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绿树与黄沙:地球的多彩性

作者:且 东











  
  地球能够保持稳定的基础,就是具有多样的生态系统。
  
  某件事情若是成为潮流,那么盲目和偏颇就难免会出现。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人们错误地认为麻雀就是害鸟,消灭它们的态度是如此的执著,如今看来这种想法真是可笑。不过,如果不把致使人们如此盲目的根本原因找出并消除的话,消灭麻雀这样的潮流或者运动依然还会出现。
  现在的新一轮盲目潮流就是绿化,当然植树并不等于绿化,就算是,它的分量也太轻了些。生态才是人们真正应该注重的,植树绿化是人为的绿色,而生态却是多彩的。
  在地球的陆地表面上有32.6%是森林,这个面积超过了草原和农田的总数值。而在地面上90%的植物和生物量都是由森林提供的,森林本身就是最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是地球的基因库。
  森林的作用是如此之多,它能净化空气还能优化环境,也可以说是地球的肺。此外,森林还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理想家园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森林就是绿色的代表,文明的象征。
  不过,地球却是多姿多彩的,除森林之外还有草原、荒漠、沙地、戈壁、大海、雪山等等。如此丰富的色彩,当然没有必要都换成绿色,更不必都变成森林。
  作为地球必不可少的森林,它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仅仅在内蒙古就有53个群系的森林,如此看来一再地增加森林的覆盖率,也并非多多益善。
  分布在地球上的各个地区,就好像人身上的器官,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特点。谁都不能代替谁的位置,更不能轻易地改变。就好比不能把手和脚调换位置一样。
  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热量,地球把这些最优越的自然条件,都给了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伴随着生态条件的变化,树木由翠绿变暗绿,叶子也逐渐枯萎到再次生长出来,树林也由密林变疏林。
  北方天然林即使是由单一的树种组成,林下灌木、草本、苔藓等也同样是很丰富,而由几种树木组成的人工林是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的。天然林是大自然在经过了千万年,甚至亿万年的磨合后而形成的,这里面拥有无穷的信息量和稳定性。但是人工林则是割断了自然历史,是单纯的靠人工维持的不稳定群落,这里面信息量、稳定性、经济、生态效益与天然林无法相比,更别提那些科技、文化的价值了。
  除了高产木材外,它的综合功能跟那些所谓的荒山、低产林,甚至被采伐一空的采伐地都不在一个档次。可是,既然如此为什么大面积的天然植被,依然在被人工林替代,就连蓄水功能比森林高几倍的,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大兴安岭水湿地也未能幸免呢?
  主要就是因为中国的林业实际上只是木材业,就是说把人工林与天然林放在了一起,当作森林覆盖率计算。人工林原本和农田、人工草地是一回事,应该划入到人工生态系统中。严重的采伐迹地如果能有时间长期的休养,也许还有康复的可能,而人工林和农田、人工草地一样,复原的可能性却不大。
  目前提倡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其实只是把农田变成了人工林和人工草地,给牛卸下车,再驮上包,离本来的面目已经越来越远了。
  全国范围的植树热潮,已经不记得是从几时开始流行的了。在上世纪的80年代时,各个中小学校甚至机关单位就开始行动起来,收集树种支援宁夏、甘肃的植树绿化。这个想法是好的,只是做法实在很荒谬。先不谈一些地方可能根本没有树木,就单单说假如从两广、福建和海南收集的树种,将如何能够穿过千山万水,克服亿万年生物的天性去安家呢?
  中国的人工林占林地面积的26%,占了世界发展中国家人工林面积的一半。内蒙古的人均人工林位居全国第一。发展人工林,很可能会成为今后林业战线的主战场,在全国的人工林中,时常见到的不过就十几种:杉木占15%,杨树占7.3%,还有松、刺槐、落叶松等。
  发育成熟的人工林已经失去了物种的多样性,在河南某地的人工刺槐林里,就只有一种草,而在附近的荒山上,一平方米内就有将近40多种的维管植物。
  在宁城县四道沟郁闭度80%的人工落叶松林中,六道木只有一株,雪白的凤毛菊2株,日阴菅2株,歪头菜l株,共4种6株。
  但是在这个地区的天然山杨白桦林中,10平方米就有乔木10种,灌木10种,草本27种,在天然香杨林中有53种。大兴安岭一些地方0.5平方米内的维管植物,人工落叶松林有12种,成熟后仅有1—2种,某些地段几乎全被针叶覆盖了。而天然白桦林有15—38种,天然落叶松林同样的丰富。在志一河林业局水湿地10年以上的人工落叶松林中,维管植物比栽前减少了56种。生物多样性不仅影响其综合效益,也是评价生态系统优劣的重要指标。
  
