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同性恋是天生的?

作者:〔英〕马特·里德利











  〔英〕马特·里德利 著 ■ 陈虎平 严成芬 译
  
  很久以来从同性恋的经验我们已经非常清楚,人类的性取向不仅难以改变,而且在一个非常早的年纪就被固定了。今天,科学上没人还会相信性取向是由青少年时期发生的事情所导致的。青少年时期仅仅只是冲洗很早以前所曝光的一张底片。很清楚,要理解为什么大多数男性受女性吸引,而有一些男性却受男性吸引,你就必须进一步地追溯到童年时期。也许,甚至要追溯到子宫中去。
  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展一系列研究,再次复兴了那种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生物”状态而不是心理状态、是一种宿命而不是一次选择的观点。一些研究指明,将来可能成为同性恋的人在童年时期就有不同的个性;而一些研究则表明,同性恋男性的大脑结构不同于异性恋男性;若干双胞胎研究又指出,同性恋在西方社会具有高度的可遗传性;而且,来自同性恋男性的一些轶事报告,大致也说他们从早年就感觉到自己的“不同”。这些研究,任取一个单项来看,还不是能够服人的压倒性的证据。但是,把它们放在一起,再对照过去数十年来厌恶疗法、“药物疗法”以及偏见纠正都完全无法“治愈”有同性恋本能的人这一证据确凿的事实,上述研究的重点是很清楚的。同性恋是一种早期的、很可能在产前就已发生而且也是不可逆转的性取向。青少年时期只是火上浇油而已。
  到底什么是同性恋?它显然涉及一整套不同的行为特征。就某些特征来说,同性恋男性似乎更像女性:他们受男性吸引,他们更多地关注衣服,他们对人比对足球更感兴趣。但是,在其他方面,他们更像异性恋男性:他们购买色情杂志,寻找随便的性关系,等等。(《花花公主》(Playgirl)的男性裸体特大折叠插页吸引的主要是同性恋者,而不是本意要吸引的女性。)
  人类,像所有的“哺乳”动物一样,天然状态都是女性,除非经过雄性化。女性是“缺省性别配置”。Y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我们称它为SRY,在发育的胎儿中启动一系列事件,导致男性化的相貌和行为的发育。如果缺少这个基因,就会得到女性的身体。因此,可以合理地假设,男性同性恋起因于这种产前男性化的过程未能在大脑中发生,不过不是未能在身体中发生。
  近些年来有关同性恋成因的最可靠发现,到目前为止应该是瑞·布兰查德的兄弟出生顺序理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布兰查德测量同性恋男性的哥哥和姐姐相比于人口平均值的数字。他发现,同性恋男性比同性恋女性或异性恋男性更有可能有哥哥(而不是姐姐)。自那以后,来自许多不同地方的14个不同的样本都证实了这一点。每多一个哥哥,男性成为同性恋的可能性就增加1/3。(这不是说,有许多哥哥的男性注定会成为同性恋:这种增加是说,比如从人口的3%增加到4%,这样来算增加1/3。)
  布兰查德计算出,每7个同性恋中就至少有一个,很可能还有更多的人,可以把他的性取向归因于这种兄弟出生顺序效应。它不单纯是出生顺序,因为有姐姐就没有任何影响。一定是某种与哥哥有关的事情实际上导致了男性同性恋。他相信,这样的机制存在于子宫而不是家庭之中。一条线索是那些日后成为同性恋的男婴在出生时的体重。正常情况下,第二个出生的婴儿比第一个同性别的婴儿要重一些。如果之前已有一个或几个姐姐,男婴还会特别重。但是,在第一个哥哥之后出生的男婴只会比第一次出生的男婴稍稍重一点,而在两个或更多哥哥之后出生的男婴则通常在出生时比第一个出生和第二个出生的男婴长得小。通过分析从同性恋男性和非同性恋男性以及他们的父母那里得到的调查问卷,布兰查德能够指明,那些后来变成同性恋的弟弟在出生时要比那些异性恋的哥哥出生时轻170克。他证实同样的结果——靠后的出生次序、与控制组相比出生体重较轻——也表现在一个有250个男孩的样本中(他们平均年龄7岁),这些男孩表现出充分的“交叉性别”愿望,足以使之被精神病学家记录在案。现在已知,儿童时期的交叉性别行为可用来预测日后的同性恋。
