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感恩:人性的酵母

作者:金忠明 葛大汇 唐安国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赖、感激和回报,也是整个社会得以和谐与稳定的基础。
  
  金忠明(以下简称金):最近看到上海正式颁布《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第六条这样说: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礼貌待人,和谐邻里,学会感恩。这切中实际。今天许多孩子缺乏感恩之心,包括中学生和大学生,父母已经尽己所能创造条件了,孩子还要跟同学攀比,嫌自己父母没能耐,有的大学生几个月不给家里打一次电话或写封信,待到期末结束前突然来一封信,就两句话:“我身体很好,勿念”;“我现在急需要3000块钱,请赶快汇到”。父母看信后非常寒心。
  缺乏感恩之心在整个社会也很普遍。不知中国人从何时不懂得感恩了。我们曾经是“以孝立身”的国家呀。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人们不知感恩:不知感恩父母、亲友和自然,更不知感恩为我们提供优质服务的社会无名人士。
  葛大汇(以下简称葛):“感恩”确实是令人“动容”的话题。突然让我想起一个情节:每年大年初一,我心里就会很焦虑,因为我要去见两位老师。一位是我中学的地理老师,一位是我小学的数学老师,现在他们都八九十岁了。那位小学老师,以前是湖南长沙抗日演出队(文工团)成员,很有才华。每次见她我都要带一盒蛋糕,实际上她太老了,是不能吃的,但我总想象着把它当成吉祥物送去。你讲到“感恩”,我一下子想起这位老师,因为这个词就是她写在黑板上教我们的,许多情景就立刻会浮现在眼前。每年大年初一我都要去看望两位老师,因为我要感恩。“文革”时期“感恩”这个词一般用在政治上:感恩国家、感恩社会主义。有句话叫“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当时“感恩”这个词是个政治术语,很少用在个人身上,现在这种意识形态色彩逐渐褪去。我觉得“感恩”首先是一种良知的汲取和被感动与回报,是对别人美好品格或给予(不仅指经济上)的感动。若人人都有这种心态,推及整个社会,赐予者和被赐予者会产生平衡。社会总存在贫富、贵贱和愚智差异,如果社会能产生感恩机制,就会形成平衡。
  金:给冰冷的社会注入温情,人间就会产生诗情画意!
  葛:讲得好!《大宅门》里的白景琦养了一个特别爱吃卷饼包肉的乡下穷伙计郑老屁,他们本是雇主和雇工关系,在旧时代穷伙计对社会不满,也有抗争,但这位琦老爷就收养了这位全家都惨死在乡下灾害中的郑老屁,这只是白景琦众多伙计中的一个,对其他伙计白景琦也一样好。于是反过来伙计们对他也无比忠诚,这里就有很强的感恩之心蕴藏其中。因此这部电视剧可信、可看、感人。
  金:“感恩”是人性最基本的冲动,在动物世界中都存在。我惊诧于人怎会丧失感恩之心。以马为例,盖世英雄项羽的坐骑名唤乌马,当项羽被围陷入“四面楚歌”之时,项羽自刎,乌马也随之投河自尽;唐代开国元勋秦叔宝所乘马号忽雷驳,秦琼平日对此马十分珍爱,他死后,此马“嘶鸣不食而死”。此外西方人喜欢在家里养宠物,又以狗居多,因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是最懂得报恩的动物。在动物世界,马、狗等还保持着最朴素的动物情感——感恩,而在人类身上却在不断淡化!
  葛:看《动物世界》时一方面我们会看到其中弱肉强食的一面。但更多的时候,动物之间的母性、亲子之情及和谐关系无处不透射出感恩。
  金:我想起读大学时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论德育、智育和美育的一体化》,文中用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一句话:培养孩子的德性要从孩子与家庭、父母的感情开始,小孩子先要爱他的父母,然后才能爱祖国、爱人民、爱上帝。爱应从最切近的人——父母开始。当然那时也不忘添上一句:“当然了,像夸美纽斯的观点实质上还是典型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否则文章不好发表。
  葛:当时国人只能感谢一个对象:党和政府。不管做对做错,都要感谢;不管有理无理,一律感恩!除此以外的其他感谢都是资产阶级思想——包括感谢父母的“孝”也是封建残余!
