不得不走——还要帮其他村搞生产呢!不过他又说以后他还可以帮忙。
  还有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棉花收获后,棉田里的秸秆是没用的,只能当柴火烧掉;如果运不回去,农民就放一把火烧掉——这样就污染了大气。科技人员懂这个道理,他到农村时说,棉秸秆是有用的,可以作饲料。为什么现在不能做饲料呢?主要因为其中有毒素。排掉毒素以后,将它们粉碎做饲料,效果很好。农民于是照他的办法做。三亩田的秸秆可以喂一头牛,这样农民收入就增加了。现在新疆也采用了。新疆有5000万亩棉田,三亩田的秸秆可以喂一头牛,5000万亩棉田可以多喂1700万头牛,而目前全新疆才有500万头牛。
  农村生产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农民就感觉到科技特派员这种办法好,所以这种制度是当前在中国农村中进行体制创新的又一条路子。
  第三个叫异地开发。这是什么意思呢?树挪死,人挪活——要挪个地方。虽然现在树也不一定都挪死了,只要有科学办法,树也能挪活;而人就是要挪活,即异地开发。
  中国现在最穷的人大概有2000多万——绝对贫困,都是山区的农民,而且以少数民族为主。山上的自然条件也坏,生活条件也差,砍几棵树,砍点草皮,洒几颗老玉米,一年就过去了。这是不行的,要异地开发。北京市怀柔县最北边一个乡——喇叭沟门乡,8000人,300多平方公里土地全是树,是国家自然保护区。照理说应该很富,但它是北京市历来最穷的乡。这个乡是满族自治乡,应该有好几百年了,当年为给皇帝看树林才在山上住的,代代如此。后来北京市下决心,在山底盖新村,要把他们全部迁下山来——要封山育林。新房子盖得比原来要大,为什么呢?除了要给家里人住以外,还多出一间房子作为家庭旅馆,作家庭饭店等等——有游客旅游,就在家里住,在家里吃,办成了农家乐。我到那里看了,家家都有电冰箱,都有彩电、手扶拖拉机、摩托车,有的还有小汽车。
  那天在乡政府开座谈会,农民的话非常多,说愚公要移民,不要移山——愚公移山把山上的植被都破坏了,这怎么行呢?我就插了一句话,说愚公移山讲的是一种艰苦创业的精神,这种精神咱们在平原上要继续保持下去。农民说,你的话也对,可是你不了解情况——山上的女孩全嫁到外村去了,没有人愿意留在山上;外边的女人不往山上嫁,山上的小伙子长大就变成光棍,就没儿子就没孙子,还子子孙孙开山不止呢,不可能了。
  所以必须迁移,迁移就富了。现在有些地方也在这样做,做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年轻的都愿意迁移,但是年老的都不愿意走。过好日子去吧——不行,在这里过惯了。结果要孩子动员年老的一起下山——异地开发。
  古村落也要迁走一部分人。我到过安徽南部的黟县,那个县有两个村子,一个叫西递村,一个叫宏村。西递村全是宋朝建筑,宏村全是明朝建筑,保存完好,所以前几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那个县长说老百姓意见很大。我就很奇怪,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老百姓怎么意见很大呢?县长说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根据联合国的规定,一切保持原状,不能有丝毫的更改。现在天气比较热,有的农民想装个空调,得不到批准——空调放在外面,村子还像宋朝村子吗?农民有钱买摩托车,但是只能夜晚骑,白天不准——如果白天骑,摩托车在村子里来往,村子就不像宋朝村子了。但是夜晚谁骑啊,掉进沟里怎么办?所以老百姓意见很大。宋朝、明朝的江南一带,盗贼是很多的——在屋檐下面、墙顶上挖几个洞,用几个木栏杆糊上纸,就是窗子,所以窗子开得很高,可以防盗贼。但是屋里光线很暗,小孩子想做作业,白天还要点灯。农民就想把窗子开在下面,开大点,但是得不到允许。农民意见就很大——你们过现代生活,要我们过宋朝生活?而且村子作为旅游点,他们却说什么钱都赚不到。游客买门票进来,但是自带矿泉水,自带面包,或者到外面吃饭去——因为村里已经住满人,只要进去看看就行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