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的启示

作者:资中筠











  从1910年代到1930年代,中国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里面,都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影子。有很多自然科学的学科建设,科学家起步的时候,总在一个时候得过它的资助。
  
  一般的人说到基金会,大概都有个概念。比如说现在我们高校,经常有一些项目得到基金会的资助。开一个国际会议申请一笔钱,我想这个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我说的是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它是为社会的公益事业做出过贡献的。它区别于传统的慈善事业,不是直接布施给穷人济贫,(或者)捐一笔钱给孤儿院,或者是捐一笔钱给残疾人,它是带有系统的,用他们的话来说是科学地花钱。美国的现代基金会,从20世纪初开始,截止到2001年,已经有五万多个,它的资产是随着整个总财富的积累而发展的,一般占美国总GDP的3%-4%。这个比例不算大,但是它起的作用相当的大。能够对社会影响比较大的基金会,资产在大概两三百万以上的有一千个。
  像福特基金会,在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它的资产和捐献的金钱,都是占第一位的。现在遥遥领先的是比尔·盖茨基金会。盖茨基金会有几百亿的资产。这个基金会做什么呢?第一是教育。每一个基金都有自己的方向,但是共同的、普遍的必然都有教育,面向各种各样的教育,成人、中小学、大学,以至于大学里面的某一个学科。所以美国的教育事业得益于基金会是非常大的。第二是医疗卫生领域。洛克菲勒基金会早期对于医学的研究,比如说小儿麻痹、黄热病、钩虫病等疾病的防治研究就投入较多,并有重大成果。关注医学科学的前沿,这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特点。另外一方面是公共卫生。培养护士,还有类似我们的赤脚医生,培训两年,到农村缺医少药的地方。在中国也培养过,在第三世界,在美国,它都培养过。当然还不止是洛克菲勒基金会,比如现在的比尔·盖茨,他把重点放在艾滋病研究上,为防治艾滋病已经捐了几十个亿。它有一个口号,就是让我们的下一代,活在没有艾滋病的世界上。进一步比如说社会科学。因为后来感觉到自然科学的发达,社会财富的增加解决不了人类的各种苦难。比如说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危机,后来演变成蔓延至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可见物质的丰富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些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所以基金会就出钱,建立了很多社会科学的研究项目。
  基金会出现于20世纪初期,它为什么会产生?它背后的思想是什么?我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一些问题。比如说资本家剥削起来很残酷,并且商人都是惟利是图的。办一个企业,他的最终目的是利益最大化,那么他为什么要捐钱出来?而且捐这么多的钱出来,做这样的事情?这个问题我觉得很难以个人道德来说。好人干好事,坏人干坏事。剥削是坏事,捐钱是好事,所以怎么一个人又做这个,又做那个?这恐怕不是这样来考虑的。首先他有一个物质基础。我觉得这种大基金会也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农业社会总是以家庭为单位,财富的积累也没有那么快。20世纪的头二十年,那是美国大发展的时候,在工业化的过程里面涌现出来许多财团,钢铁大王、石油大王、金融大王,好多大王。这些人积累了非常非常大的财富。财富之大使他们觉得成了问题了。拿了这么多钱怎么办?在我们看起来,钱总是越多越好,是吧?他有几个途径。这些财富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但是扩大再生产是有限度的,因为在经济上如果你无限地扩大,就有一个效益递减的问题了,不是越扩大越赚钱的。还有一个,美国已经出台了反托拉斯法,一个家族的财产不能够大到一定程度的,它有限制。这个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他花不完。并且这些白手起家的老一代资本家,并没有穷奢极侈的生活习惯,他能花到哪儿去呢?就是多造几幢别墅,也是有限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他们没有为子孙积累财富的观念,觉得那是不对的。美国的文化里面是赞成个人发家、个人奋斗的,哪怕你的奋斗过程里手段比较残酷,人家追究得也比较少。但是你如果完全是靠祖上的财产,自己什么都没干就变成大富翁了,社会对这样的人并不给予很高的尊重。并且老一代的财团主人,他们都很害怕培养出纨绔子弟。
