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我家出了个10岁大学生

作者:张会祥











  我们家出了个10岁的大学生张炀,这事在盘锦、辽宁省乃至在全国弄得挺轰动。我和我爱人一夜之间也成为了“神童”的家长,很多家长和同学都希望我们能介绍点“宝贵经验”,让大家多多少少在考试和学习上有些借鉴。要说经验,确实有那么一点;要说宝贵,我觉得谈不上。因为一五一十都讲出来,我们家的经验既不高级,也不讨巧,顶多算是民间的土方偏方。
  我相信,对张炀这个教育例子感兴趣的、希望能讨点经验的人,也不是都准备让孩子10岁就能上大学。我让孩子10岁上大学的想法也是高考那一年才形成的,我那时候觉得按考分录取他没有问题,这才同意他去试一试——就是考不上咱们也有退路呀。我一直保持着这么一个顺其自然的心态。
  我儿子张炀是1995年7月8号出生的,张炀正式参加高考的时间是2005年6月7号,离他满10岁的生日还差一个来月,在他的同龄人还在读小学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全日制小学、初中、高中的全部学业,参加了高考并被顺利录取。
  我的儿子最终到底能不能成材,现在还没有定论,有人有不同的看法,有这样那样的担心,这些我都可以理解。
  在张炀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扮演着他的辅导老师的角色,张炀的家庭辅导主要是由我来完成的。张炀从2岁半开始学认字,从那个时候算起,至今他学知识的时间已经有8年多了。这些年来,他的学习特点可以用这么几句话来总结——
  学制缩短:从“超慢式”教育中突围,加快进度。学过的知识绝不反复嚼,把省下来的时间花在学新知识上。
  量化为先:不怕别人指责“务实主义”,绝不脱离课本知识空谈提高素质。我实行的是农村会计式的量化标准,字汇、单词等知识量的积累,往多里捞,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求博不求尖:在学习战略上搞知识领域的广度发展,不搞纵深突击,只要分数不出现大的滑坡、在班级名次稳居中前列,就视为合格达标。永远不追求满分,而把“停业整顿”的时间腾出来学习新的课程。同时也不离开正常教学目标搞盲目开发,不搞“全线作战”,不搞“名校战略”,只注重知识赶超,合格即可,不求名次。
  这些特点,我觉得核心就是一个“快学”当先。
  可以看看他的“快进”路线:两个月念完小学一、二年级,4个月完成三年级学习。然后跳级学小学五年级,两个月完成。六年级走正常进度,同时预习初中内容。再用一年时间完成初一初二课程,接下来自学高中学业,直接跳级念高三,参加高考。这里面的大跨度跳级并不是为了造就新闻效果,而是省略了不必要的过程。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跳级不是跳过知识,而是主动掌控学习的节奏,从“超慢式”教育的无谓消耗中解脱出来。
  
