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城堡的故事

作者:〔英〕菲力普·莱恩











  □〔英〕菲力普·莱恩 著
  ■ 北京世建图书翻译室 译
  
  
  “打到巴士底狱去——”
  巴士底狱建在巴黎城门前,是控制巴黎的制高点。从军事堡垒到王家监狱,它“坐在地上,像个恐怖的怪兽,俯视巴黎……
  巴士底狱原是一座军事要塞,建于1369~1382间。“巴士底”一词法文的原意就是“城堡”的意思。
  这座古城堡占地2670平方米,高30米,围墙很厚,有8个塔楼,上面架着大炮,里面有个军火库;城堡四周掘有宽24米的深沟,靠架设的吊桥进出。它作为军事城堡,兴建之初是用来抵抗英国入侵的。
  中世纪,英国历代国王通过与法国的一系列联姻,成为了法国大片领地上的主要封臣。1346年,英王爱德华三世终于提出要求享有全部法兰西王国的继承权。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华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国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争夺卡佩王朝继承权。另一方面英国为了争夺在法境内与英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的佛兰德尔和阿基坦地区,于是1337年爱德华三世称王法兰西,腓力六世则宣布收回英国在法境内的全部领土,派兵占领耶讷,英法战争打响。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持续了116年,直到1453年才结束,史称百年战争。战争使法国大片土地被英侵占,国王被俘,国内矛盾越发尖锐。人们对败退归来的骑士深感不满,大加责难,骑士制度从此开始衰落。
  随着百年战争的结束,巴士底的这座要塞失去了防御外敌的作用。大概从16世纪开始,这里成了关押政治犯的监狱,因而它也成了法国君主专制统治的象征。
  路易十四时代,王室和贵族生活奢侈无度,再加上多次对外用兵,等政权传到路易十六手上,国内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人民对统治者越来越不满,纷纷策划暴动。
  面对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被迫在凡尔赛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寻求摆脱危机的出路。
  封建制的法国把国民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僧侣;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是平民。
  路易十六在“三级会议”上首先要求第三等级拿出钱来,解决国家严重的财政危机。但他又拒绝第三等级的任何改革要求,并在表决程序上耍花招,引起人民的强烈义愤。
  第三等级主要是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组成,他们要求改变封建专制的政治诉求得到广大巴黎市民的理解和支持。6月17日,参加会议的第三等级代表在人民的支持下,宣布由他们自己组成国民议会,代表全体法国人民讨论国家大事。路易十六匆忙下令出动军警,封闭会场,禁止国民议会开会。而国民议会决定于7月9日改名为“制宪会议”,公开与国王对抗。国民会议的主张赢得了不少第一、第二等级中倾向民主的代表,他们也纷纷前来参加制宪会议,路易十六恼羞成怒,向巴黎和凡尔赛调兵遣将,准备对制宪会议进行武力镇压。
  巴黎市民很快觉察到路易十六的异动,立刻上街举行示威游行,激动的市民们高呼“拿起武器”的口号,涌向路易十五广场,沿途不断呼吁群众和骑兵队加入起义的队伍。
  在巴黎群众冲向路易十五广场时,国王路易十六派出的军队赶到了。他们手执大刀,凶残地向赤手空拳的市民群众砍去,死伤者无数。
  7月13日清晨,由工人、商人等组成的起义者用短刀、斧头、石块作武器,猛烈地向反动军队进攻,控制了好几个街区。一部分士兵也加入了起义者的队伍中。起义群众在军火库和残废军人院中夺取了几万支步枪,并控制了除巴士底狱外的整个首都地区。制宪会议的代表们四处联络,准备建立国民自卫军。
  正当起义顺利发展时,人们发现一队国王的龙骑兵开进了巴士底狱,并运去大批军火。巴士底狱守备司令官在接到坚守的命令后,指挥着100余名守军,把大炮瞄准了起义者。
  “到巴士底去!”
  “打到巴士底狱去——”
  7月14日清晨,成千上万的愤怒的起义者向巴士底狱奔去。起义者冒着隆隆炮火,架起云梯,奋勇登城,经过4小时的激战,起义者牺牲了100余人。突然,一颗炮弹打断了吊桥的吊索,吊桥飞落在地,负隅顽抗的士兵也跌落下去。这时,起义群众潮水般地涌进了巴士底狱。
  起义者打死了顽抗的敌人,活捉了监狱长德洛内,控制了整个局面,攻占巴士底狱获得成功。
  巴黎人民在攻占巴士底狱的当天,开始拆毁巴士底狱的城墙,以表示彻底肃清封建专制的决心,并在废墟上插了一块牌子,上面写道:“这里埋葬了巴士底狱”。后来巴黎人还在巴士底狱的旧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广场,并把拆下来的石头铺到塞纳河的协和桥上,供路人践踏。
  巴黎民众冲击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为了纪念7月14日这个光荣的日子,法国人民把它定为法国的国庆日。随后法国各个城市纷纷仿效巴黎人民,武装起来夺取市政管理权。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制宪会议掌握了国家大权。1789年8月,制宪会议颁布了“废除一切封建义务”的“八月法令”。紧接着又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了“人身自由,权利平等”的原则。
  
