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民间习俗背后的文化蕴含

作者:佚名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是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俗信。许多地区的人们认为,老人到了七十岁以后,如果到了亲戚或朋友家,主家不应该强留其住宿;到了八十岁以后,便不要再强留其吃饭;到了九十以后,如果老人自己想走,便不要再留他多坐。如果违背这种俗信,人们认为可能会给老人家和自己家里带来不吉和灾难。尊老重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民间俗信看上去似乎与传统美德相违,但从中国传统养葬习俗和人的生老规律来看,也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中国人对自己的双亲和没有亲生子女的孤寡老人,具有传统的赡养秩序和终老习俗。一般情况下,父母由亲生儿子们共同赡养送终。如果儿子早于父母去世,则靠孙子赡养。如果没有儿子只有女儿,一种情况是给女儿招赘女婿上门,由女婿和女儿共同赡养送终,即所谓“招养老女婿”。另一种情况是等女儿出嫁后,同没有儿女的老年夫妇们一样,过继他人的儿子上门做养子,继承财产、养老送终。这种传统赡养秩序的特点是,老人们始终不离开他们生活了一生的生存环境,从熟悉的生存环境中得到主人感和生存安全感的双重满足,从而平静安详地安度晚年。这种传统赡养秩序又给中国老人们造成了另一种心理现象,即非常重视他们的最终离世之地。圆满理想的目标是在自己家的正房中离开人世,即所谓“寿终正寝”。
  在中国传统赡养秩序中,作为赡养者儿孙辈是以“孝顺”为道德准则的。“孝”指赡养父母尽心尽力;“顺”则指对父母意愿的遵从。父母的愿望是寿终正寝,儿女们当然应该遵从老人的心愿。对儿孙辈来说,只有使老人顺心如愿地寿终正寝,才能被社会舆论视为符合“孝顺”的赡养道德规范。在这一点上作为赡养者儿孙,和被赡养者父母的愿望是一致的。人到七十岁后已进垂暮之年,病老弃世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外出不幸死丧他乡或亲友家中,首先是违背了老人们寿终正寝的心愿。其次是赡养老人的儿孙们会因自己不孝,使老人外出死于他乡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和社会舆论的批评。再次是接待老人的亲友家会因老人不幸死于自己家中,产生许多尴尬和麻烦。显然这种局面是人人都不想看到的。因此,老人们到了七十岁以后,儿孙们都尽可能劝阻老人到亲友家走动。亲友们也并不欢迎老人们到自己家里来。当然。这并不代表老人的亲戚们对老人没有亲缘感情。这种老人与亲戚间的亲缘感情交流,在民间遵循着另一敬老尊长秩序,即每逢过年过节晚辈应主动去看望前辈,同辈年轻者主动去看望长者。即便是有这样的亲缘感情交流机制,作为儿孙辈也不愿老人外出。但因特殊情况,如家庭矛盾,想念亲友,年节去探望比自己更老的长辈等原因,老人外出去亲友家的事还是时常发生的。遇到这种情况,亲友们会想法劝老人尽快回家,或通知老人的儿孙们尽快接老人回去。民间对待外出老人“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的信条,是说年龄越大发生不测的可能性越大。民间所说违背这一信条带来不吉和灾难,主要是指万一老人发生不测,会给接待老人的亲友家带来许多意外的麻烦。
  
