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挑战中国老人的美国探亲

作者:魏嘉琪











  这是文化的冲突,文化的挑战,文化的震荡,这里无所谓对和错,更没有好和坏的评说。我将此文献给中国读者,尤其是那些将要赴美国探亲的中国老人,希望你们读后更多地了解东西文化的碰撞。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定居的人很多,他们在那里开拓自己新的生活。当他们事业有成,安居乐业后,无一例外,第一件事就是想把自己的父母接过来,团圆相聚,让自己的父母一饱眼福,开开眼界,逛逛美国。他们为父母办理来美的手续倾注了中国人独有的孝心,只要父母能来,花多少钱也心甘情愿。
  可是事与愿违,大多数留学生家长来后和子女相处并不融洽。有的哭着、嚷着待了一个月就回国了;有的唉声叹气,不无感慨地说养孩子有什么用,给了美国了,早知这样绝对不会送他们出国;有的嘴上什么也不说闷闷地憋在心里,不时偷偷地流泪……但却没有一个中国老人在回国后把真实的心里感受告诉周围的人。所以中国人能了解中国老人在美国探亲时所遇到的挑战,也真不容易。文中的小故事全是真人真事,亲爱的读者,希望你能读出滋味,品出道理。
  
  吃的挑战
  
  林伟的父亲是南方县城里一位中层干部。他有个儿子去了美国,使他出了名,别人都不叫他名,一提到他就说,他儿子去了美国的那个老头儿。他的儿子使他骄傲,使他自豪,他要去美国探亲更是全县城里家喻户晓的新闻,他的心里充满了欣喜、快乐和甜滋滋的美。
  飞机徐徐降落在旧金山机场,和儿子分别了四年,这四年儿子拿了博士学位,儿媳妇也跟着出来。本来国内只可以生一个孩子,计划生育的政策不许生二胎,他的儿子不但在美国生了二胎,而且生了三胎,他于是有了两个孙子,一个孙女。他去见儿子、孙子、孙女的心情可以想像是多么快乐、多么急切。
  可是当儿子、儿媳妇和孙子、孙女一齐把林伟老两口迎进家门,用桌子上摆着的生芹菜、胡萝卜招待分别四年的父母时,老两口对对眼光,心里想有这么接待父母的吗?为什么不大摆水果、茶点。中国人为远道而来的朋友接风哪个不大摆酒席,大请特请的啊。晚餐一个人一个大盘子,一小勺米饭,一块鸡腿,就这么一人一份儿,林爸爸满脸的不高兴。老伴儿一个劲儿往下压他的火:“自己儿子家挑什么理,他们赚钱也不容易。”林爸爸真想不通,赚钱再不容易也不能自己父母这么远来也不给顿盛餐,摆一桌子筵席吧。
  而后接下来的日子,关于“吃的观念”,整日折磨着这对中国老夫妻。早晨吃牛奶从冰箱拿出来就喝,还要吃燕麦,这是他们最受不了的,燕麦很难吃。在中国家里,他们每天早晨喝粥,吃咸菜,没有咸菜咽不下去饭。美国人把盐和油视为健康的两大杀手,绝对不可以吃加盐的菜,不可以炒菜。当然中国人喜欢炝锅,用油爆葱花、蒜瓣,更是美国饮食文化绝对禁止的,他们认为油温过高会产生一种致癌物质。而且房屋设施有烟味敏感器,屋里一有烟味,常人自己感觉不出来,报警器马上响铃,那声音好像急救的呼号,四邻不安,邻居全出来探头看。
  有时儿子、媳妇上班了,这老两口实在受不了吃菜用锅蒸,吃肉用烤箱烤,生肉烤熟了,抹上什么sauce(调料)。就自己炒菜吃,他们吃炒菜吃了60多年,他们改什么也改不了自己的胃。但是要炒菜,又要烟敏感器不响,必须把门、窗全打开,而且还要有一个人站在椅子上拿着一块大布单子,对着棚顶的烟敏感器不停地扇风,驱散烟味。吃这顿饭好辛苦,60多岁的人一旦从椅子上摔下来,值不值得?
  他们想吃猪下水、猪肝、猪肚,这在美国人开的超级市场是买不到的,因为脏器被视为非健康食品,每种食品都标明营养报告。老两口看儿子一家吃饭好像比吃药还小心,他们洗完澡后称体重,多一点就赶快锻炼、跑步,而且他们不是饭后吃水果,是早餐时吃水果,说水果含糖,早晨吃水果,人体不容易发胖。一家人没病没灾,每天都吃维他命,而且还说服他们老两口也吃,说人的寿命完全可以活到120岁,就是由于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他们在超市买菜,看见美国人购买食品时,买维他命一大罐、一大罐买。他们有一个柜台就叫健康食品,吃维他命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他们看见78岁的老太太跳伞,87岁的老头打乒乓球,觉得滑稽,他们不信吃盐、吃油对身体不好。
  他儿子的老板听说自己雇员的父亲来探亲,开了一个party。林爸爸当然觉得被抬举、被重视,请帖发来是poctlock(一个人带一个菜)。他真的气不打一处来,我们中国人请客一定自己做东,并请陪坐,哪有请客还要自己带一个菜来的。他再也不想憋在心里,他气哼哼地问儿子,他听说我从中国来,请我,我还得自己带一个菜,我带点别的不行吗,我买两瓶酒行不行?儿媳妇笑盈盈地说:“爸,这是美国,西方文明。”林爸爸说:“我是东方文明,我是中国人,他要请,他就掏钱摆一桌,要不就别来这一套。”林爸爸是条汉子,他认准的事绝不低头,当然更不让步。后来儿子的同学再请他出去吃饭,不会发邀请poctlock,而是去饭店,围在一起吃。林爸爸很高兴,一桌十个人,都是和他儿子前后从中国来的留学生,这回他从心里高兴。酒席前他高谈阔论,想不到席散埋单时,十个人中九个人都掏钱,只有他自己不需要付钱。他们九个人请他吃饭,林爸爸觉得更恶心,九个人请他一个人,这些博士都年薪十几万,怎么这个德行。
  他尤其受不了分餐。中国人的宴席,有美味有美色,围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吃;美国人端着盘子站着吃,走着吃,他太看不惯。一气之下,他住了不到一个月就回国了。他说中国再穷有人味,人要活在有人味的人群中间。美国再美再富没有人情味,他受不了。
  
