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周恩来:被动卷入“文革”

作者:刘武生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是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这个《五·一六通知》的真正含义,对毛泽东在《五·一六通知》中加写的一段话,特别是对其中所说的“ 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的矛头所指,周恩来当时也是不清楚的。
  
  对《五·一六通知》中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都不知道指的是谁。
  1967年5月21日,周恩来在接见陆、海、空三军文工团部分文艺工作者时,袒露过他的心态。他说:当时虽然有些猜测,却未曾想到是指刘少奇。事实上,不仅周恩来没有理解到,就连主持这次会议的刘少奇也没有想到是指自己。
  5月18日,即在《五·一六通知》通过的第3天,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会见胡志明时,都认为:“中国党内的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者已经挖出来了”。这种情况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央领导层的党内生活很不正常。
  在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还有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林彪提出,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说明叶群在同林彪结婚前是处女。在会场主席台前的桌子上放着林彪手书的一张纸,大意是说他证明:(一)叶群和我结婚时是纯洁的处女。婚后一贯正派。(二)叶群与王实味、×××根本没有恋爱过。(三)老虎、豆豆(指林立果、林立衡——编者注)是我与叶群亲生的子女。(四)严慰冰的反革命信所谈的一切全系造谣。聂荣臻看到后,拿着林彪的这个手书,气愤地说:“发这个做啥?收回!”随即主席台上的人就让把林彪的这个手书收回了。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刘西尧听周恩来说起过这件事。他在《“文革”中我给周恩来当联络员》的回忆文章中写道:“‘九一三事件’后,我听周总理说,在1966年通过《五 ·一六通知》的政治局会议上,针对陆定一的妻子严慰冰对叶群的指责,林彪竟提出要政治局通过决议,说叶群在和林彪结婚前是处女,被政治局多数成员否决。林彪叛逃后,周总理提起此事讲,一个共产党员提出这样的问题,简直是荒唐。当时他感到很惊讶!”
   1966年8月1日至12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是全面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毛泽东主持全会,邓小平宣布全会议程,刘少奇做工作报告。报告后半部分着重讲“文化大革命” 发动以来的工作,对派工作组问题做自我批评。毛泽东插话批评说:“工作组不管怎么样是做了坏事”,“起了一个镇压群众、阻碍群众的作用,起了个坏作用”。8月2日,周恩来在全会讲话,对派工作组问题主动承担责任。他说:
   “从十中全会以后到现在,一切重大决定都是毛主席亲自制定的。这次文化大革命,聂元梓等七人的大字报是毛主席亲自批登《人民日报》的。这一登,整个文化大革命就轰开了。这次决定撤销工作组,也是毛主席回北京后亲自决策的。这次文化大革命是史无前例。”
  “对工作组的问题,留在北京工作的我们几个人都要负责,要替北京市负起更多责任来。主席一号说百分之九十的工作组都犯了方向性的错误,而我们直到主席回来,汇报的时候,还主张工作组不撤。投身到战斗中免不了犯大错误,我就犯过大错误,现在过问这个事情一定也要犯错误。要做这个精神准备,犯错误就改。要能够听不同的意见,多方面的意见来比较,如果自己想得不对,请教于群众,请教于主席,请教于中央。大家来想,总会做得好些。”
  8月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毛泽东严厉批评主持中央“一线”工作的同志。他说:“现在共产党也镇压学生运动。”“讲客气一点,是方向性错误,实际上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这次会议要解决问题,否则很危险。”他还不指名地批评刘少奇说:“我是没有下去蹲点的。有人越蹲点越站在资产阶级方面反对无产阶级。” 刘少奇承担责任说:“这段时间,主席不在京,我在北京主持工作,我负主要责任。”毛泽东接着说:“你在北京专政嘛,专得好!”
  在叶剑英讲到我们有几百万人民解放军,不怕什么牛鬼蛇神时,毛泽东声色俱厉地说:“牛鬼蛇神,在座的就有!”由此可见,会议气氛紧张到了何等程度。
  8月5日,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措辞严厉地指出:“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打下去。”“联系到1962年的右倾和1964年形‘左’而实右的错误倾向,岂不是可以发人深省的吗?”毛泽东这张不指名指责刘少奇等同志的大字报,第一次把中共中央核心领导的分歧公之于众,并且上纲到惊人的高度。
  在批判刘少奇、邓小平的中央政治局生活会上,周恩来一言未发。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决定改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刘少奇由常委会第二名降为第七名。直到这时,周恩来才明白毛泽东在《五·一六通知》中加写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所指的是谁。在会议期间,他两次对廖汉生说,“现在毛主席已下了决心”。后来,1984年2月18日,廖汉生回忆说:
  “周总理说:毛主席下了决心,写了《我的一张大字报》,晚上把我叫去,交给我,让我向大会传达,后又收回去了。第二天晚上,又把我找去,再把《我的一张大字报》交给我。现在毛主席已下了决心,要改组政治局常委。”
  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发表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生活会上,对批判刘少奇、邓小平,周恩来和陶铸“很不理解”,始终没有发言。据陶铸的夫人曾志在《陶铸与中央文革决裂的内幕》一文披露:
  “十一中全会上,主席主持召开了好几次政治局的生活会,目的是批判少奇和小平同志。会前,江青私下找陶铸进行布置。陶铸说:‘江青要我在会上打头阵,要我向刘、邓放炮,我对她说,我刚来中央,对情况一点不了解。结果打头阵的是谢富治。开了几次生活会,最后只有我和总理没有发言。’”
  “文化大革命这种前进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后,“红卫兵运动”迅猛兴起,“革命造反”的狂潮一浪高过一浪。周恩来讲到他当时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时,多次表示自己的思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他说过:自己虽然干了几十年革命工作,但就“文化大革命”这个新生事物来说,在许多地方还不如年轻人那样思想解放,那样敢说敢闯,没有条条框框。1966年8月18日,周恩来会见越南总理范文同时,袒露过这种“跟不上,但要争取跟进”的心态。他说:
  “新的革命运动,我们这些老革命就不熟悉了,变成‘保守派’。我们跟主席一道工作,有时毛泽东思想红旗举得不高,错误是经常要犯的,当然不是站在对立的立场上。我们要保持晚节,就是紧跟毛主席不掉队,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受住考验。”
   周恩来的这番话并非客套,而是他当时的真实思想和态度。后来,在许多讲话中还谈到对“ 文革”的认识问题。1966年10月28日,他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说过:“说老实话,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样的一个大局面。”在谈到“文革”运动的时间安排时,反映了他希望“文革” 早日结束。他提出:“可不可以设想一个时间表,大区、省、市、自治区一级能不能在春节以前使机关的运动告一段落,中央各部、各口子在春节以前告一段落。”这个时间表反映了周恩来当时对“文革”确实还“很不理解”。
  

[2]