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卖旧书的那个老人去了(外一篇)

作者:姜德明 赵 洛











  卖旧书的老人
  
  1994年10月26日,一个卖旧书的人走了。
  他来自河北农村,十六岁进京,在琉璃厂通学斋旧书铺当学徒。掌柜的是他的舅父、著《贩书偶记》的孙殿起。解放后,他是中国书店普通的店员,又协助孙氏整理了《贩书偶记续编》、《琉璃厂小志》。
  我久闻其名,但一向很少收藏线装书,与他并不熟悉。直到“文革”中期,因为要找几种鲁迅同时代人的诗文集,如陈师曾、姚茫父等人的集子才与他交往较多。这类书多为零本小册,有的还是石印、铅印本,买主卖家历来都不太重视,只有细心如雷梦水这样的贩书人才当回事。我偶有提问,总会得到可靠的答复:“见过的。这书不难找。”或称:“见过的。这书往日不稀罕,近年也有人来找过。现在可难说了。”也许时隔一年半载之后,连我也忘记了的,或者认为全无希望得到的书,他会突然从座旁的书架上取下一本递到你的手中:“这是您要找的书,我留起来了。”个别的时候,有你事先未能料到的书,他也为你留着。譬如卞之琳先生战前在琉璃厂刻过一部木版新诗集《音尘集》,宣纸、红墨印,外加黄缎函套,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他虽然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书没有下过功夫,但因为是线装本,通过了他的手,还是为我留了下来。当然,定价要稍贵些。
  老雷并非独厚于我。有一次,我在他座后的书架上,见到40年代初黄肃秋在北京出版的一本诗文集《寻梦者》,正是寒斋所无,他摇摇头说:“不能卖给你。这是前几个月作者来找的,我好容易给他找到了。”我当然不敢掠美,只求他以后留意,也替我找一本。可是到底没有消息。我非常尊敬老雷对读者的这种热情和负责的精神。我亲眼见过,外省外县来的陌生读者,因当地政府新修县志,特地到北京来寻访旧县志,他不怕辛苦地蹲书库,一一满足了对方的要求。还有和尚与道士来寻找佛道典籍,老雷亦能对答如流,令对方喜出望外,满载而归。尽管我有时去逛海王村,在他那里一本书也没有买到,与他聊上几句也受益匪浅。有一次谈到版本的差异,他说旧时琉璃厂的书商有昧着良心赚不义之财的,专门作伪,连专家学者也受骗。又一次谈起抗战前后,日本帝国主义分子长期在琉璃厂搜罗我善本书,有的卖旧书的奸商专门为日本人服务,整包整包地运到日本去,以致国内学者、专家还得跑到外国图书馆去借书、抄书。他说,只有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才断了奸商的这条路。我动员老雷把这些掌故写下来,借以教育那些只图获利、不顾民族利益的人。他嫌自己的文化低,怕写不好。后来,他还是写了如《古籍的东流》、《古籍的回归》、《记书估古书作伪》等短文,现已收入他写的《书林琐记》一书中。
  正好在老雷逝世的一个月前,即去年9月26日,他写给我一封信,我不知这是否他的绝笔,或者他那时已经预感到自身有什么不测,信中说:“敬恳者,弟年事已高,有一桩大事与兄商量,即弟旧存之两卷经卷,想献于政府,未悉给哪个单位比较合适?根据咱们的生活情况,应该有什么要求,做的要圆满一些。我总想不好,敬恳吾兄在百忙中帮我拟个呈文草稿……”读了他的信,我很感动,在此商品大潮下,他首先想到的是把文物献给政府,而不是到什么地方去拍卖,得个大价钱,或是异想天开地找个海外出美金的阔人。所谓两卷经卷,可以参考他写的一篇散文《西城取经记》 (见中外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拙编《书香集》)。那是在1948年国民党政府大崩溃的兵荒马乱中,他在北平西四北的悦古堂书坊,购得一卷北魏时写的《道行经》,另一卷是唐以前写的《妙法莲花经》。尽管卖家是熟人让了利,他一个卖旧书的还是咬紧牙关倾囊而出,才抢救下这两件文物。多年来他不想奇货可居,等个善价,而是默默地购来《魏书》,一字字地亲加校勘,做学问。真是老天不负苦心人,他惊奇地发现,自北宋靖康以来八百余年的一个讹误,竟然被历代学者忽略了。他把这一喜悦写进《西城取经记》,让我们与这个卖书人分享了快乐!
  可惜我不会写呈文,更不会讲价钱,只好求助相关的朋友,立刻想到我熟悉的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专家史树青先生。史先生很高兴,并向我表示当此敦煌研究热中,老雷收藏的这两件文物十分珍贵,理应由国家来收藏。史先生还开列了博物馆两位负责人的名字,以便与老雷取得联系。我很快地将这一切函告老雷,并说国家一定会按照政策付给收藏者报酬。老雷在来信中不曾谈及自己生病的事,我怎么也想不到一个月后他竟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稍后,我又有域外之行,匆匆上路了,也不知他的心愿到底完成了没有。
  琉璃厂书肆培育了这位有教养的读书人。数十寒暑,清贫如故,爱书的心却没有变。好容易晚年有了新居,也享受了专家的待遇,他却去了。他对得起读者,也对得起滚滚而来、又一本本从这里散出去的书。他为这古老的书坊留下些什么?以后人们还会记得他吗?
  一个卖旧书的老人悄悄地走了。
  