  对“学制要缩短”的活学活用
  
  有的街坊对我说:你这个孩子就是神童。我说:其实不是。这绝不是谦虚,我的孩子我还不了解?街坊说:这孩子得感谢你这个当爸的教育得法。我乐了:我也不指望他怎么谢我,要感谢就感谢毛主席吧。
  我这个话还真不是开玩笑。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思想是比较传统的,毛主席当年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这句话很多人都记忆犹新。实事求是地说,我从这句话里受益匪浅,我在我的孩子身上把这句话化为了行动。
  长期以来我就抱着这么一个信念:学校有学校的教学大纲,我也有我的教学大纲。我的教学大纲就是一个知识的统盘的量。比如小学的教学大纲洋洋洒洒几千上万字,然而通过我的“麻雀解剖术”之后在我眼里它就是几个硬性任务:小学应该掌握多少字词,数学应该掌握多少个知识点,算术的技能应该到什么程度。
  我的教学大纲是一个简化了的大纲,我的检测标准就是:小学阶段孩子该认多少字,会做什么类型的题。
  我这样一说,有人听后肯定摇头:哎呀,张会祥呀,你这个说法有点狂呀。照你这么一说,德智美全面发展没有了,素质教育也不管了,你这不是把孩子当成学习机器了吗?
  我是这么看的:所谓素质教育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就是认字、记词、做题能力的提高——认字越多,做题越顺,信心提升,素质首要。其他的,比如“爱的教育”、“美的教育”、“知性”、“情商”之类,我承认本人这方面比较欠缺;但我至少做到了一点:管孩子不是拘束孩子,我们用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个好的影响,照样可以让他健康发展。我认为这种理解并不片面。
  实践也证明,张炀在人格性情方面,并不是有人想像的那样古怪封闭;见过这孩子的人都说:他阳光得很,活泼得很,也不自私(他从小就没有护着自己的东西不让别的小朋友沾碰的习惯)。现在他能正常应对大学课程和大学环境,虽然有一些小脾气,但我认为无伤大雅。能够达到这个效果,我是比较满意的。
  素质教育和多学知识不是对立的。某种程度上,在张炀这个年龄,学得快,能冒尖,成绩好了就是身心健康发展之源。我这个道理科不科学,欢迎批评。有了比较好的情绪,其他方面(如心理、人格)能够顺利解决。
  我觉得咱们应该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假如你的孩子总是考班上后几名,你还一味地说“孩子你真棒”,孩子能相信吗?恐怕你自己都不相信。离开学业你空谈什么全面发展、素质当先,那肯定不行。
  当然,这不是什么固定模式,张炀也有他的特殊情况(学前识字特别优异,另外还有我这个全职辅导在旁边陪着)。因此我认为,对简化缩短感兴趣的家长,在协调好学校老师关系并有条件请家教(或者自己可以身体力行)的前提下,不妨尝试一下把6年制缩短为4年制。但如果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你最好还是选择按部就班地学——
  一、孩子的记忆力属中下等水平;
  二、孩子有其他文艺专长,比如偏爱写作,想当作文小天才;
  三、家长全无精力,做好了择校工作的。
  “学制要缩短”有它的现实意义,对很多小学阶段的孩子都适用。现在的小学教育过程确实过于漫长,这早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了,有的专家都管咱们这个小学教育叫“超慢式教育”——还不是一般的慢,是“超慢”。学校这么办可能是有他们的考虑,要考虑到普遍均衡发展。大部分家长感觉则是:不觉得慢呀,现在这么慢还在嚷嚷着学习负担重,还要给孩子减负,再来一个快,那孩子哪里受得了!
  我觉得负担重的根源恰恰就是因为慢,因为慢,所以才让孩子“嚼”——嚼来嚼去,嚼得孩子已经反胃了,还怕孩子知识不巩固。慢慢吞吞,恶性循环,题海战术,原地转圈——这就是后果。
  这里要说明,我说的负担重,指的是学习上的无谓负担。我有一个比喻:“教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现在的问题是,有的老师的习惯思维就好像是盖一层装修一层。在一节课的内容上嚼来嚼去,生怕学生领会不深,还美其名曰“巩固”。这样做,本身就是一个负担:老师有负担,一节课的内容三下五除二讲完了,家长知道了会不会说这个老师不太负责任?校长教务主任会不会有看法?于是,一刻钟就能教会的知识我拉拉杂杂讲上两个课时(做题的时间更长),这才叫负责,这才能对家长对领导有个交待——你看,我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我够敬业负责的吧?
  依我看,这种教书方法恰恰是对学生不负责。学生思维本来挺简单,比如说圆心半径直径这个概念,老师本来讲得挺清楚,噢,原来这么简单。可是老师后来的连续作战,那意思好像是其实刚才讲过的内容没有那么简单——有些老师的做法,就好像存心不让学生觉得接受知识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不让学生树立这样一种信心。无形当中,学生心理上觉得任务实在是艰巨:老师讲得多不容易呀,我一开始觉得挺简单的想法是不是太轻敌了?于是就没了信心,越没信心学得越慢。
  其实学习负担重最大的根源就来自这种教与学的心理负担。一定要皱着眉头学,一定要拿出吃奶的劲儿来学,一定要去死抠每个环节去学。结果并不讨好,主观愿望是养成学生认真刻苦不要遗漏的好习惯,客观事实上却让学生心理疲惫——哎呀,学习原来是这么繁琐,老师告诉我们学习是快乐的,我怎么一点都没有感觉到呢?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呀!一旦学生有了这么一个逆反心理,你再做多少思想工作都是白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