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美国总统与传媒

作者:江 鸿











  
  西奥多·罗斯福:“扒粪者”的“朋友”
  
  “华盛顿创建了美国,林肯保卫了美国,而罗斯福则恢复了美国的活力。”1956年版《大英百科全书》第19卷如此评价西奥多·罗斯福。
  美国现任总统小布什在一次招待白宫记者协会的晚宴中,向在场的众多记者声称,在求学时期他经常看名著和各类课外读物。话音刚落,投影机随即放出一张布什阅读的照片。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在画面中,布什正聚精会神地看《花花公子》。现场记者一阵捧腹大笑。这当然是布什的一个调侃幽默,体现与记者亲和的故事。不过布什在竞选总统前和入主白宫后,确实精读了一些名著,这些书对他日后执政的政治理念和行为产生了影响。其中就有埃德蒙·莫里斯所写的《老罗斯福传》。
  西奥多·罗斯福与美国的媒体有着微妙的关系,罗斯福常常召开非正式的新闻发布会。他在1904年修建了白宫西区,为记者提供的空间就在行政办公室旁。白宫记者协会后来于1914年成立。罗斯福总统本人是公认的改革派领袖,借助政府权力管理和监督私人经济活动,这与当时新闻界的“揭黑”运动恰恰构成互动,而且,他与有些“扒粪者”的私交也不错,但有时为了考虑和摆平“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也只得口出贬辞。就是他,在记者招待会上将那些专门揭丑的记者比喻为英国清教徒约翰·班扬的著名寓言小说《天路历程》中的“扒粪者”(muckrakers)。在小说中,这位扒粪者手拿粪耙,目不旁视,只知道朝下看,因此看不到任何美好的事物,满目都是地上的秽物。罗斯福用这个词是有贬义的,但却被揭丑记者欣然接受,视为一枚光荣的勋章。而且这种称呼也得到公众的“首肯”,成为一种受人赞许的尊称。那么,罗斯福所称的“扒粪者”及其“黑幕揭发时代”是怎么一回事呢?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南北战争后的美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国家富强,进入所谓的“镀金时代”。但是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托拉斯的产生,经济权力集中。一边是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另一边却是工人和农民收入不足。其中最核心、最严重的是政界和企业界的腐败和弊端。腐败已成了时代的通病。在此关键时刻,美国新闻界开始的“扒粪”(muckraking)运动却有力地制止了腐败的蔓延滋生,促进了美国社会的改良。
  黑幕揭发时代是从《麦克卢尔》杂志1902年年底发表三组重要的系列文章开始的。从1902年末开始,塔贝尔小姐揭露了约翰·D·洛克菲勒和美孚石油公司的商业伎俩,斯蒂芬斯抨击市级政府和州级政府的腐败,贝克则开始谈论工人问题。为此,《麦克卢尔》的销量突破50万份的纪录。黑幕揭发的风气在杂志编辑工作中盛行起来。
  塔贝尔小姐的文章《美孚石油公司史》在《麦克卢尔》上连载到1904年才结束。她以翔实而确凿的证据报道了这家公司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把竞争者挤垮的行为,以至洛克菲勒公司在此后很多年中都处于被动地位。
  1905年后,《柯里尔》杂志在黑幕揭发方面成绩也卓然超群。文章涉及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反响最强烈的是关于药品专卖和制造的文章:《美国大骗局》,文章揭露许多被称为“包治百病”的流行药品是假的,并且证明其中有些含有毒成分。
  同时,另一场反对罐头食品厂在食品中掺假和操作不卫生的运动也在进行。1906年,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描写了芝加哥肉类加工厂里移民工人的悲惨境遇,其中有些段落涉及对肉制品加工过程的描写,把那里不卫生的生产环境、产品以次充好等现象进行曝光,读来令人触目惊心。
  据说罗斯福读到这些段落时,正在吃饭的他禁不住站起来,说了一句“恶心”,接着把吃了一半的香肠扔到了窗外。
  在辛克莱的报道刊登后,罗斯福给辛克莱去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必须指出的是,你可发表,甚至一再重复没有事实根据的陈述,但我的职责截然不同,我必须让真相显现,而且是完全显现出来,以便能出成效。”
  罗斯福马上把农业部长詹姆斯·威尔逊找来,要他派人去芝加哥向联邦劳工委员调查。调查结果证明辛克莱所描绘的现象的确存在。罗斯福向国会递交特别咨文,报告他派人去芝加哥调查的肉类加工企业情况,要求国会制订一项法令,授权联邦检查员对肉类食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检查和监督。但国会未见动静。罗斯福便威胁国会说,如果他所要求的法令得不到通过,他就向外界公布调查报告,如果这样损害了美国的肉类出口贸易,那责任即在国会。迫于压力,国会只得让步,很快通过了《肉类检查法》。这一法令规定对进入州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肉类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制成品进行检查,并为此每年拨款300万美元。而过去用于联邦检查的拨款,在最高年份也不过80万美元。
  
