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如何当好新闻发言人

作者:吴建民











  
  吴建民,资深外交家,曾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中国驻法国大使,现任外交学院院长。
  
  细说三个问题
  
  刚才请5位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志作了发言,我发表几点看法。
  从这几位同志上台的举止、姿势来看,给人总的感觉是比较从容的,这是好的。发言人代表了官方的形象,走上台也好,讲话也好,整个气势应该是比较自信、从容的。刚才有的同志评论说有的嗓门高了一点,我赞成这个意见。为什么呢?中国人讲话喜欢大嗓门,但你看电视上比较成功的一些讲话,嗓门都不是很大。嗓门一大,涌血一多,形象就有一点受影响。讲到激动的时候当然要激动一下。我在联合国就人权问题和美国人吵架,他伤害到中国人头上了,这个激动是可以的,但是平常陈述时过分激动则不是太好。
  这几位到底是政府里挑选出来的,没什么准备,基本上讲得成形。有什么毛病?我今天着重给大家讲的是毛病。
  第一,没有研究讲话的对象。你们可以把讲话录音变成文字仔细研究,这些讲话很大程度上是给领导的汇报,是给中国人讲的,没有针对外国人的特点。他的讲话里有很多口号,我随便举个例子:“这里是投资兴业的热土。”译成英文是什么?发言人必须考虑,译成外文是什么?中国人听起来非常豪迈,但译成外文是什么,并不太清楚。“热土”,有的地方直译成——“hot land”,这个是什么意思啊?人家并不懂这个意思。这就是对对象研究不够。这是一批外国记者,他来到中国,虽待了一段时间,但这些记者长期生活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受舆论环境的影响,对我们是有一定成见的。记者的成见是什么呢?举个例子,“宣传”的英文叫“propaganda”,现在在欧洲、在美国,是“说谎”的代名词。恕我直言,中宣部后来发了一个文件,把它的名称译成“Department of Publicity”,对此我是有意见的:“Publicity”——广告。中宣部变成“广告部”了。1991年江泽民主席会见卡特总统时我在场,当时我在新闻司。江主席问他:“我们的‘宣传’翻译成什么比较好?”他提了两个词,第一个叫“information”,就是“消息”,第二个词叫“communication”,意即“沟通”、“交流”。我倾向于“communication”这个词。后来我又问过一位领导同志,我说为什么不用“communication”?当时人们有一种印象,认为“communication”是“交通”。这对英文的理解还有点停留在过去。白宫负责新闻的叫“director of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完全是对外沟通交流的东西,大家都懂,他是白宫的新闻处长,不是白宫的“交通处长”。国外大众传媒都用“communication”。
  我再回到正题来讲,你发言的本事,就是让对方听起来认为不是宣传,而是提供信息,这是一种艺术。怎么能够划清这个界线呢?我们现在的很多讲话,国内听得懂,国外听不懂!我们的很多东西讲得很大,成就是很大,但别人觉得你这是一种宣传。我要使人家感觉不到这是一种宣传,让人听起来,觉得有信息,有内容。
  这里有几对关系,我觉得要处理好。
  第一对关系,就是“虚”与“实”的关系。你们这5位同志的讲话录下来变成文字,“虚”多“实”少。所以我赞成广东这位女同志的发言,她一上来就讲,广州在17世纪,在世界十大城市中排名第四。这个信息外国人不一定知道。我觉得你们现在讲的很多东西,就像给领导、老百姓作报告,这些记者是来采访你这个省市、地区的,是来了解经济情况的。如果报道出去,商人来投资,能不能赚钱?这是他们最关心的。5个人的讲话,没有人举一个例子。这就是“虚”和“实”的关系。我处在你们的位置就要讲,我这个城市,从1978年到现在,GDP年均增长多少?外资进入年增长多少?我在法国每年对外讲话50次左右,我有很多数字,数字是必要的,虽然有些单调,但很说明问题。从1978年到现在,整个GDP年均增长多少?每年对外贸易增长多少?外资进入多少?我希望你们能把具体数字结合进来。据我了解,1979年到1989年,外资进入中国的是180亿美元。