  人工林造成的土壤环境恶化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其中杉木的凋落物每年每公顷是23l公斤,阔叶树是258公斤。一公顷的速生林中每年会消耗或者带走40公斤的氮,23公斤钾,25公斤钙,4公斤磷还有6公斤镁。而单一树种的凋落物和它们对土壤元素选择性的吸收方式,会给土壤的理化性质带来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还会随着树龄的增长而逐渐加深。结果就会造成某种元素的高度聚集,而其他大部分元素的严重缺乏。
  一棵栽培了19年的杉木林,在60厘米深的土层中氮、磷、钾的含量分别是一开始的43.6%、24.3%和5.5%。
  1994年时,测出的旺业甸的人工落叶松林的0.20厘米的土层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表征土壤保肥能力的阳离子代换量、代换性钙、土壤转换酶、H2O、多酚氧化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放线菌含量,比荒山土壤均有所下降,少则下降百分之十几,多则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上世纪80年代之后,黑龙江、吉林、沈阳等一些地方的科研人员,都分别对人工的落叶松林土壤状况,作了大量的调查,而调查的结果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的活动,随着树龄的增加而迅速减退。随着人工林的扩大和成熟,对周边和下游的土壤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从而造成绿色的污染。
  在山区中,由于水源的上游只是来自本地区或个别山沟的营养,所以容易造成某些元素的缺乏,这就是山区的群众易患地方病的地理原因。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扩大到一定的程度时,人和牲畜的缺元素病就会更加的严重,发展下去将会严重的影响本地区以及周边地区群众的生活质量。
  人工林其实就和农田一样,是对土地的一种强压手段,这种作用的强度大大超过了严重的采伐。植被水土保持作用的大小,就取决于乔灌草结构的复杂性和根系的密集程度。而人工林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这个功能。
  1996年湖南某县的人工林大面积被洪水冲刷,发生了罕见的水土流失现象,就是十分典型的一个例子。还有,前几年敖汉旗一个布满人工油松林的山沟发生了洪水,造成了羊倌和羊全部遇难,而对面保留的天然植被更陡的山沟却安然无恙。
  人工林抵挡风沙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那满山遍野的鱼鳞坑,由于破坏了原生的植被,反而成了沙尘的源头。
  而内蒙古草原的造林计划,更是违反了自然规律的法则。那里一亩林地一天就要蒸发掉120吨水,那里是干旱的草原,又怎么能养起这些贪水的树木呢?如果水分耗尽,那么连以前的草原也将难以维持,并逐渐变成人工沙漠。
  也就是说并不是合适种树的地方,就是越多越密越好。首先还是要考虑到水分和营养的平衡,种树就像搞“计划生育”。一些荒山属于低产林地,这里只是指木材产量比较低,那么需要做的就是封山育林,而大自然就做得非常出色,而且还是完全免费的。
  树木中的一种元素过分消耗或是过分的聚集是很容易造成绿色污染的。听到绿色污染,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中国农业l/3氮肥造成的污染,损失高达250亿美元。在大气中CO2的增加,其中一个主要来源就是农业活动。而由于人工林的生物量大,持久,又对环境的作用显著,所以造成的绿色污染则更为严重。有些地区和城市,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水源的承受能力,过度的绿化,尤其是将当地的野草大量铲除,并大量的引种国外的草坪,为了维护绿色的需要耗费的大量水分、人力和财力,从而背上了绿色的包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