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农民日记中的历史风云

作者:侯永禄











  本文摘自《农民日记:一个农民的生存实录》,这本日记道出的是农民的心声,绘出的是抹不去的岁月痕迹。
  
  
  【背景链接】
  1958年,中共中央肯定了人民公社是“一大二公”地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一种最好的组织形式。全国农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以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展开。8月,中共中央号召全民开展大炼钢铁运动。
  1958年8月27日,《人民日报》用通栏大标题发表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署名文章,称山东省寿张县“一亩地要产5万斤、10万斤以至几十万斤红薯,一亩地要产一两万斤玉米、谷子,这样高的指标,当地干部和群众讲起来很平常,一点也不神秘。”
  1958年9月1日的《人民日报》又发表了“徐水人民公社颂”,轰动了整个中国。文章称“一亩山药120万斤”,“一棵白菜500斤”,“小麦亩产12万斤”!
  侯永禄以共产党人大干社会主义的冲天干劲,全心全意地投身到“一天等于20年,共产主义在眼前”的“大跃进”运动中。“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公社食堂吃饭不要钱,想吃多少吃多少,“两年内建成一个像样的共产主义”,成为千千万万个跟侯永禄一样质朴的农民的现实生活和近在咫尺的向往。
  1958年2月19日(大年初二)
  我今天就去社里办公了。我决心要用实际行动来大跃进,破常规。我核算出各队应交售的棉籽斤数:按每10斤皮棉应有棉籽18斤来折算,全社应有棉籽21.6万斤。
  1958年2月24日(正月初七)
  各个高级社的干部都到区上开会,听取省上召开的大跃进誓师大会的精神。会议要求各项工作都要快马加鞭地大跃进!要突破常规,大干快上!要大修水利,要大办农业,要大炼钢铁,要把旱地变成水浇田。会议一直开到天黑,新月初上时才散会。
  1958年2月25日
  今天,靳自荣主任和我研究路井社的五年规划。根据区上的要求,要把天上的水蓄起来,把地下的水挖出来,搞好抗旱,勇夺丰收,要求各个地头都打水窖。大家在干部会上讨论后便立即行动。我便和本队会计崔子玉带头打水窖,一连打了3天。
  1958年2月28日
  我接到通知,又去县上参加会计组长会。吕鸿生在会计会上作了报告。他要求在中央提出了《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省里和县里先后提出了大跃进的奋斗目标后,在第一期整风结束、第二期整风开始之时,财会工作也应大跃进,以适应生产的需要。要实行“以产定工”,推行“一年早知道”,实行“财权下放”。
  经过四天的学习讨论,路井社提出的财务工作春季大跃进的口号是:
  苦干十三天,旧账清理完;连战一礼拜,队账建起来。计划制定好,填发早知道;教会会计员,社社三包全。鼓起革命干劲,打垮暮气沉沉;苦干再苦干,半年工作一月办。
  1958年8月7日
  我早饭后便坐上汽车去渭南参加县上组织的统计工作现场会。到渭南时才日色过午。我和雷文现去双王乡八里店看了植棉能手张秋香的棉花。棉株已有5尺高,每株已长出了十七八个棉桃。每亩4700株棉花,标牌上的指标却竟是亩产籽棉7600斤,真惊人!
  1958年8月8日
  我们集体去程家乡参观了统计工作的“三台”(光荣台、评比台、批评台)和“五化”(行动军事化、作风群众化、报表快速化、数字准确化、统计图表化)。他们的统计图表化,搞得相当好。
  1958年9月1曰
  我把连夜绘制的“比武台图”贴在会计室的大门外。“比武台图”上端端正正地写着“金子入炉辨虚实,好汉擂台见高低”14个大字,从上至下共分3层,从左到右共分22个小队。图内写着各队工业集资所完成数字的百分比。图的上层为上游,中层为中游,底层为下游。每“游”又分3层,共9层,各层分别绘有图形和文字:
  一层图为红旗,文字为:人人夺红旗,个个争第一。
  二层图为卫星,文字为:遍地放卫星,到处立奇功。
  三层图为火箭,文字为:速度赛火箭,干劲冲破天。
  四层图为飞机,文字为:飞机不加油,落在人后头。
  五层图为汽车,文字为:汽车居中间,松气落后面。
  六层图为自行车,文字为:苦干加巧干,才能奔向前。
  七层图为跑步,文字为:快跑来不及,插翅飞上去。
  八层图为慢走,文字为:稳步慢腾腾,未闻跃进声。
  九层图为睡觉,文字为:警笛嘟嘟叫,他还在梦乡。
  1958年9月2日
  晚上,我写好统计工作的喜报,召集起22个会计,敲锣打鼓地把喜报送到了公社,算是实现了统计工作上的“三台”和“五化”。
  路井高级农业社第四队的农忙食堂也在大跃进的热潮中诞生了,食堂地址就在侯桓和家的大门房里,队里专门抽出几个手脚麻利的妇女在食堂做饭,真像办喜事一样。做饭的人鼓着心劲,起早睡晚,总想把饭做好,显显自己的本事,让人知道咱有两下子。下地割麦的人又累又乏,回来后不用进灶房做饭烧火,就能吃上可口的饭菜,真是人人说好。我专门用红纸写了段快板贴在食堂门口,鼓励大家的热情:
  