  穿的挑战
  
  王教授一表人才,在中国喜欢穿西装,打领带,出国前又精选了深色、浅色的西装,准备了几套,换着穿。万万没想到这位英文教授,因为穿西装出了一次又一次洋相,弄得自己十分尴尬。大多数美国人除了婚礼、葬礼,十分严肃的集会外,平时不穿西装。尤其在菜市场买菜,穿西装在人群中晃动,十分“土气”,那整个是土包子开花。开始他并没有留意这些,本来他就是一意孤行的人。后来他去公园,穿西装、皮鞋,他下意识地发现所有的人没有一个像他这样打扮,全是线衣、棉布裤子。在公园里穿西装好像游泳池里穿长裤子一样让人看着不舒服,他似乎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娱乐场合不能穿西装。
  在纽约一家歌剧院有一场演出,本来门票72美元,那一天大减价,竟然32美元。对于一个从事30多年英文教学的教授来说,他当然对西方音乐很感兴趣。那天他特意找出件T恤衫,他太怕像那次上公园自己穿西装、皮鞋的那副尴尬“土相”。他又叮嘱老伴别穿裙子,上公园美国人没有穿裙子的,娱乐场合别穿裙子,他是这样依此类推的。可是当他们一进门,就被那种气氛震慑住了,男人个个西装革履,西装笔挺、平整、一点褶也没有;皮鞋锃亮、光滑,一点灰尘也没有,领带的颜色,大多鲜艳夺目,美国人下班后出入娱乐场合领带一定要换夺目的颜色;女人均穿拖地长裙,露肩膀不露腿。他们又一次由于穿戴与场合不符合而出了“洋相”。
  他太太喜欢穿黑裙子、白衬衫,而美国女人穿衣服全是配套的,配色的,鞋、皮包,全是同一个颜色。她有一件自己很喜欢的衣服,透花,很性感的。那天女儿学校有一个活动,她选了这件她最喜欢的衣服穿上。到了学校,女儿差点喊出来:“妈,透亮的衣服,只有晚上party才可以穿,这太不成体统了!”王太太以为美国很开放,穿着露点也没关系,哪里知道剔花的衣服只有晚上才可以穿。
  
  住的挑战
  
  美国住宅区没有商店,买东西不开车是去不了的,儿女如果不休息,不带你出门,自己是无法出去的。公共汽车是有时间的,有的地方星期六、星期天根本不通车。人们一周买一次菜,装满冰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