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胡乔木:为邓小平起草文件

作者:叶永烈











  
  胡乔木得到邓小平的重新起用之后,成为邓小平身边的“笔杆子”。往日,胡乔木为毛泽东起草文件,如今胡乔木为邓小平起草文件。
  从一九七七年十二月起,胡乔木和于光远、邓力群根据邓小平的意见,着手起草《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一文。
  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一九七七年八月九日《人民日报》发表冯兰瑞和苏绍智的文章《驳姚文元按劳分配产生资产阶级的谬论》。文章发表后引起邓小平的注意。
  邓小平说,这个文章观点是正确的,作者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放开,国务院研究室要另外再写一篇大文章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于是,国务院研究室由林涧青主笔,写了一篇文章,原本是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但是胡乔木和于光远看了不满意,决定以“严实之”(“研室之”的谐音)的名义发表在《人民日报》。
  这么一来,胡乔木和于光远、邓力群决定另写一篇关于按劳分配的有分量的大文章。
  一九七八年三月二十八日,邓小平与胡乔木、邓力群就按劳分配问题进行了讨论。邓小平指出:
  《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这篇文章我看了,写得好,说明了按劳分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不是资本主义的。有些地方还要改一下,同当前按劳分配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根据这个原则,评定职工工资级别时,主要是看他的劳动好坏、技术高低、贡献大小。政治态度也要看,但要讲清楚,政治态度好主要应该表现在为社会主义劳动得好,做出的贡献大。处理分配问题如果主要不是看劳动,而是看政治,那就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政分配了。总之,只能是按劳,不能是按政,也不能是按资格。
  一九七八年四月三十日,邓小平再一次找胡乔木、邓力群谈话,对《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一文进行修改。
  另外,这篇文章也曾送当时主管经济的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审阅。
  一九七八年五月五日,《人民日报》以头版下半版位置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了《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此文颇长,转往第三版后,占了整整一版。
  《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这篇文章指出,一定要按照中共中央的决策,大张旗鼓地宣传和坚定不移地执行按劳分配原则,掀起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按劳分配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创造出新的劳动生产率;按劳分配原则是通过一定的劳动报酬形式实现的,是与一定的物质利益相联系的。
  《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一文的发表,为经济领域拔乱反正、纠正“左”的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主持起草《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一文的时候,胡乔木又忙于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稿的定稿工作。
  全国科学大会是邓小平提议召开的。早在一九七七年九月十八日,即中共“十一大”结束不久,中共中央就发出了《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通知指出:
  “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科学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也就在这一天,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方毅被任命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于是,全国科学大会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了。
  邓小平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稿,最初由国家科委起草。
  当时,吴明瑜是国家科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林自新是国家科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邓小平的讲话稿是由他俩一起起草的。
  笔者在北京采访了吴明瑜,他回忆说,他和林自新当时多次听过邓小平关于科学工作的讲话,所以很了解邓小平在科学问题上的一系列指示。他们采用邓小平许多原话,起草了讲话稿。这讲话稿,先送方毅听取意见,又请胡乔木帮助修改。改定后,送邓小平审阅。
  由于起草者对邓小平的思想脉络比较了解,所以讲话稿写出了邓小平对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问题一系列的新见解,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白是政治概念。只有政治上反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才能说是白”等等。邓小平审阅后,表示可用。
  不久,这份讲话稿送中央审阅。
  汪东兴看了邓小平的讲话稿,说道:“这稿子马列主义水平不高。毛主席关于科学、关于知识分子,有那么多的指示,稿子中为什么不引用?譬如,毛主席所说的知识分子要改造世界观,就应该在稿子中谈一下嘛!”
  邓小平并不理会汪东兴的话。一九七八年二月底,邓小平找胡乔木和邓力群、于光远商谈讲话稿的修改问题。邓小平说:我还有一些话想讲一讲。我想讲四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的书里写过了;第二个是关于又红又专;笫三个是关于科学技术队伍;第四个是关于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
  在邓小平谈话以后,邓小平在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稿由胡乔术负责修改。
  胡乔术按照邓小平的要求,概括了邓小平一九七五年和一九七七年以来对科学技术的一系列论述,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阐述了社会主义科学技术事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就在此时,胡乔木又受命修改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这一讲话稿最初是由教育部起草的。按照邓小平对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指示,胡乔木对讲话稿做了诸多修改。讲话稿强调: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讲话稿抓住发展教育事业急需解决的关键,即教师问题。讲话稿指出: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提高教师的质量。
  讲话稿指出,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要研究教师首先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人们终生从事教育事业。
  一九七八年九月下旬,胡乔木为邓小平起草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祝词。按照邓小平的意见,胡乔木很快完成了这篇祝词。
  一九七八年十月十一日下午,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开幕式,邓小平致祝词。这篇祝词成为中国工会工作的指导方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出自他的笔下
  胡乔木真正的复出,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胡乔木不是中共中央委员,只能以列席者的身份出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然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却是至关重要的会议。此前,中共中央在十一月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历时三十六天,为此会做了准备。这次会议,成了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结束了“凡是论”,确定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首先要在理论上拨乱反正。邓小平以为,胡乔木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列席者,参与的程度毕竟有限。正式出席者必须是中共中央委员,起码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可是,在中共“十一大”,胡乔木连候补委员也未选上。如果胡乔术要进入中共中央委员名单,必须等到中共“十二大”。
  这次会议采取了特殊的措施:“考虑到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的生活的实际变化和目前党的工作迫切需要”,决定增补胡乔木为中共中央委员,“将来提请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对这一增补手续予以追认”。
  胡乔木以这样特殊的手续,被增补为中共中央委员。
  果真,胡乔木发挥了他特殊的作用——为这次历史性的会议,起草了公报。
  如今,这一公报,已载入史册。
  公报作出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论断: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
  “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