  像巴克尔一样,布兰查德相信子宫的状况对婴儿一生至关重要。就此情况,他主张,占据一个已经孕育过其他男孩的子宫,这其中有某种事情偶尔会导致孩子的出生体重减小、胎盘较大(也许是对胎儿生长时所经历的困难进行补偿),以及同性恋的可能性增大。他疑心这种事情就是母体的一种免疫反应。母体的这种免疫反应,因第一个男性胎儿而启动,以后每怀孕一次男性这种反应便越为增强。如果反应温和,那么它就只会使婴儿的出生体重出现轻微下降;如果反应强烈,那么它就会使婴儿的出生体重明显减小,并且这个婴儿成为同性恋的可能性变大。
  母体可以对什么做反应呢?存在有若干基因,它们只在男性身上表达,并且现在已经知道其中几个基因会引起母体的免疫反应。一些基因在产前就在大脑中得到表达。一种令人感兴趣的新的可能性是一种叫做PCDH22的基因,它在Y染色体上,因此是男性所特有的,它很可能参与建造大脑的过程。它是制造一种原钙黏附蛋白的菜谱。是不是就是这个基因将男性所特有的大脑区域连线起来?母体的一种免疫反应,也许足以阻止最终本会鼓励男孩对女性身体着迷的大脑那个区域的连线活动。
  显然,并不是所有的同性恋都是以这种方式产生的。其中一些也许直接由同性恋者身体内的基因所导致,而与母体的免疫反应无关。布兰查德的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确定“母性恋基因”是如此之难。找到这样一种基因的主要方法,是比较同性恋男性的染色体与他们的异性恋兄弟的染色体上的差异标记。但是,如果许多同性恋男性都有并非同性恋的哥哥,这种方法就不那么管用了。除此之外,关键的基因差别也可能是在母亲的染色体上,在那里它导致母体的免疫反应。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同性恋看来好像是通过女性线路遗传的:产生一种更强的母体免疫反应的基因似乎就是“同性恋基因”,它们也许并不表达在同性恋男性本人身上,而是只表达在母亲身上。
  但是,请注意这对先天与后天争论的意义。如果说后天在出生顺序的掩饰之下导致一些同性恋的话,它也是通过引起免疫反应来这样做的,这是一个直接受基因调控的过程。那么,这是环境作用还是遗传作用呢?这并不特别重要,因为可以逆转的后天与无可避免的先天之间的那种荒唐的区别,现在已经真正地被埋葬了。在上述例子中,后天正像先天一样是不可逆转的,也许更是如此。
  从政治上看,这种混乱就更大一些。大多数同性恋者欢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这个消息:性取向看来是“生物性的”。他们希望它是一种定命,而不是一次选择,因为这样就会摧毁恐惧者的论点,他们原本认为这是一种选择,因而在道德上应受质疑。如果同性恋是天生的,它何罪之有?他们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是危险。男性身上更强的暴力倾向也是天生的,但是这并不说明它是对的。自然主义谬误,即“应然”可以自“实然”推出,这从定义上就是虚妄的。把任何道德立场建立在一个自然事实的基础上,不管这个事实是源于先天还是后天,都是自找麻烦。按我的道德观念(我希望你们的也是如此),一些事情是坏的但却是天生的,如不诚实和暴力;另一些事情则是好的但却不是天生的,如慷慨和忠诚。
  (摘自《先天、后天:基因、经验,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2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