  忆雷梦水
  □ 赵洛
  
  我记不清哪年认识梦水。他卖古书,我在北京出版社出古籍的书,是天赐有缘和他打交道。大概1960年前后,他第一次来出版社送《琉璃厂小志》稿子,那还是在东单《北京日报》楼下一层。只见他穿一套褪了色的蓝制服,布鞋,布帽,说一口衡水话,带着乡下的土气。稿件是孙殿起编写的,我仅把他看作一个送稿件的,并未留意。
  以后也见过,但印象不深。印象较深的是1980年,即离初见二十年后。这次也还是送《琉璃厂小志》稿件,要再版。他还是那一套褪色的蓝制服,布鞋,布帽,还是那一口衡水话,带着乡下的土气。但这几年,我已经了解老雷了,我把他迎上位于崇外东兴隆街的出版社小楼的三层,大伙谈了起来,他成了受欢迎的客人。
  由于陈云同志的倡议,党中央对古籍十分重视,我们也成立了专业的北京古籍出版社。要出古书,就得先找书、访书。我来得最多的是琉璃厂海王村中国书店后楼一层的古籍读者服务部。我每次去,都在这里见到梦水。这两层砖木楼房是清末状元黄思永办实业留下来的业绩。这当然很少人知晓了,却是梦水告诉我的。楼下前后两屋中间的书架旁边有一张不大的书桌,这书桌面向外,即对着外来的读者接受咨询的。但一般卖书的,也像其他商店里的售货员是站在柜台前面,不能坐的。梦水有点特殊,他坐在这小办公桌后面,小桌子上堆满了书。我每次去,总看到他专心致志地看书或抄录什么。他有了这张桌子——他的办公桌,就可以写,可以坐着看书,不同于一般的售货员了。
  这样,我们渐渐熟悉起来,也谈得带劲了。1981年,他拿来孙殿起编的《北京风俗杂咏》,我们没有多久就出版了。以后梦水又编了《北京风俗杂咏续编》,也于1987年出书了。
  这中间国务院成立了古籍规划出版领导小组,组长李一氓同志很关心北京的古籍,还在报纸上赞扬过我们。1982年,李一氓给北京出版社写了一封信,说:“你们已刊行北京各种竹枝词,似可扩大,印《启祯宫词》。”我们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因为宫词不仅写宫闱帝后生活,而且涉及历史故事、王朝兴衰。只是明代天启、崇祯两朝宫词太薄,分量少。能不能把建都北京的辽、金、元、明、清五朝的宫词都收集出版呢?这很困难。写这几朝宫词的书哪儿去找?这时我猛然想起梦水,想起背了篮布包袱给朱自清、郑振铎送书的梦水。许多专家学者著书离不开琉璃厂的朋友。我又到小楼下和梦水谈起要编宫词,不想他滔滔不绝,一口气说出十多种宫词,我听都没有听说过。我又想起缪荃孙说的陶五柳、钱听默一流,眼前就是!我请他帮助搜集五个朝代的宫词再标校出书。他说:“能不能找齐不敢说,我去大楼给找找看。”不想没过一个月,他竟背了大蓝包袱来,打开来一看,全是宫词。后来终于标点出版了《辽金元宫词》、《明宫词》、《清宫词》,当然有些是标校各朝专家搜寻加上的,但大多是梦水找来的。在这三本书的点校说明中,我都加上“雷梦水同志为本书编选搜集了大量资料,谨志感谢”的话。
  就这样,我把梦水看成我们业务上的支柱了。我也常去琉璃厂,一是看看外地出什么古籍新书,再听听老雷的高论。一次闲谈,不知是谈《红楼梦》还是曹雪芹(那时报上常有曹雪芹旧居、旧物的新发现),他偶然想起,说:“《雪桥诗话》杨钟羲写的,可以印。”还说胡适早年考证《红楼梦》为曹雪芹所作,就是引证这诗话谈了宗室敦敏的诗。我托他买了来一看,果然资料丰富。1989年以来,已印出《雪桥诗话》和续集、三集、余集共四大本。此书出版是不是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不得而知,只是胡乔木派人来买过。
  这样,我们的交往也多了。每次去,只见还是老样子,老一套的蓝制服。只是多了两样东西:老花眼镜和木拐杖。他说腿脚有些不利落了。桌子上还放着套袖和手套。这是他取书时带上的。大叠线装书常年少人动,满是尘土。不带套袖、手套,满手尘灰是吃不消的。
  后来听说他搬了新房,我就去永定门外马家堡看他的新居。见了面,我们都很高兴,只是屋子里分外简单。没有什么摆设,还有那一份土气。闲谈中,他叹气常腰痛,身体越来越差了。我并没有在意,不知过了多少时,又到小楼下,人说“老雷病了”,我怅怅离开,还以为他得了感冒什么的。以后再去,再没有见到他坐在那张桌子前,连那张小桌子也撤走了。我心头低沉起来,问他的同事,才知道他患了骨结核。有人说他“冬天熬点骨头汤加上白菜,就是菜,他营养不够”。我想起那套蓝衣,几十年一贯制。虽然现时条件改善了,国家也发给他政府特殊津贴,但他吃习惯了,还是当学徒弟子那样子,熬白菜,还能好了?像青年作家张恬写的:“谁都有鸟枪换炮的时候,惟独雷先生没有。”
  当然不能说老雷没有被人留意过。散文家姜德明就很看重梦水。他把梦水零星发表的文章,收集出版,叫《书林琐记》。这是姜德明主持人民日报出版社时干的好事。梦水一生也不致埋没无闻了。到1991年,姜德明还要我带他到马家堡去看梦水。梦水早已佝偻着伸不直腰,但还一直要送我们下楼。我硬拉他,才没有下楼,大概也走不下来了。只是去年10月(1994年)传来他的噩耗。想起多年的交往和他对古籍的帮助,我很久就想写点东西纪念他,只是到了现在才写出来,了却一桩心事。
  (摘自《旧时书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2月版,定价: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