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50万韩国人住中国

作者:卢 波 阳思齐











  
  根据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的统计,2005年经过各口岸来到中国的韩国人有350余万,已经有3万多家韩国企业在中国注册,4.5万名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常住中国的韩国人已经达到50万。
  
  朴世珍和曹周妍提着简单的行李,径直走到机场大巴的售票台前。首都机场指示牌上新添的韩语标识,对他们来说几乎没什么意义,从12号出口乘机场大巴到公主坟,再打车到五道口,这对韩国留学生来中国三年,每年“五一”、“十一”、“春节”都要回家,这条路线他们早已熟得不能再熟了。
  
  “韩流”擦过身边
  
  金植中却仍然需要在机场指示牌上的韩语帮助下,按图索骥寻找出租车站。他刚刚受命来到中国接受三个月培训,因为他所在的那座工厂马上就要搬到中国的山东半岛。提到机场的韩语标识,金植中觉得理所当然,因为“首尔到北京肯定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
  金植中的说法未必准确,但在北京,韩文确实越来越司空见惯。韩国人聚居的望京地区,几乎所有的商业场所都挂中韩双语招牌;那里的房屋中介公司摆出来的信息栏,韩语的信息倒比中文的信息多。
  在海淀区五道口,常常能看见电线杆上贴着的租房小广告,广告往往用中韩双语注明房型、地段、价位。五道口城铁站旁边开店卖麻辣烫的陈先生说,韩国留学生是他最重要的主顾,每天都有成群的韩国留学生到他摊前,边吃麻辣烫边赞叹议论。久而久之,陈先生连“芝麻酱”、“牛百叶”、“鹌鹑蛋”这些相当生僻的韩语单词都掌握了。
  朴世珍笑容可掬,曹周妍直发如瀑,他们就是经常站在五道口城铁站旁吃麻辣烫的韩国留学生中的一员。他们告诉记者,吃到很多新东西,是他们来中国三年的一大收获。每天傍晚,这对情侣在五道口号称“韩国一条街”的王庄路上行行止止,逛书店,吃小吃。擦身而过的是刚喝过烧酒,脸上红扑扑的韩国同学,耳畔是或高或低的乡音;街边小店挂着的韩语招牌映入眼帘,踏进门都能听到一声“阿妞哈塞呦!(韩语:您好)”这一刻,总让他们误以为并没有离开家乡。
  
  北京东北角的“第二故乡”
  
  韩国驻华新闻机构与其他外国驻华新闻机构一样,集中在建国门和祁家园两个外交公寓办公。但他们有一个令其他外国记者非常羡慕、却无法效仿的地方,他们可以在北京找到自己的“家”。
  朴基成是韩国联合通讯社驻北京特派记者,他就没有像一般外国记者那样把住处也安在外交公寓,而是到20公里外的望京去租了一套房子住,尽管交通状况不如人意,早上要起个大早,花30分钟赶到祁家园上班;晚上下班更要在路上堵一个半小时,付出这样的代价,只因为在望京,“有回家的感觉”。
  今夏世界杯小组赛期间,望京成了北京最热闹的地方,韩国队上演大逆转战胜多哥的那天晚上,望京的韩国人举着啤酒杯上街欢呼,放礼花。朴基成坐在酒吧里目睹这一切,心想,在首尔,也不过就是这样庆贺的吧。
  两年前,朴基成把夫人和孩子接到中国。在望京,韩国超市和烤肉店遍布大街小巷,吃穿不是问题;孩子在专为韩国子弟开办的望京韩国国际学校上课,课后到围棋道场学棋。朴基成的夫人对望京这座“韩国城”的评价是:“好像不会说一句汉语,也能在望京生活下去。”朴基成也未曾料到,他与中国之间的“感情”发展得这样快。在报道中国事务方面,朴基成是当之无愧的“前辈”,早在中韩建交前的1989年,他就只身来到中国报道韩国仁川至中国山东威海通航的尝试。朴基成回忆,那时候一个韩国记者来中国,心情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恐惧,担心吃不饱、担心行动受到限制、甚至担心不能回去。
  短短17年,在一些韩国人眼里,中国从神秘之邦变成了一个亲切的家园。
  