  
  “王冠之宫”
  克隆堡宫最初由荷兰著名建筑师汉斯·范·佩春设计建造,后由于设计上的分歧,范·佩春一气之下辞职不干了,主持者不得不另聘荷兰建筑师安东尼·范·奥泊贝根继续建造。
  宫殿用岩石砌成,加以褐色的铜屋顶,显得端庄雄伟、气宇不凡。丹麦国王菲特烈二世兴奋地看到这座当时北欧最精美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宫殿,便送给它一个好听的名字“王冠之宫”。菲特烈二世在此只享受了3年,于1588年去世。即位的克里斯钦四世也很喜爱这座古堡,经常在此居住。
  克隆堡宫历史上曾遭受两次劫难。第一次是1629年9月24日深夜,城堡突然起火,大火吞没了一切,惟一幸免于难的是宫内的教堂,当地人认为这是基督显灵保佑的结果。当时丹麦刚刚经历了漫长战争的创伤,国库空虚,百姓极力反对修建新宫,但克里斯钦四世不顾人们的反对,决定用征收的关税重新修建这座宫殿。1637年克隆堡宫被修建一新,在修复的过程中,建筑师不惮改变祖宗法度,将宫殿的屋顶从原来的圆形螺旋塔顶改为现在的尖塔顶,使它具有巴罗克建筑风格。
  第二次劫难是在北欧7年战争期间,瑞典人征服丹麦后进驻克隆堡宫,从1658年到1660年,在此统治两年,将宫内财物洗劫一空。此后,国王菲特烈四世加强了克隆堡宫周围的防御工事,宫内也不断得到修葺。
  克隆堡宫的3座塔楼是饶有意味的。中间的尖塔名为卡格堡塔,右侧的为王后塔,左侧最高的为号角塔。由于此堡地处厄勒海峡最狭窄的出口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因此从1785年起这里被辟为军营,宫外还装备了火炮。
  丹麦史书记载,1427年时,克隆堡宫所在地叫做“钩子要塞”,是哥本哈根的一个重镇,用以控制厄勒海峡这条海上要道。由此可见,克隆堡宫的宫殿角色一直是短暂的,堡垒的意义却贯穿始终。事实上在这座城堡中,不难看出它的多功能的设计。有迷宫一样四通八达的秘密暗道,有关押犯人的阴森的牢房,城堡的下面还有一座庞大的地下工事。
  这个地下工事在战争时被用作士兵们的掩蔽部,四周筑有箭垛,可以射击地面上的敌人。这里有一座身穿戎装,按箭坐睡的石雕像,名为“丹麦的霍尔格”。这位“霍尔格”是海盗时期抵御外敌的一名勇士,曾立下赫赫战功,在国土安宁时他虽然泰然入睡,但仍手扶宝剑,随时准备挥剑卫国。
  地下工事与国王的卧室有秘密通道相连,战事一旦不利,国王就可以通过地下工事逃之夭夭。
  
  查理一世的囚禁地
  吸附在温莎堡上的历史故事使这座城堡具有了迷人的色彩。除了克伦威尔发动了著名的“掘地运动”以及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与之有关外,英国爱德华八世与辛普森夫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也使温莎堡名声大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