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两种境界

作者:周 实











  人是需要自信的,但又不能过于自信,过于自信了,就自以为是了。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一般说来,习惯说是孔子说的,已经约定俗成了,不少大人物或者小人物,都是这样说。我也习惯这样说。前不久的文章里,我还曾经这样说。但你若去查《论语》,就会发现不是的,这话原是曾子说的。曾子何人也?曾参也,孔子弟子也,小于孔子四十六岁,其父是曾皙,也曾事孔子。事实就是这样的,《论语》也曾看过的,为何还是依习惯说是孔子说的呢?这就可见自以为是容易导致轻率了。
  再说“吾日三省吾身”。一般来说都理解为每天反省自己三次。这个意思也没有错。但你若去翻《论语》,内容就不相同了。《论语》原文是这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成白话是这样:“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这才是曾子所说的“三省”。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对人。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一时一事,修己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经验,求取新知识,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就会僵化。
  为人如此,当然很累。所以,在孔子眼里看来,曾子是较鲁钝的,气象也狭隘不大。他能获孔子多少真传,我们真的难以断定。他的意见也未必能完全代表孔子的意见。但他勤勉,兢兢业业,既不从政,又不经商,一心一意,全力治学,孔子之孙也从他受教,孟子也归于他的旗下,他的影响反倒极大。由此亦见,人的天资并不能限定人的成就。困知勉行,虽愚必明,虽柔也能致强也。
  孔子呢,不同了。依照一般看法,孔子当然是个天才。谋事必忠,交友必信,舒放开阔,博大自然,爱好知识“发愤忘食”,追求真理“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曾参是个知之者,孔子是个乐之者,两者境界不同也。
  两者境界若析之,可借禅宗两句诗:“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此为曾参境界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才是孔子境界也。
  人间天才毕竟太少。刚毅木讷也能近仁。
  (摘自《两种境界》,青岛出版社2007年1月版,定价:1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