  食堂新,食堂好,食堂就是大锅饭,
  能喝热汤吃热饭,省人省钱省时间,
  能吃几个拿几个,爱吃啥菜把啥端,
  门前拉的广播线,边听唱戏边吃饭。
  炊事员,真能干,做的饭菜香又甜,
  烧的开水滚又煎,蒸的馍儿松又软,
  为了生活更改善,晚上还把花卷垫。
  社员个个心喜欢,跑到地里干得欢,
  脱了夹袄换单衫,脱了衫子光身干,
  浑身汗水如雨点,一个更比一个欢。
  这个食堂因为是农忙性质的,虽然只办了几天,但群众却比较满意。不久,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各队都办起了食堂,我便起草了食堂建账意见,召集各小队会计和各食堂的管理员开会,学习并讨论了食堂建账的意见,随后立即刻印馍票、菜票等,发给各队食堂。
  1958年11月1日
  全公社宣布吃饭不要钱。我十分惊奇!难道真的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吗?真的到了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觉悟极大提高的程度了吗?真的能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了吗?那么,为了定额记工,为了包工、包产、包投资的“三包”,让人辛辛苦苦,不知熬了多少透天亮干的工作真的就不需要了吗?吃饭不要钱,那么食堂也就不要馍票、菜票了吧!财会人员也就轻松多了。真是谢天谢地,谢谢党和毛主席了。
  吃饭不要钱的政策一宣布,食堂真的也就不要馍票和菜票了,人们能吃多少吃多少;做活也就不记工了,什么“三包”,什么以产定工、财务包干、定额记工,一律不要了。大家都以冲天的干劲、饱满的热情干活就行了。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有活哪里干,哪里有饭哪里吃。队与队之间,可以互相支援,大力协作,不讲报酬,真是共产主义精神大发扬。但这只是外表看起来轰轰烈烈,干劲冲天,干出事儿来的实际效果并不大。每天晚上,队长出工铃一打,临时组织突击拉粪。几十个人拉一个大胶轮车,送上一两回粪,回到食堂大吃一顿。有人拉车时也挂条绳,车跑得快,他落在后边,赶也赶不上,咋能使上劲呢?拉毕到食堂吃饭时,吃了一碗又一碗,直吃得口里发哼声,几乎走不动。形成了“干活磨洋工,吃饭放卫星”的现象。大多数人出勤不出力,到场算个数,有时连勤也不出了,今天你有病,明天他感冒,出现了“病人多,孕妇多,产妇多”的“三多”现象。特别是一些重活、累活,像除圈、铡草、轧花等没人爱干。
  【背景链接】
  1966年8月8日,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 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1966年8月8日
  中共中央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随后又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从批判声讨周扬开始,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