  一千个留下的理由
  
  频繁的人员交流让这两个山水相连的邻邦不再“神秘”,可是初到中国的韩国人还是会发各种各样的惊叹:“中国的水果和蔬菜为什么这么便宜?中国的情侣为什么可以当街亲热?中国的仿冒名牌怎么做得这么逼真?”
  在北京从事中韩贸易的车杞焕说,和许多韩国人一样,他来中国之前,总以为中国的物价都特别便宜,现代化程度也不会很高。来后发现,事实与想象有很大出入。北京、上海的市政建设和服务设施相当发达,但打车、租房、娱乐,也并不便宜。中国的商业化程度更出乎他们意料,比如,韩国人喜欢聚居的望京和五道口,房价就会比同处北京四环外的其他地段昂贵很多,月租已经被抬高到每月3000到7000元不等,高级住宅往往月租上万。“不比首尔便宜多少,我都租不起啦!”车先生开玩笑说。
  其实,物价便宜是很多韩国人对中国一见钟情的首要原因。来到中国后,记者朴基成经常到望京南湖市场去采购大批海鲜和热带水果,牛肉和排骨更是家常便饭,这在农产品昂贵的韩国是不可想象的。一家韩国大型跨国公司的中层职员李先生也说,在韩国,高尔夫球是崔泰源(韩国SK集团董事长)、郑梦准他们的游戏,可在中国,他也能拥有一张姜庄湖高尔夫俱乐部的会员卡。
  这位李先生说,对于他们做家用电器这一行的来说,中国这个市场“并不讨人喜欢”,他所在的公司已经感受到了中国本土公司的强大竞争力。在另一个大市场美国,压力就没有这么大,美国基本上没有本土家电品牌。“但你不能因为不喜欢就不来,谁都知道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谁占据了中国市场,谁就有了未来。”
  跨国公司开拓市场的冲动激起了第一波韩国人来华潮。而赶上这第一波的弄潮儿,当初学汉语往往是无心之举。釜山人朴橘矾学习汉语已有17年历史,他开始学习汉语的时候,汉语在韩国属于典型的“小语种”,只有像他这样对中国文化非常执著的人,才会报考中文系。而在冷战的大背景下,韩国大学中文系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古代文学。没有想到,1993年他们那一届毕业的时候,中文突然热门起来,同班同学很容易就进了急欲开拓中国市场的大型跨国公司。
  
  在就业指挥棒指引下,中文越来越热,据朴橘矾介绍,现在的韩国,大学普遍设有中文系,高中阶段就开设了中文选修课,恶补中文的补习班满地开花,中文已经成为与英语地位相当的外语。想起当初中文系的冷清,看看今天的热度,令朴橘矾不胜感概。
  也许到大公司,拿高薪是多数人学中文的动力,但朴橘矾是一个例外,他用实际行动证明着少年时代的梦想,辞去了在大公司的高薪职位,到北师大攻读文学硕士,正从事二战期间汉奸和韩奸的比较研究。
  在五道口开韩国餐厅的慎明揆留在中国的理由更简单,他觉得,开饭店就应该开在人多的地方,而光在北京,就有相当于半个韩国的人要吃饭。
  复旦大学韩国产业研究中心的朴昌庚教授有一个观点,他认为韩国是大企业集团主导实现产业化的国家,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援助和金融支持并不充分。狭小的国内市场也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庞大国内市场的近邻中国,不仅是韩国大型跨国公司的乐土,也给韩国中小企业提供了施展的空间。
  
  现代化道路上结伴而行
  
  今天,走在中国大街上的外国人肯定不会像开放初期那样遭到“围观”。全球化让人们对跨国人员和商品交流习以为常。三星电脑、LG冰箱和现代汽车跟索尼、丰田、西门子和大众摆在一起出售;建外大街上的LG双子座大厦,在中国人眼中跟旁边的长富宫、摩托罗拉大厦没有什么不同;韩剧将与日剧、美国剧、巴西剧一样,在中国电视屏幕上各领风骚三五年。
  但中韩关系中,却仍有与众不同之处。从韩国来到中国的,不仅仅是跨国公司,不仅仅是冰箱、汽车和电视剧。在中国,像五道口、望京这样时时能与韩国人擦肩而过的地方还有不少。沈阳的西塔,山东半岛的很多城市,都能看见韩语招牌铺天盖地,韩国人聚居一处的景象。在世界各地拥有“唐人街’的中国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韩国社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