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范徐丽泰的从政之路

作者:刘之昆











  在香港,许多人都亲切地称范徐丽泰女士为“范太”。
  范徐丽泰1945年出生于上海。4岁时随家人一起搬到香港居住。此后,她像其他人一样,在在这个急速发展的东方大都会里,接受了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正如她自己所说,她“当
  时读书资质不高,体育不出众,也更没有什么姿色”。
  从香港大学毕业之后,范徐丽泰的第一份工是留校服务,数年后再转职到当时的香港理工学院工作。她的生活很平静,和同龄人一样成家立室,生儿育女。
  直到1983年,身为香港理工学院学生事务处处长的范徐丽泰,突然有一天收到港英政府的通知,邀请她出任立法局的议员……
  
  第一次走进议会,就闹了个不大不小的笑话
  
  范徐丽泰接到港英政府准备让她担任立法局议员的通知后,颇有点出乎意料之外。她一向对政治似乎没什么兴趣,况且在此之前,她也从未参加过什么政治活动,就连跟政府的一些咨询机构都没打过什么交道,政府怎么会委任她做议员呢?范徐丽泰思来想去,只记得某一日曾与其它人一起跟当时的港督尤德吃过一顿饭,席间似乎与这位港督谈到一些话题,比如如何帮助年轻人在离开大学之前,就对社会的情况有所了解等。不过,范徐丽泰实在想不起自己有什么惊人之语或意见,让这位总督留下了印象,因而获得他的器重。
  在殖民地时代,英围政府任命的香港总督在香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立法局作为殖民地的立法机关,成员全部由总督任命,直至1985年港英当局引入间接选举为止。一般来说,总督委任的立法局议员都是当地的社会名流或者经济实力雄厚的商人。没有什么显赫政治和经济背景的范徐丽泰能够进入这个最高咨询机构,多少显得有些特别,这也是范徐丽泰感到非常突然又毫无心理准备的原因所在。
  在上司和丈夫的支持下,范徐丽泰决定接受委任,并把立法局议员的工作当作是公共服务,为港人谋福祉。虽然自己没什么政治资本或“背景”,但毕竟在教育方面工作多年,可以为改进香港的教育制度尽一份力。如此一想,范徐丽泰顿时对自己有了信心。
  然而,从未“玩”过政治、第一次走进立法局议事厅的她,就闹了个不大不小的笑话。
  原来,在港英时代,在普通百姓心目中,立法局是高高在上的“贵族式”的机构,进出立法局大楼,男的都是西装笔挺,女的也都是名牌套装,穿戴非常讲究。范徐丽泰哪知这些规矩,那天通知说议员开会,她接到通知就走进会议厅,上身一件短袖衬衫、下身一条大花裙子,足蹬一对凉鞋,就这么进入了议事厅,结果让媒体记者“逮”个正着,成了第二天报纸上的一则花絮。
  事实上,对范徐丽泰来说,当议员对她的挑战是多方面的。议员议员,就是要“议”,靠什么议?全靠三寸不烂之舌。可偏偏范徐丽泰年轻时性格颇为内向,不大愿意讲话,对于要上台演讲更不太习惯。所以,进立法局第一年,范徐丽泰努力地锻炼自己,做得其实很辛苦、很累。到现在,她还记得第一次在立法局发言时的情景,稿子虽然早就认真准备好了,可是到了发言时还是禁不住“发抖”,结果愈说愈细声,到最后,到底讲了些什么连她自己都听不清楚了。
  