  举个例子来讲,老洛克菲勒每个礼拜给他的儿子零花钱三美元。他告诉儿子,这三美元,一美元,你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第二个美元,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你总会碰到如生病等无妄之灾,总要有一个储蓄的概念;第三个美元,去帮助别人,你看谁需要帮助,你就应该帮助谁。他就是这样教育子女的。另外当时已经有了一些社会上反对和讽刺摆阔炫富的书,社会上形成一种舆论,就是你拿了钱到处去摆阔,并不能使你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好像大家都很尊重你,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美国在两极分化过程里,社会批判的力量相当强大,进步主义思潮对于政府的腐败和财团的巧取豪夺,不断地揭露。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舆论,觉得发财发到这个程度,好像处境并不怎么太愉快,变成了众矢之的。所以他们有这样一种社会压力,造成了他觉得这种钱总得有个去处。事实上,这个社会压力来自于美国的另外一种思想传统,就是平民主义。美国有两种思想传统,一种得个人竞争,谁有本事谁上去。但是另外一方面美国有平民主义的倾向,不像欧洲有旧贵族,哪怕是没落的贵族也比平民受到尊重一点。他是世家子弟,怎么样怎么样。美国不是这样的,它有平民主义的趋势,一直到现在。比如说美国的一位总统,他很喜欢说他过去是穷孩子。英雄不论出身,过去很穷,但奋斗出来了,还是很光荣的。不像有的人觉得自己家里(穷),要掩盖家世等等。
  还有一种就是志愿精神。就是说每个人对社会尽义务。他们一方面是个人主义,另外一方面他们有团队精神。因为早期从欧洲到美国的移民,在17世纪大批地去的时候,名义上都是英皇的子民。但是他们一旦有了问题,有了灾难,有了需要,天高皇帝远,谁也指望不着,只有自己保护自己。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需要社团精神,因此社团的观念非常强烈。所以有了事情,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互相帮助的观念是很强烈的。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传统,当然就是基督教传统。所以比如像老一代,我讲美国三个先驱,一个是卡耐基,一个是洛克菲勒,这是咱们都知道的。还有一个叫塞奇,塞奇基金会是最早的,比他们两个都成立得早。其发起人是金融资本家塞奇的遗孀塞奇夫人。他们三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卡耐基的一篇叫做《财富的福音》的著名文章非常系统地表达了公益事业家的思想,现在已成为经典。他的第一个思想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个两极分化的社会,这个是人类进步的产物,这是人类进步所需要花的代价。因此不能因为看到这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就想着还是回到过去平均主义的时代,回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回到那个时候最好,那是不行的。这个以个人奋斗为基础的社会是最好的。因此现在我们所要做的是改良它,而不是把它拆了重新分配。这是大前提。接下来,他认为像自己这样的人既然有能力赚钱,也应该有能力组织怎么样花钱,把钱花在点上,最大限度地为社会造福。总的说起来是这么一个想法。而且根据他的想法,那个钱都得在生前散尽,不要到死后再去捐遗产。他不赞成等死后再去捐遗产,写一个遗嘱,他说那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你(捐)遗产以后,人家把你的钱弄成什么样,你就控制不了了,要在生前看到我的钱用在对头的地方。第三个思想,不是说富人进天堂比骆驼进针眼还难嘛?这个是《圣经》上说的,生前捐掉财产不就可以跟《圣经》妥协了?我虽然是富人,我还可以进天堂,因为我把所有的钱都已经散光了。他还真这么做了,他在他的企业经济效益最好的时候,股票股值非常高的时候,忽然一下子全卖掉了,卖给了摩根。留下他自己的那份股份,就完全捐给了卡耐基基金会。所以他有一句话,“拥巨资而死者,死于耻辱”。就是说一个人死的时候还是一个很富的人,他这个人就是可耻的,卡耐基强调必须在生前散尽财富。当然以后的大富翁还是捐遗产的多,不见得在生前都散尽,可是他的这个思想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以至于现在的比尔·盖茨,就是卡耐基的崇拜者。他就要在生前把钱都给捐光,他已经向报界宣布,他有两个孩子,他给他们每人留相当于六百五十万英镑的财产。为什么是英镑,我是在英国报纸上看到的,每一个人得这(一笔钱),其他的他要在生前全捐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