  同时,罗斯福还促成了《纯净食品与药物法》的通过。他在第五次年度咨文中提出:“我建议制订一项法律,对州际商务中的假冒和掺假的食品、饮料与药物进行管理。这样一项法令将保护守法的制造业和商业,也能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健康与福利。”在这里,罗斯福首次在国务文件中提出了“消费者权利”的概念,这是他的社会思想的一个很大发展。
  在黑幕揭发者中,最为著名的要算林肯·斯蒂芬斯,他后加入《麦克卢尔》杂志编辑部。他发表的连载文章《城市的耻辱》,揭露了美国从市到州的腐败。其间,他曾来到华盛顿拜访罗斯福总统,并与他有过一段“交锋”。斯蒂芬斯在他的《自述》中回忆了当时的情况:
  当采访深入到某些具体法令法案时,罗斯福总统坦言,为了通过某些利国利民的条款,有时他不得不与参议院和众议院做某种交易,对此自己也时有忐忑,因为参众两院并非代表共同的利益。
  斯蒂芬斯尖锐地指出这实际也是一种贿赂。对此,罗斯福勃然大怒,坚决否认这是一种贿赂。
  斯蒂芬斯说:“总统先生不是说过,尽管参议员们行为不端,你还是不得不与之周旋吗?”
  罗斯福答曰:“不错。”
  斯蒂芬斯又问道:“总统先生也说过,尽管笼络某些参议员,你不得不对他们的人选委以官职,不知正确与否?”
  “不错。”罗斯福答道。
  斯蒂芬斯于是得出结论:“那么,这岂不是意味着总统先生为了得到他们的支持票而不惜授之以利吗?”“这正是最令人难以容忍的贿赂。因为这种做法是以公薪的名义花人民的钱,而不是动用参议院的钱,况且如此作为仅仅是为了赢得由人民选出的参议员的支持——支持反映人民意愿的议案!这已经不仅仅是贿赂,遮遮掩掩、数目不多的贿赂了。正是这种做法,引发了现在总统和人民鏖战正酣的腐败机制。”
  他越说越激动,而罗斯福总统似乎已被他打动。后来,几经踟蹰,罗斯福终于说出某名参议员与他私怨甚深,总在政治上与他作对,阻挠他要通过的每一条议案。于是,他不得不任命这名参议员的情妇的弟弟当某市地方检察官。以后,果真就很少遇到这名参议员的刁难。
  对此,斯蒂芬斯一针见血地指出:“总统先生,甚至是你本人都能察觉到为了推行你的利民政策,你得在参众院收买选票,以求得到人民选举的那些代表的支持。”
  斯蒂芬斯的这些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罗斯福又将他召到白宫,怒气冲冲地指责他滥用文字,居然公开说他是贿赂和腐败。一些随员嚷嚷道:“什么文章!简直一派胡言!”一位部长指责说:“这是诽谤,总统先生,这已经构成了对美国总统的诽谤。”
  斯蒂芬斯故作惊愕地反唇相讥:“还不至于那么糟吧?阁下是想控诉我诽谤总统,对我进行审讯吗?那阁下能否告诉我,我可以要求总统为人证,证明我所说的一切都是基于总统本人所述……”几经交锋,罗斯福总统火气稍减,只是把他赶出白宫。
  不久,罗斯福总统就在记者招待会上不满地将这些专门揭丑的记者称为“扒粪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