  一场国际风波,让人们对这个看似文弱的女议员刮目相看
  
  从政之后,范徐丽泰一直关注自己熟悉的教育事务。在她的多次提议下,香港政府大幅度提高小学教师中大学毕业生的比例,此举对提升本地基础教育质量很有好处,具有长远的意义。还有许多关于香港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范徐丽泰也都倾注心血,凭着自己在教育岗位上工作多年的经验和体会,将教育界的意见向政府反映,并积极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推动政策的完善。
  尽管这样,香港市民对这位年轻的女议员还是认识不深。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忽地卷起一场国际风波,一下子让人们对这个看似文弱的女议员开始刮目相看了。
  当时越南战争结束后,大批的越南人纷纷逃亡。港英当局置港人的利益和意愿于不顾,打肿脸充胖子地要担当起“第一收容港”的角色,香港因此前后接待过20多万名越南人,当中绝大部份都是非政治难民(即所谓的越南船民)。如此大量的越南人长期滞留香港,给这个弹丸之地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而美国作为越战的发动者,不但要求香港继续收容越南船民,而且还针对所谓遣返非政治难民问题,对香港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不断批评香港。
  面对内外压力,没有多少外交经验的范徐丽泰决定挺身而出,为香港人讨回公道。她相继出访英美两国,广泛深入介绍香港所面对的困境,强烈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英美两个当事国要对此负责任地予以解决。
  范徐丽泰对整个事件的过程有很深的了解,加上她坚定的处事原则和一心一意要为香港市民说话的立场,使她不畏强权,公开批评英国政府在越南难民问题上对香港很不公道,无异于是“你要请客,想得一个尊重人权的美名,却让香港人来替你付账”,这是不对的。在美国国会议员面前,她照样大义凛然,有理有据地指出美国政府说话不算数,言行不一致,明明承诺对于所有到香港来的越南难民,西方国家都会接收他们去定居,结果后来并没有这么做,而且更阻挠香港遣返船民,这就是造成香港须面对大量船民滞港困境的主要原因!美国政府这种态度,对香港是很不公平的!
  范徐丽泰的铮铮直言,无惧无畏,敢于为港人据理力争的表现,赢得香港人的喝彩,使她成为最受市民欢迎和支持的议员。
  
  辞职与“出山”,见证香港政坛几多风雨
  
  从1983年开始,范徐丽泰连续担任了9年的立法局议员。但是到了1992年,情况却发生了变化。这一年,英国政府任命彭定康出任香港总督。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接触,范徐丽泰发现自己与这位新任总督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分歧。经过一番冷静思考,范徐丽泰萌生退意,既然大家道不同就不相为谋吧,再说,自己当议员的时间也不短了,虽说有点成绩,但也确实做得很辛苦,不如就休息一下吧。
  于是,她主动向彭定康提出辞呈,辞去了立法局议员的所有职务,专心去做一个贤妻良母,尽自己在过去10年来对家庭未尽的责任。
  说到家庭,范徐丽泰总有一种幸福与内疚交织的情愫。如果说自己能够从政,而且还能坚持下来并在政坛上做出一番成绩,主要得力于自己的亲人特别是丈夫的支持。范徐丽泰的丈夫范尚德是香港的专业会计师。在先生眼中,妻子永远是个需要照顾的人,因此在妻子参加的许多社会活动中,他都会陪伴左右。范徐丽泰的婆婆对她也非常好,一直照顾她几十年。而在一双儿女眼中,他们的妈妈虽然不会做饭,不会给服装配颜色,但他们深知妈妈非常爱他们,他们也爱妈妈。其乐融融的一家人,让范徐丽泰每每回到家里,就如同走进一个温馨幸福的安乐窝。然而,因为她当时确实非常忙碌,使她没法全心全意地当好一个妻子、媳妇和母亲的角色,而这亦是她每每想起就感到内疚的地方。
  现在好了,辞职后的范徐丽泰终于可以加倍弥补自己对家庭的缺憾了。
  然而,事与愿违。仅仅一年多之后,香港政坛所发生的一些非常事件,又迫使范徐丽泰不得不重新出山。再返政坛。
  1984年,中英双方达成了移交香港主权的声明,但是香港的回归之路极不平坦。回归前夕,英国政府按照以往撤出殖民地的一贯做法,试图在过渡期让香港的政治体制发生巨大变化。1993年7月,在没有与中方达成共识的情况下,英方强行推出香港政制改革方案。为了保证香港的平稳过渡,中国政府决定尽快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并力邀范徐丽泰重新出山,担任预委会委员。
  已经过政坛风雨历练的范徐丽泰心里很清楚这次的“出山”,与当年毫无思想准备地收到尤德签发的议员任命书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两回事。因为今次香港正处于需要决定自己未来命运的非常时期,作为一个香港人、一个在香港政坛上已有一定资历和影响力的香港人,在关乎香港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应该站出来,出一份力,尽一分责。于是,又一次在她先生的支持下,范徐丽泰义无反顾地重返政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