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给人空间

作者:祖钰博











  如果允许自我存在的话,就得允许他人的存在;如果允许自我获得利益的话,就得宽容别人获得相应的利益。
  
  从我们刚刚坠地就发现,这个世界不是属于单个人的世界,也不是只能满足单个人需要的世界,人们在共同拥有和分享这个世界的一切存在。
  哥哥抢了我的玩具,弟弟分了我的食物,妈妈爱着除我之外的其他孩子,同学争夺了我的名次,同事占据了或许会属于我的位置……
  他人的存在仿佛就是自我存在的障碍,别人总在不停地占有甚至掠夺你想据为己有的一切,这仿佛就是人与人之间共同存在的本质。
  外在是有限的,而每个人的需要是无限的。你喜欢的东西别人也可能喜欢,你需要的东西别人也同样需要,你努力的同时别人也在奋力,大家共同处在一种希望自我获得更多的状态中。
  为了各自的占有,人类从古至今,没有停歇过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矛盾和战争。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吗?
  但当我们反思自己的拥有时,猛然发现,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是别人带给我们的。我们有血有肉的身躯是母亲孕育的;我们童年时的快乐是与兄弟姐妹们一起度过的;我们的学习成绩是老师与同学们共同帮助下取得的;我们的食物是勤劳的农民耕种的;我们的衣裳是机器旁的工人生产的;我们的房屋是建筑工人建造的;我们读的书是那些智者撰写的;我们享受的音乐是他人心灵里流淌出来的……
  就在远远近近之间,人与人时不时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不定是谁的创造和付出,我们就可能意外地受益,并且人们在时时共享整个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
  没有他人的存在,自我何以存在;
  没有他人的存在,自我的存在又有何真实的意义。
  自我假若都不复存在,自我利益又谈何存在与意义。
  如果允许自我存在的话,就得允许他人的存在;
  如果允许自我获得利益的话,就得宽容别人获得相应的利益。
  当我们醒悟到人与人之间本质的联系是彼此的需要,而不是相互的仇视和戕害时,我们变得豁达和宽厚起来。
  原来矛盾和斗争是掺杂在其间的问题,是争取和分配过程中产生的不平衡,而不是全部的实质。在最终的意义上,人与人的彼此存在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每个人头上都顶着一片蓝天,每个人脚下都踩着一片土地。凡是在这个世界上降生的人,每个人都有其自我生存的权利,无论你我。
  当我们孜孜不倦地寻求自我满足的时候,我们获得了自己辛劳和智慧的所得,我们尽可以心安理得地享有。当我们面对他人通过努力所获取的一切甚至是更多更大的利益时,我们同样也让自己心安理得。后者的心安则是建立在前者之上的心安。每一个人允许自己所得,就得允许别人所得。
  每个人能力有大小,努力的程度也不同,因此,所建立的生存范围也有很大区别。而每个人的心态只能建立在自我的所能和自我的付出程度上。
  不仅如此,进一步的胸怀则表现在对于别人的赞赏和祝福,是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抛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纷争,而能够拥有除利益之外的一颗博大的心。
  每一次在电视里观看奥斯卡之类的颁奖仪式,我常常不是被那些获奖人所感动,而是深深地被那些向获奖者投之以赞许的目光,报之以热烈的掌声,与获奖人紧紧地拥抱,甚至激动地掉下眼泪的热情的人和场面所感动。尤其是来自于那些被同时提名却是对手获胜的人们的微笑和掌声,更是令人赞赏和感动。从台上到台下,气氛是那样和谐,丝毫看不到妒忌、不平、沮丧甚至鄙弃的神情。
  观美国影片《风月俏佳人》,身家百万的企业巨头爱德华·刘易斯的财富不断上升,扩大财富的新的机遇又一次到来。但是他受女友维维安慈悲情怀的影响,在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在彻底打败对手,让对方陷入绝望境地和放弃这一次机会并帮助对方从极度危机中挽救回来之间,决然地选择了后者。当对方从绝望的情绪当中,明白他的决定并感到万分惊惧甚至难以相信时,他微笑着走了过去,于是,两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只要有胸怀与爱心,原来敌人也可以转变为朋友的。
  这是人类在自私、竞争的基础上所能达到的仁慈、宽厚和给予的另一个高度,显示出人类可以用自身的气度和胸怀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人的自身欲望,从而达到人类共同希望的彼此协调的文明状态。
  “得”是人的需要,是人的原始意识,“舍”是人的品质,是人的更高意识。而舍与得、得与舍之间又充满了辩证和循环,当我们得的时候,我们会想到舍,而当舍的时候,我们往往又会得到更多。
  追求幸福需要我们给人空间的胸怀和境界,给人空间更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生存范围,给人空间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
  (摘自《生命中动情的美丽》,作家出版社2007年5月版,定价:1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