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让人担忧的“问题孩子”

作者:李振斌 李洋任











  
  三年前仲秋的一天,我们参加了一次让人难忘的家教研讨会,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几位母亲的谈话曾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一位中年妇女对身边一位稍年轻些的母亲说:“让你再生一胎,要不?”这位年轻母亲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不要,打死也不要!”让人意外的是,年轻母亲刚说完,周围的几个人竟随声附和:
  “可不,现在的孩子太难带!”
  “心扒给他们,也感动不了他们!”
  这使我们十分震惊。早就听说过欧美、日本一些年轻夫妇不要孩子,被称为“丁克一族”,原因是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对生儿育女承担责任,而眼前这些母亲们不同。事后,我们采访了这些母亲,得知她们绝不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她们都非常喜爱孩子,对抚养孩子也都十分尽责。她们之所以不想再要孩子,是孩子伤透了她们的心。
  那么孩子到底怎么啦?
  
  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
  
   2004年11月1日下午,南京大学逸夫馆楼左前方公告栏上张贴了一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给大学生儿子的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人里出的唯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的确,你考上大学,你爸妈确实为你骄傲。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我们那阵,上大学不是凭本事考的,要看手上的茧子和出身成分,有些人还要用贞操和人格去换。这也就是我们以你为荣的原因。然而,你的骄傲却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同院里你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咋样的,你知道吗?
  后来,随着你读二年级,这种痛苦煎熬逐渐少了,据你那位高中同学说,是因为你谈恋爱了。其实,她不说我们也知道,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
  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最令我伤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这之前,我在报纸上已看到这种事情。没想你也同时看到这则新闻,一时间相见恨晚,及时娴熟地运用这一招,来对付生你养你爱你疼你的父亲母亲。虽然,得知真相后我并没发作,但从开学到今天,两个月里,我一想到这事就痛苦,就失眠。这已经成为一种心病,病根就是你——我亲手抚养大却又倍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一位辛酸的父亲
  
  这位“辛酸父亲”的来信,让每一位善良的父母看了,心里都一定会如同压上了一盘粗粝而沉重的石磨,让人无法喘过气来。
  然而,这封信中所说的情况是否仅为一个特例而不具普遍性呢?为此,《现代快报》记者在南京大学师生中采访,听到的却是让人失望的信息,不少学生议论:“是的,这种现象太正常了,哪个学校都有,我们南大应该算是好的了。”该校中文系一同学还告诉记者,据他了解,有的同学一个月就能花掉两三千,有女朋友的花费更大,出门旅游,节假日还要玩情调,没钱怎么行?但除了个别大学生勤工俭学,绝大多数大学生几乎都没有收入来源,他们只好从双亲那里榨取。南大外语系一位教师也介绍,大学扩招后,不少家底殷实而又不肯努力读书的人也进了大学,使近年来高校里的学风越来越差。少数学生不爱学业忙于享受,必然对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冲击,导致盲目攀比,把额外的负担甩给生活本来不易的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他们时,一些同学甚至会生出怨恨之心,恨自己投错了胎,摊上了没本事的父母。
  
  
  可怕的生命冷漠
  
  那是2002年初冬的一个午夜,某高校静静的女大学生楼内,突然传出一个女生尖锐的惊叫,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一个上洗手间的女生无意间发现有一男生正爬上阳台,往女生宿舍偷看。随着女生的尖叫,刚爬上阳台的那名男生一失手,从四楼重重地摔了下去。得知是偷窥者,并且已摔下了楼,大家又兴奋,又害怕,整个晚上都在小声议论。有的说:“流氓,真该抓起来枪毙。”有的说:“最好现在就把他摔死。”还有的则义愤填膺:“现在这社会风气,人们怎么一个个这么变态、无人性!”大伙儿几乎众口一词:应该把这偷窥者押上道德法庭审判,抽筋剥皮。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想到,这偷窥者摔到地上是死是活。据后来一些同学说:好长一段时间都还听到这名男生的呻吟。但却没人及时救援,甚至连个救援电话都没人打。
  第二天天快亮时,摔下楼的男生才被清洁工发现,喊人把他送到医院,但因抢救太迟,没能挽回他那年轻的生命。事后人们得知,该男生是个大一新生,来自偏远农村,成绩很好,可没想到他会有心理问题。事情过后有人在反思:仅仅是这名男生有心理问题吗?那些明知一条鲜活的生命,仅仅因一个偶尔的错误而在寒夜中慢慢死去的大学生们,她们就没有心理问题吗?人们对生命为何如此冷漠呢?!
  对生命的漠视,又何止上面那些“高雅、脆弱”的女大学生们,打开报纸、杂志、电视、网站,一组组青少年对生命残忍、冷漠又血腥的报道让人触目惊心。
  一名15岁少年,因向一幼童要钱幼童没有,他就威逼幼童回家去拿,幼童不从,并转身要跑,这恶少便恼羞成怒,竟追上去将幼童推入一深坑,幼童摔成重伤昏迷过去。恶少见状,扬长而去,致使幼童因流血过多而死亡。该少年被抓获后,公安人员问其为什么不救幼童,恶少满不在乎地说:“为什么要救他?救他了,他会喊人来抓我。”
  某小学3名同学放学后约好一块到河里去洗澡,由于几个人都不会游泳,便在河边浅水里玩,不料同伴高栓一不小心滑到河里的深水区,先是拼命挣扎,随后便沉入了水底。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同去的2名同学非但没有呼救,反而拿走了高栓放在岸上的衣物中的钱匆匆跑开,随后找了一家影院看电影去了。
  每当在报刊电视上看到这类消息,心里总有种挥之不去的悲伤和沉重,我们的民族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对生命的冷漠,是一种最可怕的冷漠,这种冷漠导致的人际关系让人无法接受,甚至会导致亲情的彻底丧失。湖南一对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因不满家庭干涉俩人早恋,竟喝下剧毒农药自杀。自杀前,他们留下一封简短而又绝情的遗书:“不怪爸爸妈妈,就当没生过我们。”本来他们会有幸福美满的未来,但由于对生命的冷漠,竟以这种惨烈的方式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并将悲伤和谴责永远留在了疼爱他们的父母心中。
  孩子对生命的冷漠,可以说是我们教育缺失的一种恶性体现。正是因为一些学校和家庭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和身体,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以致一些青少年心理出现问题、发生扭曲时,得不到及时纠正,而走向犯罪的深渊。面对孩子的生命冷漠,我们除了教育孩子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对法律的正确认知外,还要让孩子知道在生与死二者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存在。我们还应告诉孩子,在解决一些不顺心的问题时,除了最愚蠢的暴力和极端手段外,还有其他许许多多方法,而且用其他方法会使问题解决得更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