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长恨歌》和杨贵妃东渡

作者:高士华











  
  2002年,中国国内有报道说,日本著名歌手、影星山口百惠是杨贵妃的后裔。一时间,关于杨贵妃的最后归宿,成了热门话题。同时也让人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杨贵妃真的没有死在马嵬坡,去了日本吗?她在日本有后裔吗?
  其实,有关杨贵妃东渡日本的说法由来已久。
  早在二十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就说,杨贵妃可能并没有死在马嵬坡。更有人进而指出,她死在了日本。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的形势逼迫下,一名侍女代她而死,杨贵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离开了大唐,经过漫长的时日,漂泊至日本的一个地方,就是今日的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一个叫久津的村子。遗憾的是,上岸不久她就去世,并被埋葬在了当地。
  传说好像有根有据,我也曾经前往久津拜访。杨贵妃墓确实存在!可是,众所周知,陕西马嵬坡也有一座杨贵妃墓。谁真谁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大致说来,在各种有关杨贵妃最后归宿的解释里,经常可以看到白居易《长恨歌》的影子,也许通过《长恨歌》,可以解开这个谜团。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772-846)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
  在白居易的笔下,唐玄宗(685-762)和杨贵妃(719-756)虽然世间实有其人,但其爱情(如果可以被称作爱情的话)故事被重新艺术加工,大大超脱了它的历史原型,赋予了新的更美好更理想化的内涵,成了一出被美化、被拔高了的爱情悲剧。从其思想倾向来看,不管作者的写作动机如何,这篇长篇叙事诗已经成了对人间真爱的颂歌!也正是因此,它才历久不衰,成为传颂爱情的千古绝唱。
  唐玄宗开元(713-741)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经过了百年的发展与积累,开始进入“开元盛世”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时期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时的唐朝,雄视世界,商业发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剧增,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等大都市商贾云集,不同肤色、语言的商人来来往往,十分热闹。首都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100万人口。唐朝是古代中国的全盛期,长期以来,唐也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然而,到了唐玄宗后期,他开始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达19年之久。李林甫病死后,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掌权,致使政治更加黑暗,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杨贵妃,名玉环,擅长歌舞,通晓音律,善解人意,自从她被选进宫,特别是封为贵妃后,玄宗对她恩宠备至,“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杨氏一族,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无德贪渎的杨国忠被重用,玄宗也开始荒于政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好景不长。755年11月,早已磨刀霍霍的安禄山和史思明以清除杨国忠为名,打起反旗,“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不出两个月,叛军攻陷洛阳。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长安震动。
  玄宗慌忙从长安逃往成都,“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六军不发,军士哗变,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请求再杀杨贵妃以绝后患。感觉“众怒难犯”、无可奈何的唐玄宗,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
  杨贵妃既不过问朝廷政治,也不插手权力之争,更不知道什么杨国忠谋反之事,玄宗为什么要杀她呢?
  一开始,玄宗也反对,他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然而宦官高力士的回答让玄宗终于下决心,为了自己的安全,赐死杨贵妃。“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当然,玄宗无奈,更不忍,“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自此,有关杨贵妃生死的各种说法不胫而走,最离奇的是,她没有死,逃离中国之后,远走美洲大陆。
  人们质疑的目标,首先指向了历史纪录:新旧《唐书》有两种不同记载。
  《旧唐书》里说,马嵬坡哗变一年后,玄宗回朝改葬杨贵妃,发现“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而《新唐书》里却只说“香囊犹在,”没有提及尸体的情况。那是不是尸体根本就没有呢?
  
  其次,白居易的《长恨歌》也让人觉得扑朔迷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是玄宗命人改葬时,却发现杨贵妃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是说玄宗派一个道士去找寻杨贵妃,结果"上穷碧落下黄泉",都没找到。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意思是杨贵妃隐居在人间的"海上仙山"里;"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则写的是生离而不是死别了。蓬莱宫又在哪里呢?在日本的文学创作中,他们常常把蓬莱山指为日本。也就是说杨贵妃没有死,她后来逃到了日本。
  这总给人一种歪批三国的感觉。更具体的说法是,在马嵬坡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合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行,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逃到了日本。
  这个活灵活现的说法首先出现在日本,后来又传回中国。而之所以出现这个说法,和白居易《长恨歌》在日本的传播是密不可分的。
  平安(794-1185)时代,日本文学受到了唐诗的巨大影响。唐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影响超越国家,在整个东亚世界绽放出了耀眼的光彩,日本、朝鲜、越南特别是日本,唐诗被广泛传诵。有日本学者说"大唐的诗,如同最美丽的长天,让人只能仰视。”几代天皇都是汉诗高手,还亲自参与编辑汉诗集,日本汉诗达到全盛期。然而,在日本影响最大的诗人,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而是白居易,他的《长恨歌》最为有名。平安时代的汉文学,"几乎被白居易的诗文涂成一色",《源氏物语》的作者从《长恨歌》中,汲取了大量的滋养。据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中白诗达106处之多。《长恨歌》在当时的日本,几乎家喻户晓。不仅如此,《长恨歌》还作为二次三次甚至四次再创作的素材,多次被改编为戏剧等。在平安文士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中,共收中日诗人诗歌1110首,白居易一人之作品即有535首,几乎占半数。《和汉朗咏集》中,共收录588首诗,其中白居易的诗就达135首之多。当时在日本凡谈及汉诗文者,言必称《文选》和白氏诗集,当时和白居易同时代的日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对《白氏文集》最是钟爱,相传他在最先得到白氏文集时曾秘藏偷读,视为珍宝。
  为什么白诗在平安时代的日本如此受欢迎?
  一般认为,首先,白诗数量多,取材广,便于学习和借鉴,成为当时平安文人学习诗歌创作的最好范本。
  其次,白诗通俗直白,易于理解和摹仿。 还有就是白诗中体现出的"闲适"、"感伤"的审美情趣,符合平安时代的文化环境,敏锐的季节感和物哀、忧郁的审美情趣,和当时的氛围十分契合,容易引起文人的共鸣。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但在日本却是闲适和感伤诗最受喜爱。玄宗与杨贵妃令人感伤的爱情,因了白居易的《长恨歌》更凄婉动人,也为日本民众所激赏,日本的传统戏剧"能"中,有一出戏是专门演贵妃醉酒的。
  日本民众通过《长恨歌》,对杨贵妃产生了巨大的同情,这种心理成了滋生有关杨贵妃传说的土壤。马嵬坡兵变时杨贵妃并未死去,而是逃到了日本,这种传说至迟在江户(1603-1867)时代就已产生了。至于杨贵妃在日本的情况,则有不同的传说,有的说她抵日后不久就死去了;有的说她到日本后受到孝谦天皇的礼遇,一度参与日本朝政,还帮助天皇挫败过一起宫廷政变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