  唐安国(以下简称唐):我想从两个层面来谈一谈,第一层面是为何要感恩。感恩最根本的一点是因为人类或具体的人是相互依存的,这种依存关系决定了你是我生存或发展的条件,不把对方看做敌人,而看做自己发展的前提条件。刚才说到自然,她是我们生命存在延续的前提;父母是生命起始的前提;同事、同伴、朋友是做成事情的前提;导师是学习的前提……事物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感恩的面相当宽。第二层面是感恩的对象。因为前面有了这个前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相互依存,都是与其他事物、其他人有联系,所以感恩的面很宽泛,不只是某一个方面。
  金:感恩是双向的,今天讲的是学生要感恩父母,父母也要感恩孩子,西方的父母生一个孩子,就说这是上帝赐予的最宝贵礼物,要感谢上苍,我也要感谢我的儿女,她给家庭生活带来欢乐和活力。
  唐:什么时候开始“感恩”的说法受到了冷淡甚至是排斥?我想是从强调阶级斗争后,从那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开始淡薄了。
  金:讲到关键问题了!
  唐:阶级斗争强调的是一方打倒另一方、一方消灭另一方,只有战胜了你、克服了你,我才可以生存,是一种你死我活、鱼死网破的斗争。试想我怎么可能对你感恩?!讲感恩就会瓦解斗志,我就不可能战胜对方。同事之间、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逐渐被阶级斗争带来的仇恨所左右。父母尽管给了我生命,但是如果父母是站在敌人一方,或站在跟我对立的阶级的一方就坚决划清界线。
  葛:唐老师的话涉及到人性问题。这使我想起若干年前,有个“中间人”的说法,而阶级斗争只会把人变成两个极端,非此即彼,经典名言是:“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在这种扭曲了的政治和哲学思想背景下,把人性具体的、综合的东西支解了,不可能还原为本来的面目、真实的人。人,除非像希特勒这种极个别的“真正”极端反人类的“非人”,就人性的两个极端来说,绝大多数属于中间地带的人,是一个过渡的状态,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出倾向于某一端的人性,而在另一些事情上倾向于另外一端。“中间人”这个说法很有内涵。感恩的本质是人性沟通,体察他人的良知,从而使自己的良知得到满足,是两个良知之间的沟通与交换,将之放大,人性就会更加丰满。它是人类的积极思想。
  唐:最近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非常好,因为感恩首先要在低年级孩子身上植根,这个年龄段最需要给他们注入感恩思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得到他人恩惠,就应思回报: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回报他人。现在的学生缺少感恩之心,是整个社会的氛围造成的。尽管一些家庭有这种教育,但普遍而言这方面的教育是比较薄弱的,尤其是受到整个社会氛围的冲击。现在讲和谐社会,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赖、感激和回报,这也是整个社会得以稳定的基础。举一例子:研究生写论文,按程序规定要有个后记,后记里讲你这篇论文得到哪些人的帮助,谁给你提供资料,谁点拨了你思路,谁跟你一起讨论。这时你得感谢别人,这个单子越全越好。也就是说你要清楚这篇论文是在很多人的共同努力下、很多人的帮助下完成的。
  金:有些有个性的学生不写后记,也不是真的不懂这个礼。我能感觉出来,学生对老师还是挺感激的。有些学生觉得写后记很别扭,这恰恰是社会没有形成正常氛围。刚才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受过人家恩惠,就应该非常感激地、非常自然客观地在后记中表述出来。但在某个时期,如果你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别人反而觉得不正常、矫情、虚伪;说得更难听一些,就说这个学生喜欢拍马屁,中国人在某一个时期总把正常的感情看成不正常。有些人会嘀咕:你为何要如此矫情,你是不是又想得到什么好处,表达得这么肉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