1990年到1995年,尤其是小平同志南巡以来,进人中国的外资是l118亿美元。从1995年到2000年进人中国的外资是2130亿美元。这说明外资进入中国的速度在加快。具体到你们省市,你们可以讲出一些数字吗?1979年到1989年是多少?1989年到1995年是多少?1995年到2000年又是多少?然后就讲,为什么会加快?外国人很关心投资环境如何。刚才一位同志讲,我这是“一站式”服务,这很好。朱基同志在上海工作的时候,一个印章就解决外商来投资的所有问题。外商赞扬他是“One chop mayor”——“一个图章”的市长,在国外的形象是很好的——有效率啊!一个图章盖下去就行了,一站就解决问题。
  投资环境好,好在什么地方?第一,法律要完备;第二,我有什么成功的例子?我在国外有好几次发现,很多国内省市代表团到法国去,我作为大使坐在一旁听讲话,我就感到“虚”多“实”少。外国人喜欢听的东西都像饺子装在茶壶里一样倒不出来。耳边风的东西太多,听不太懂的东西太多,不懂外国人的心理。你可以举个例子,投资环境为什么好?外资进入为什么加快?有什么例子能说明这个问题?讲话中没有几个同志举了例子。有同志说了游客的数字,我就想,你杭州黄金周一下来800万人,窝在那里,旅游还有兴味吗?不是人越多越好。巴黎一年几千万游客,大概有3000万,但你到巴黎没有觉得满街都是人。但在杭州,前两天车都开不动了!要想吸引游客,你这个数字能不能说明问题?要了解外国人的心理和忧虑:法律的环境怎么样啊?法律框架怎么样?能不能说是“法治”?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你说你这个是法治,有多少规定,有什么问题可以有法可依?出现问题怎么解决?外国人还担心什么问题?我在法国好多人问这个问题,中国怎么保护知识产权?他有很好的技术,但中国人模仿,你说他敢来吗?我总结出的毛病就是研究对方心理不够,虚的多,实的少。
  第二,发言人时间的使用,应该以分钟来计算,要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怎么提高呢?我讲只给你们10分钟,不能长篇大论。你们要研究怎样用几句话把大家的兴头调起来。这不是本事?人家知道的情况你不要多说。刚才沈阳的同志讲到他的三大优势。仔细推敲,首先是地区优势,即地理位置。门类齐全,当然有的时候是优势,但有的时候不一定是优势。你说把3000个烟囱拆了,他也可以理解为国有企业关门了!他不知道的东西要多讲,知道的东西要少讲。记者来采访,一般要做“家庭作业”,事先看一点材料的,所以你不要讲他都知道的东西。刚才浙江讲民营企业的发展比较快,比如我们的义乌有很多小商品市场,商品交易额在全国各大市场中名列前茅。到底是多少?全国有多少市场?你在讲的时候一定要非常具体。义乌发展很快,它聚集了全国多少小商品?向国外销了多少?这些东西是具体的,他不一定知道。所以他知道的东西要少讲,他不知道但感兴趣的东西要多讲。
  第三,讲话的长与短。刚才福建同志讲福建的“5个字”,有一定特色。因为长篇大论的讲话,人们最后记住的总是很少的,他总是要想办法使长变成短。如果你们有这个本事,能把你们省市的优势,由很长的东西变为几句话,然后再发挥,外国人听不懂的话、套话基本删除,这样效率就提高了。我不知道你们是否听到一种说法,就是有的新闻发言人举行记者招待会,开场白时间很长,提问题时间很短。有人还认为这是一个好经验,因为这样一些刁钻的问题就提不出来了。你说这是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呢?我看不一定。谁也没规定记者招待会一定要举行一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我在联合国前后干了13年,联合国发言人招待会讲完后,有问题回答问题,没有问题就完了!白宫和美国国务院的发言人也是这样,而且时间都很紧凑。我们呢,有的时候很长,一长就烦哪!记者这个人群是特殊的人群,你不能小视,因为记者背后有千千万万的听众、观众和读者。所以发言人要想办法争取记者的一些好感。如果讲的很多实际情况对他有用处,他可能就会有些好感。所以在会见记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方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