  前不栽桑,后不栽柳
  门前房后,种上几棵树,不仅能美化环境,也是一项经济收入。
  但是,什么地方栽什么树,民间很有讲究。如:
  门前一棵柳,珍珠玛瑙往家走。
  门前有棵槐,金银财宝往家来。
  门前植柳、槐为好。还有一句民谚云:
  前槐枣,后杏榆,东榴金,西柿银。
  庭院之中,植什么树,栽什么花,也有讲究:
  前兰后桂庭牡丹,迎门松竹梅耐寒。
  影壁墙上爬山虎,金银菊花门窗前。
  刺梅不是庭中物,除去丁香留金兰。
  小桃花开红似火,月下夜赏斗颜鲜。
  这些花草树木,有些是根据位置安排的,如“影壁墙上爬山虎,金银菊花门窗前”;有些则是从审美情趣出发,如“前兰后桂庭牡丹,迎门松竹梅耐寒”;有些则是心理需求,如门前植柳、槐、枣,乃取其谐音“流”、“怀”、“早”,意为珍珠玛瑙流入大门,怀有金银财宝,早生贵子。
  最忌讳的是门前栽桑,院中植杨,屋后种柳。谚云:“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中不栽鬼拍手。”所谓的“鬼拍手”,即杨树,民间又叫“呱哒手”等。刮起风来,杨树叶子“哗哗”响,噪得人心烦,也易为盗者遮音,故此院中不可植此树。桑与“丧”音近,民间忌讳;柳与“流”谐音,屋后植柳,有金钱财宝流出之嫌。
  这种俗信,应是汉唐以后形成的。因为,在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的竹简中,有门前植桑的简文。这条简文讲的是某乡一个官吏奉县丞之命,查封一个人的家产,此人家产有:“一字二内,各有户,内室皆瓦盖,木大具,门桑十木。”意思是说,这人有堂屋一间、卧室二间,都有门,房屋都用瓦盖,木构齐备,门前有桑树十株。可见,当时云梦一带并不忌讳门前植桑。云梦古属楚地,楚地巫风极盛,素以“好巫鬼,重淫祀”著称,却不见“前不栽桑”这条俗信。君不见蚕茧之乡遍地皆桑,也不忌讳房前屋后,并以“桑梓”代称故乡,可见此俗信未必死板恪守。
  “前不栽桑,后不栽柳”这一俗信,乃后人的一种求吉心理,也是一种迷信说教,我们今日理应摒弃;“院中不栽鬼拍手”,乃是为了安静,尚有一点道理。
  
  山东人见面叫“二哥”
  “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不是个堂堂的数字,以它为称谓,总含有蔑视、贬评的含义,如:小二哥(酒店伙计)、二大人(官者之弟)、二大爷(横行乡里者)、二流子(地痞)、二小(奴仆)、二本(汉奸)、二水、二手货、二婚头(再婚妇女)、二毛子(洋人)、二奶、二房(妾)、二杆子(鲁莽之人)、二混子、二汉(男佣人);形容品质恶劣低下,则为“二虎八蛋”、“二性”、“打二五眼”、“二百五”、“二不楞登”、“二乎”、“二流大挂”、“二蛋”。但与山东人打交道,则必需称其为“二哥”。称“大哥”反而不高兴。这是为什么呢?
  一说老大为鳖。民间对鳖奉若神灵,而内心则是厌恶的,以为其寿百千年,必有灵,故称百岁之人为属鳖的,平时也以鳖为詈语。
  二说因为武大郎。《水浒传》和《金瓶梅》故事的发生地,主要在山东,其中潘金莲、西门庆、武大郎、武松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武大的猥琐,令人羞耻;武二的正气,刚烈,嫉恶如仇,令人称赞,堪为山东大汉的代表。
  三说因为老大憨。俗以为,弟兄同胞,一般是老大憨厚,老二精明,老三娇惯。
  四说老大在民间传说故事中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民间关于兄弟分家的故事很多,以“牛郎织女”为例,老大往往娶了一位没有仁慈心肠的恶老婆,便成了“妻管严”;父母双亡以后,不是好好照料未成年的老二,而是将其撵出家门。但后来,老大往往成为受社会公德惩罚者,如民间流传的一些贪心故事,说老二被老大骗入井中,或骗进山林。正遇到狐仙们聚会,谈论所见所闻,无非是××员外女儿生了一种奇怪的病,用××草就能治好,谁治好就招谁为婿;或皇帝公主生了一种奇怪的病,与池塘里鳖精有关系,除去鳖精,就会得到高官厚禄。老二按所说去做,果然娶得好妻,得到高官,而老大眼馋,去学老二,而葬身井水、林中、成了野兽美餐。
  五说因为孔子。孔子是山东人的骄傲,他的仁义礼智思想给予山东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而孔子正是排行老二。
  六说山东人谦虚,不愿被人视为“大”,故而喜欢被人称为“二哥”。
  但也有例外。在鲁南广大地区,则禁忌人家称自己为“二哥”。其中原因,有的说“老大王八老二鳖,只有老三是好人”;有的则说“老二”在民间指男性生殖器,除非排行而称二是无可奈何之外,外人称“老二”,就是污辱自己。
  一个称谓,打上了鲜明的地方文化烙印。在旅游成为一种文化消费的今天,必需知讳问禁,只有这样,才能既尊重了别人,又方便了自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